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緯明
魏晉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最好,還是最壞?智慧,還是愚蠢?信仰,還是懷疑?光明,還是黑暗?是希望之春,還是失望之冬?對于生活于魏晉之后的人們而言,這注定是一個充滿爭議而又恐怕永遠無法得出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即便是魏晉時人,因為地位不同,處境各異,恐怕他們的答案也不盡相同。雖然這一問題不能尋找到簡單明晰的唯一答案,但有一點恐怕我們都會認同,即:魏晉就是魏晉,像后世李太白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式的放誕直言的人,只怕永遠都不可能存活于魏晉那個時代。于是,我們便看到“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
當人命卑賤如螻蟻,生存還是毀滅尚需思考時,要么完全放棄自尊,任尊嚴匍匐于地;要么以放誕對抗虛無,如劉伶式的“醉酒”,阮籍式的“猖狂”。但即便采用這種自賤式的做法來自保,仍擺脫不了《廣陵散》成絕響的宿命??鄲溃辉偈且粋€人的底色,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簽。
戴上面具,將本真厚厚地包裹成殼,來抵御時代的“鈍化”。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內心的真實“囚禁”于心靈的最幽最深處,只怕讓這些稍一見光,便給自己招致不可預知的災禍?!坝麑⑿氖赂冬幥?。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能夠在彼此面前,將心中積壓已久的不得見“光”的“幽情”自由、酣暢地一吐為快,不能不說是“奢侈”。因為稀缺,所以“奢侈”。但“奢侈”,不等同于絕跡。
永和九年,在“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暮春三月,在那個越王勾踐曾植蘭于此的蘭亭,依山勢而彎曲的溪水旁,排列坐著42位當代名士。蘭亭雅會漸入高潮。聽,他們在高談,他們在闊論,久積于心的塊壘在這一刻隨清風而逝,非知己不能言不便說的“幽情”在這一刻沒有了絲毫的矜持;看,他們在宴飲,他們在賞景,壓抑已久的眼力在那一刻得以縱展,將天地收納,視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仰觀,宇宙廣袤無垠;俯察,萬物品類繁多。會嘉賓,賞美景,吟雅詩,品玉釀,快樂在心中發(fā)酵,幻化出一朵朵清雅的蓮花,仿佛空中到處都彌漫著花的芬芳……
快樂總是那么短暫,不管人們如何希望快樂永駐,但快樂之花還是在人們猝不及防時零落成泥而被碾作塵,到最后甚至連香味都不曾殘留。不同于人觀天地,從天地角度往塵世看,生活于世的人們恐怕難逃滄海一粟的宿命。宿命式的悲愴加深了魏晉時代天空的黑暗,將人們殘存的快樂壓榨殆盡,將生命短促這一繞不過的悲愴赤裸裸地矗立于人們面前,使人們幾乎不能呼吸視聽。于是,有的人選擇了玄談,將抱負放逐;有的人選擇了“放浪”,將喜好收容。雖然取舍各異,靜躁有別,但他們無不希望將能激起心湖漣漪的快樂之花幻化成一朵朵清潔的蓮花,并永遠芬芳。但那一朵朵芳香四溢、清潔高雅的水芙蓉也終將抵不過時間的淘洗。花殘葉敗,人倦情移,在時間面前,不論快樂如何翻騰,終將會敗給永恒。這種生命的痛感灼傷過曹孟德,也灼傷過魏晉之后的張若虛、李太白、蘇子瞻等人。只是這一刻王羲之們的感受更深,更濃。
“一死生”“齊彭殤”成為了魏晉時代時人不自覺的追求,明知自欺但仍抵不過這一朵朵罌粟花的魅惑。沉迷于此也許是幸福的, 但總會有那么幾個人“不合群”地選擇質疑。王羲之便是質疑者中的苦悶者。苦悶促使他深思,深思便是痛苦地尋找。究竟什么才是穿越古今的永恒?這恐怕不僅是王羲之對自我生命張揚、對時代價值導向的叩問,也是后世人繞不開的原命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睍r代不同,心境各異,但一切緣景而抒的情懷卻能在不同時代不同人們心中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共鳴。這也就是后世的我們每每讀到前人的詩文佳作時嘴角不經意間上翹,默默吟出一句“噢,原來他也有此感”的原因吧?!昂笾[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辈煌谛劇ⅰ胺爬恕笔降奶撜Q,區(qū)別于“一死生”“齊彭殤”式的苦索,王羲之找尋到的能夠穿越厚厚時間障壁的永恒,便是讓有質感的文字流傳于世。于是,我們看到了“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蘭亭序》帖;于是,我們看到了“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意趣”的《蘭亭序》文。這不僅是王羲之留下的驚艷之作,更是王羲之留給后世的永恒。
三月初三日,蘭亭花開時,斯人雖已歿,追問共古今。屬于王羲之的蘭亭,永遠地定格在了永和九年的那個三月三,伴隨著流觴曲水,伴隨著仰觀俯察,永遠地隱沒在了歷史的云煙之中,似乎無跡可尋,但蘭亭雅會留下的詩文書法,留下的欣快痛悲必將永遠地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這些“后之覽者”循著江南三月的陽光,去找尋心中的“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