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 林海燕
【摘要】目的:分析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方式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8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40例,按手術方式差異將其分成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實驗組患者行宮腔鏡下電切術,對照組患者行宮腔鏡定位后息肉鉗夾術,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手術效果更佳,實驗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月經量均少于對照組,術后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宮腔鏡下電切術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宮腔鏡下;不同方式;子宮內膜息肉;不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1.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6-0201-02
子宮內膜息肉屬婦科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近年來,其檢出率呈上升趨勢。子宮內膜息肉可引起不孕,增加育齡期婦女的心理負擔[1],為患者應用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積極的醫(yī)學意義。本研究為2013年8月~2014年3月20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應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手術效果良好,臨床體會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隨機抽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40例,將其分成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入選病例均符合《婦科內鏡學》[2]中的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標準,實驗組:年齡21~36歲不等,平均(26.14±2.74)歲,不孕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21±2.52)年;對照組:年齡22~36歲不等,平均(26.14±2.41)歲,不孕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14±2.54)年。排除子宮內膜癌、輸卵管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及子宮肌瘤患者,兩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顯示,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入選病例均于月經后3~7d接受治療,術前1d服用米非司酮。連續(xù)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并對患者陰道、外陰及宮頸進行常規(guī)消毒,選用5%葡萄糖溶液作為澎宮液,擴張宮頸,將壓力設置為95mmHg置入宮腔鏡,確定內膜息肉部位、大小及數量,膨宮。
1.21對照組行宮腔鏡定位后息肉鉗夾術,全面搔刮宮腔,腹腔鏡檢查結果顯示刮凈后表示完成治療。
1.22實驗組行腹腔鏡下電切術,用環(huán)狀電極電切息肉基底部,后常規(guī)負壓吸入,息肉完全去除后方可結束受手術。
1.3療效評定比較兩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月經量,及術后復發(fā)情況。
1.4數據處理相關數據借助SPSS12.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處理,月經量為計量數據,t檢驗,以( X±s)表示;復發(fā)率為計數數據,χ2檢驗,以[n(%)]表示。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術后月經量統(tǒng)計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實驗組患者月經量分別為(124.74±62.15)ml、(162.14±75.75)ml、(197.41±102.11)ml,均少于對照組的(221.14±82.14)ml、(276.24±101.24)ml、(302.41±153.47)ml,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兩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術后月經量統(tǒng)計( X±s)
組別 術前月
經量(ml) 術后1個月
月經量(ml) 術后3個月
月經量(ml) 術后6個月
月經量(ml)實驗組(n=20) 330.11±154.11 124.74±62.15* 162.14±75.75* 197.41±102.11*對照組(n=20) 330.12±154.47 221.14±82.14 276.24±101.24 302.41±153.47t值 0.565 9.654 13.857 10.955P值 >0.05 <0.05 <0.05 <0.05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術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情況統(tǒng)計實驗組1例患者于術后6個月復發(fā),復發(fā)率為5%;對照組2例患者于術后4個月復發(fā),2例患者于術后6個月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0%,比較兩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率,差異存在統(tǒng)計意義(P<0.05)。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已成為育齡期婦女不孕的常見原因,激素不斷刺激下,子宮局部內膜過度增生,并向宮腔外突起就會形成子宮內膜息肉[3],及時診療具有積極的醫(yī)學意義。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行宮腔鏡下電切術,對照組患者行宮腔鏡定位后息肉鉗夾術,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月經量均少于對照組,術后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近似于相關報告結果[4],證明宮腔鏡下電切術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經血量多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
腹腔鏡診療子宮內膜息肉,準確性高,創(chuàng)傷小,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宮腔鏡下,醫(yī)師可準確了解病變部位、大小及數量。目前,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宮腔鏡電切術、宮腔鏡息肉鉗夾術,宮腔鏡電切術可一并處理息肉根蒂部位周邊增生組織,與宮腔鏡息肉鉗夾術相比,其治療效果更徹底,術后復發(fā)率更低,患者術后月經減少更明顯[5]。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電切術在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周建斌,廖海紅. 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05(01):1054-1054.
[2]陳秀霞,吳玉釵,許紅麗. 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03(01):172-173.
[3]韓婷. 宮腔鏡下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臨床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28(10):40-41.
[4]陳夢坤. 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評價[J]. 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2(10):2047-2048.
[5]徐紅. 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J]. 中國內鏡雜志,2010,06(06):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