提 要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前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統(tǒng)治秩序和價值體系崩潰了,在這特定的時代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的思想獲得了一次極大的解放。在這一時期,思想話語和政治權力發(fā)生了分離。因而,出現(xiàn)了思想話語和政治權力自由的雙向選擇的趨勢。士階層所進行的旅游,以文化知識為依托,以出仕從政建功立業(yè)治國平天下為目標,任重而道遠,文化意味十分濃厚,因此,稱之為“文化之旅”。士階層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越陌度阡投師問學的游學之旅;另一種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說之旅。
關鍵詞 春秋戰(zhàn)國;士人;文化;旅游
作者簡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史學博士。(江西九江 332005)
從旅游學的角度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旅游主體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是旅游活動不再是天子王侯達官貴人之旅的一支獨秀,許許多多社會地位較低的文化人也開始活躍在旅游的舞臺上,從而形成兩者平分秋色的格局。這些文化人就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生的士階層。
士階層所進行的旅游,在性質上與社會上層的踐禮之旅和游娛之旅不同,他們的旅游以文化知識為依托,以出仕從政建功立業(yè)治國平天下為目標,任重而道遠,文化意味十分濃厚,因此,稱之為“文化之旅”。士階層的“文化之旅”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越陌度阡投師問學的游學之旅;另一種是朝秦暮楚宦海沉浮的游說之旅。
商周時期的教育是“學在官府”,學校由國家創(chuàng)辦,教師來自于官吏,受教育者是貴族及其子弟,教育內容也由政府規(guī)定,學校管理與政治管理合一。春秋末年,王官失業(yè),禮崩樂壞,教育和文化掙脫官府和貴族壟斷并開始下移。一些學識淵博的士、思想家、教育家開始創(chuàng)辦私學,聚徒講學,授業(yè)解惑。因此,在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末年,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越陌度阡、投師問學和切磋學問的游學旅行的熱潮。當時,天下最負盛名的老師是孔子,而歷時最長也最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是齊國的稷下學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30歲左右,他開始創(chuàng)辦私學,聚徒講學。他實行“有教無類”教育方針,無論貧富尊卑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莘莘學子越陌度阡,紛紛投到孔子門下??鬃拥膶W生有的來自魯國各地,有的來自齊、秦、宋、晉、衛(wèi)、楚、卞等國,可謂四方輻輳,殊途同歸。
在中國旅游文化史上,孔子則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文化旅游大師。34歲時,孔子乘坐魯君賜給的車馬,自曲阜游學于周之洛邑,觀周之文物制度,問禮于老聃。返歸魯國后,游學于孔門的弟子越來越多。翌年,魯國內亂,“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與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1P317。天下學子趨之若騖紛紛游學于孔子門下??鬃右嗌眢w力行,據(jù)說他51歲時“乃南之沛見老聃”問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前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統(tǒng)治秩序和價值體系崩潰了,在這特定的時代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的思想獲得了一次極大的解放。當時的思想家們紛紛著書立說,辦學興教,從各自立場出發(fā)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局面。
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思想空前活躍,文化教育空前興盛。儒、道、墨、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等九流十家,各具特色,林立海內。當時,居于“顯學”地位是儒家和墨家。墨家大師墨翟不僅是我國先秦時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精通器械制造擅長軍事攻守。“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2P158??组T傳人或在魯國如子思,或在鄒國如孟軻,或在趙國如荀況。而墨家傳人或在東方的吳越如謝子,或在南方的湘楚如已齒。此外,宋國有道家大師莊周,齊國又有陰陽家大師鄒衍,楚國有農家大師許行,秦國有雜家大師呂不韋……諸子大師,各立門戶,各闡其教,游學者贏糧景從蜂擁而至。3P43當時游學之風之盛于此可見一斑。
