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錄團
摘 要:學語文,學做人。初中生誦讀、欣賞古詩,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杜甫詩歌教學過程中,應該適時引導學生體會情感,獲得感悟,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課堂教學;杜甫詩歌;思想啟迪;德育教育
育人德為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痹谡Z文學習過程中,要“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誠然,語文教學在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更應該發(fā)揮文學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啟迪。實踐證明,這遠比空洞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本文僅以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四首杜甫詩歌(《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思考和嘗試。
一、品讀杜甫,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睈蹏髁x既是最崇高的思想情感,又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思想覺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p>
杜甫就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他總是把自己的個人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春望》一詩作于安史之亂之時,詩人正身陷安祿山叛軍占領下的長安,目睹了國破家亡、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面對長安春景,詩人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此詩前四句寫春望之景,詩人睹物傷懷;后四句抒春望之情,憂國思家之心躍然紙上?!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面對國破之痛、離別之恨,詩人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全詩可謂句句沉痛,字字珠璣,讀來撼人心魄,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而當飽受了多年戰(zhàn)亂流離之苦后突然聽到叛軍敗戰(zhàn)投降的喜訊,詩人欣喜若狂,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捷報傳來詩人“涕淚滿衣裳”,全家人欣喜若狂、準備還鄉(xiāng),又是“漫卷詩書喜欲狂”,又是“白日放歌須縱酒”。全詩沒有絲毫的修飾和矯情,詩人的喜悅心情溢于言表,真摯的愛國情懷一覽無遺。
看來,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一直不缺少精神內涵,古詩也不例外。教學這兩首詩時,應該抓住契機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學生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從而受到實實在在的愛國教育。
二、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毋庸置疑,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還更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情操,使之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寫泰山的詩極多,但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泰山綿延數千里的雄渾氣勢?!锻馈芬辉娮掷镄虚g就洋溢著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而絲毫看不到他科舉落榜后消極頹廢的情緒?!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蘊含在該結句中,可謂氣勢不凡,意境遼遠。
現(xiàn)在的絕大部分學生物質生活優(yōu)裕,生活在蜜罐里,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面對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往往束手無策、缺乏毅力,甚至逃避現(xiàn)實。而他們又正處于人生獲取知識和養(yǎng)成良好品德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正好可以利用課文中這些生動的、“活”的教材適時地加以引導,進行德育教育:杜甫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正是我們青少年所不可或缺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一代,更應奮發(fā)圖強,有所作為,不斷挑戰(zhàn)自己,不斷戰(zhàn)勝自己。
三、推己及人,喚起仁愛之心
杜甫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坎坷的仕途,加上生活顛沛流離與貧苦,使他對家國不幸、人民疾苦有了深刻的體驗和認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時的作品。茅屋難抵狂風暴雨的襲擊,茅草為群童所盜,屋漏床濕,被冷似鐵,長夜漫漫,詩人生活的困頓可想而知。然而,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xiàn)的理想,并非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困苦處境,而是渴望有“廣廈千萬間”讓天下寒士入住,“風雨不動安如山”,得以“俱歡顏”。詩歌情意真切,把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毙聲r代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在“溫室”中長大的,有些人自私自利、缺乏理想抱負、胸無大志。父母親給予他們的一切,他們大多不以為意,抑或司空見慣,甚至認為是理所應當。他們不懂得感恩,更不必說“推已及人”。學習這首詩,詩人的憂國憂民思想、“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以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愛之心,勢必給他們以強烈的震撼!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xiàn)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苯虒W杜甫詩歌,應該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欣賞古詩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愿這樣的引導和教育,能成為學生心中真正的“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的“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讓學生受益終生。果能如此,則無愧于“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