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嬡莉
摘要:本文從文藝創(chuàng)作的普遍規(guī)律中,推究出藝術院校大學語文的行業(yè)特色和專業(yè)特色,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文學性、人文性傳遞,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潛能。在教學上,分解了語文學科教學的任務和途徑,實現(xiàn)文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緊密結合。
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性 任務和途徑
引言
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率,使其更好地為藝術專業(yè)教學服務,在明確了培養(yǎng)目標,了解了教育對象特點之后,根據人文性傳承的要求,尋求適合我們自身特點的大學語文的內涵,確立把文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大學語文與實用寫作結合“二元合一”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
一、藝術院校大學語文的行業(yè)特色和專業(yè)特色
各專家們對大學語文性質的界定:說它是一門“人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應用性”、“基礎性”、“思想性”等特性,因此它是各專業(yè)學生一門“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墒恰八囆g”是什么?“藝術是要用語言符號(包括口頭語、書面語、聲音、旋律、動作、形體、線條、色彩、現(xiàn)代電影、電視手段等)描繪出虛擬的現(xiàn)實生活畫面,創(chuàng)造出審美價值?!盵1]亞里士多德說:“有一些人(或憑藝術,或憑經驗)用顏色和姿態(tài)來制造形象,模仿許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則用聲音來模仿;同樣像前面所說的幾種藝術(“詩史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就都用節(jié)奏、語言、音調來模仿,對于后二種,或單用其中一種,或兼用二種……”[2]他概括了藝術展示“理念”的諸般手段。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這需要從“生活(物象)——理念(抽象)——生活(形象)”的思維構建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以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則統(tǒng)攝全局:用理性思維去觀察生活,體驗客體,提煉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概括出創(chuàng)作的“美的理念”;再通過能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藝術元素,去構建出一個嶄新的、形象化的、能表達抽象理念類型的作品,創(chuàng)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來。藝術學院所從事的藝術教育,這應該就是藝術院校的“行業(yè)特色”。
藝術學院的大學語文應具有什么特點呢?現(xiàn)代著名的美學家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時代畫報》記者問時說:“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在音樂、雕塑、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了的情感。我們每每在聽了一支歌,看了一張畫、一件雕塑,或者讀了一首詩、一篇文章以后,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的空氣變得更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盵3]這種使命感,就可能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萌芽。門德爾松的名作《乘著歌聲的翅膀》飛遍了全世界,又從世界各地音樂、舞蹈中收到了回響;據傳就是他從海涅詩歌中得到靈感創(chuàng)作出來的?,F(xiàn)代著名的詞作家、劇作家閆肅在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節(jié)目中對大學生朋友說:“要廣泛地閱讀,主要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典詩詞,這些文化會轉化成你的藝術創(chuàng)作?!盵4]文化學者張頤武先生說:“我們讀名家名作,就是在與名人交流,就是在進行基因移植;交流深了,基因移植多了,就會形成新的藝術生命。”如果把藝術比作幼苗,那文學就是土壤;如果把藝術比作殿堂,那文學就是基石;如果把藝術比作一種美味的糕點,那文學就是酵母;如果把藝術比作五彩繽紛的霓虹燈,那文學就是光源。因此,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的內涵,應該是文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文學的語言,人文性建構,與諸種藝術的交融。只有這樣的語言文學才能完成孕育“藝術創(chuàng)造潛能”的任務。
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熔于一爐;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斯說:“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盵5]唐張懷瑾在《書論》中說:書法與音樂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6]文學與藝術是可以相互詮釋,相互轉化的,并在轉化中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自古以來,宮廷樂府、教坊、梨園、畫院的主管官員,必須是文藝精通的人才能承擔,說明文學與藝術的關聯(lián)性、通透性。
二、中國夢指引下藝術院校大學語文學科教學的發(fā)展前景
我們從文學藝術史上明確了文學與音樂、舞蹈的關系,文學與繪畫、書法的關系,認識到它們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古老、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幾大支派。它們是共生并長的。它們從產生以后,就成為了政治的仆從,參與了祭祀、禮儀、教化、娛樂等活動。在為統(tǒng)治階級的服務中,一步步走向發(fā)展與繁榮。在流變過程中,從不是單科獨進,而是多科并進;不是直線發(fā)展,而是婉曲、纏繞在一起,形如糾墨(木工墨線):相互滲透,相互砥礪,相輔相成,共同提高,不斷產生出輝煌燦爛的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精品。在這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它們是孿生姊妹,各種藝術品類從沒有離開過文學。這就確定了文學與音樂、舞蹈,文學與美術、書法的特殊關系。
(一)大學語文革新的意義
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既承載著人類價值的傳遞,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的認同和接續(xù),承擔著構建起藝術教育所必需的文化素質框架結構的主干,更承擔著“藝術創(chuàng)造潛能”的培養(yǎng)任務。所以,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在通識教育階段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民辦高校的藝術院系培養(yǎng)目標一般定位在“高級實用型藝術人才”上,語文教學應緊盯這個目標施工,使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體現(xiàn)在對這個目標的塑造上。
第一,擴展學生的人文知識視野:從文、史、論等不同角度,認識文學與時代、文學與藝術、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民生之間的關系,從而學會做人、從藝,端正人生航向。
第二,按照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要求與時代精神結合塑造學生:“文學即人學”,要學習古圣先賢、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道德品質和優(yōu)良作風,加強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道德規(guī)范教育,結合當代青年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把學生塑造成為既有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又有崇高的“藝德”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三,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觀念:從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吸取文藝美學營養(yǎng),使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念,提高其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摒棄低俗的審美趣味。
第四,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科學的分析、歸納、演繹能力,促成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形成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起藝術創(chuàng)作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和結構。
第五,提高綜合文化素質:提高學生閱讀、欣賞,口頭表達、書面寫作能力,構建起藝術生系統(tǒng)、完整的人文素質框架結構的主干,為藝術學習、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新奠基。
(二)大學語文如何革新
藝術院校大學語文學科教學應怎樣如何完成革新呢?當代的大學生應該具有較高的感知生活,認識世界,辯別謬誤,去舊圖新的意識和能力。
第一,通過中國文學史的學習,了解文學藝術的起源、發(fā)展、演變及成就,初步掌握語言、文學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為學生正確地認識當今社會,設計藝術人生,規(guī)劃事業(yè)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通過中國文學史各階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教學和研討,掌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思想性挖掘中,完成人文性教育的任務;在藝術性研討中,完成技能性教學的任務;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念。
第三,在文學作品講讀中,探索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如何結合的:理清文章思路,研究文章結構、文體知識、表現(xiàn)技巧、藝術語言等,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這是構建學生文化素質基礎的主要陣地,也可以為日后能正確、健康地引領時代潮流作潛意識準備。
第四,要廣泛涉獵:除課堂教學而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參與各種競賽、展覽、社會實踐活動,接受藝術熏陶感染;讀書始終是理性擴展的主要渠道,所以還要鼓勵學生采購必讀圖書,借閱相關圖書,電視涉獵,網絡瀏覽,相互交流,共同討論,擴大閱讀范疇,擴展知識方陣,增加量的積累,強化、豐富、重組文化知識系統(tǒng),形成學生可以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綜合文化素質平臺。語
參考文獻
[1]百度網.文學與藝術的關系.[EB∕OL]2011.
[2]亞里士多德.詩學·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4.
[3]蔡元培.美學論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閆肅,張頤武.文明之旅專欄節(jié)目[Z].中央電視臺,2011-8-29.
[5]張生禮.劉炳森書法藝術·前言[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