在殷商西周時期,巫史之類的王官既是思想話語的承負者,又是政治權力的擁有者。而在“禮崩樂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話語和政治權力發(fā)生了分離。因而,出現(xiàn)了思想話語和政治權力自由的雙向選擇的趨勢。一方面,大國爭霸,諸侯混戰(zhàn),那些宏圖大略、遠見卓識的國君候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千方百計地招攬人才,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士正是各國王侯首先爭奪的對象。這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士,普遍奉行“學而優(yōu)則仕”的原則,懷著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奔走于列國之間,企圖憑借自己的知識和學說,博得諸侯、卿大夫的賞識,從而達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因此,這種游說之旅是特定的社會階層士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求仕從政為目的的功利性旅游。同時,也可說是思想話語與政治權力雙向選擇的產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主要集中于四大公子趙之平原君、齊之孟嘗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的門下。四大公子既是“納賢養(yǎng)土”的代表,也是游說治國平天下的代表。平原君趙勝“貴士而賤妾”,“斬笑?者美人頭”1P455,賓客曾多達數(shù)千人。孟嘗君田文,“舍業(yè)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shù)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3P451。信陵君魏無忌禮賢下士,“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3P460。春申君黃歇,“游學博聞”,“客三千余人”3P464。戰(zhàn)國四公子,前三人均出身王室,惟春申君以庶民身份榮登相位,受封為君,可以說是以布衣取卿相的典型的游說代表。
孔子、墨子、孟子等并不是不擅長游說論辯,但由于他們堅守仁義之道,不肯茍且媚俗,迎合人主,所以最終都鎩羽而歸。一些精于揣摩并迎合君主心理的游說之士脫穎而出,其中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張儀和蘇秦。
張儀(?-前309),魏人。雖然是魏國公室支裔,但其身已為貧士。從齊國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后,先至楚游說,被人蔑視,謂其“貧無行”,遭笞辱。后得東周君資助而于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入秦,被尊為客卿,于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被任命為秦相。任秦相四年,屢有功勞。秦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323)年,張儀曾以秦相的身份和齊國的執(zhí)政大臣會于嚙桑。為聯(lián)絡秦魏兩國關系,張儀于秦惠文王后元三年(前322年)至魏為魏相。這種相相當于負責魏、秦兩國外交聯(lián)絡工作的高級外交官,并不是一個國家的掌權大臣。在任魏相期間,張儀力圖造成秦—魏—齊連橫的局面,但由于種種原因而未能成功,然而聯(lián)絡秦、魏兩國的目的還是達到了。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年),張儀自魏返秦。翌年,張儀復任秦相。在第二次任秦相期間,張儀為打擊楚國作出了很大努力。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張儀為免遭群臣譖害,請求離秦赴魏。秦武王為張儀備革車三十乘送其入魏。至魏以后,復為魏相。翌年,張儀卒.4P127
蘇秦(?-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從齊國鬼谷子那里學成歸來,游說周顯王,受挫后轉投趙國,以能言善辯得到趙國大臣李兌的賞識,但終未受到重用。于是,輾轉來到秦國,以連橫之策游說,未果。公元前314年,燕王噲因讓國于其相子之,釀成內亂,齊宣王乘機大舉攻燕,燕王噲與子之俱死,燕國幾乎覆滅。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并處心積慮以報齊仇。公元前301年,齊宣王薨,?王即位,政治上出現(xiàn)了倒退。蘇秦乘機向燕昭王提出破齊之策。公元前300年,蘇秦奉命第一次至齊進行游說反間活動,但是并沒有達到目的,遂于公元前296年由齊返燕。公元前289年,蘇秦第二次奉命由燕赴齊,獲得齊?王的寵信。在蘇秦的慫恿下,齊?王不顧秦國的勸阻,與趙、梁兩國共同攻宋。齊秦關系由此惡化。齊王想聯(lián)合燕與三晉共同伐秦,同時再繼續(xù)攻宋以期滅宋。公元前288年,蘇秦奉齊王之命以使臣的身份聯(lián)合五國攻秦。他首先到燕國,燕昭王表面上很支持。蘇秦遂由燕國到達梁國。蘇秦這次南下,具有雙重使命。表面上是為齊王聯(lián)絡三晉,組織五國攻秦;暗中則為燕王聯(lián)絡梁、趙,作聯(lián)合反齊的準備。公元前287年,五國攻秦。同年夏秋之際,蘇秦又從梁國來到趙國,暗中破壞齊趙邦交的活動。當時趙國的大權執(zhí)掌于奉陽君李兌之手。李兌大概對蘇秦的行徑有所察覺,故將其拘留。在燕昭王的疏通和抗議下,趙國才最終釋放了蘇秦。蘇秦遂于公元前286年由趙至齊。他說服了齊王不把蒙邑封給奉陽君,并挑撥了齊趙的關系,使齊趙邦交惡化。公元前284年,蘇秦的反間活動最終為齊王所察覺而慘遭車裂酷刑。燕昭王命樂毅率五國之師以伐齊而齊一度瀕于滅亡。應該說蘇秦游說成功,與他周游列國,見識廣博不無關系。他成功地將“游”與“說”結合起來,把旅途中獲得的各種知識,巧妙地應用于政治斗爭,從而實現(xiàn)其功利目的。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卷47《孔子世家》M.長沙:岳麓書社2001.
2(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卷19《顯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章必功.中國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晁福林.張儀史事辨J.江海學刊19943.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