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冬梅
摘 要:現(xiàn)代生物學的發(fā)展對中學生物課有深遠影響,因此在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要適時進行新技術、新成果的介紹,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關鍵詞:現(xiàn)代生物學;課程改革;中學生物課
近10~20年間,生命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已經越出了科學家的書齋和實驗室,通過大眾傳媒進入千家萬戶,人人都可以接觸到,包括青少年。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到致癌基因,從轉基因動植物到克隆基因,從線粒體基因到人類始祖“非洲夏娃”,從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到DNA偵破技術等,漸漸地成為公民的必備常識,甚至被譽為中國硅谷的北京中關村的街心都豎立著DNA分子模型的雕塑。
因此,基礎教育中的生物科學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課程和教材不能給人一種課堂所學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高新技術離課堂很遠的感覺。為此,在基礎知識教學中,適時引入生物新技術、新成果的介紹,讓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樣對于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有很大好處的。
例如:在新編教材中,病毒是寄生于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細胞中的一類非常微小的生物,必須用電鏡才能觀察。課堂上講這一節(jié)時,就可以引入當時流行的典型病例??梢詥枌W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種病?怎樣預防?”等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有關這一病例的知識,然后教師再講。教師還可以給學生看一看病毒的電鏡掃描圖片,從而引出病毒的概念。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將深奧的問題簡單化,提高了學生對衛(wèi)生保健、身體健康的重視。
再如:在新編教材中,講“基因”時,要適時引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幾乎所有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上找到根源,所以人類疾病最徹底的治療就是基因治療。基因組好比一個龐大的樂團,基因好比樂團中的樂師,要想奏出一段優(yōu)美的樂章,這些樂師一定要在統(tǒng)一的指揮下各司其職才行。而這又是一個無法比擬的龐大的樂團,組成這個樂團的樂師數(shù)相當于3個中國人口數(shù),只要其中一個樂師搗亂,整個樂曲就可能變調。要管理好這個樂團首先得了解這一個個樂師的個性,從而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美國從1990年開始投資30億美元從事“人類基因組計劃”,從而將人類基因組30億個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全部搞清,中國也參與基因圖譜1%的測序工作。這是一項探索生命奧秘的偉大計劃,可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媲美。
又如:新編教材中,講“生殖”一章,談到“克隆”時可以問學生“克隆和復制”是不是同義詞,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教師總結。復制是與原來完全一樣,DNA復制就是如此,而克隆則是一個過程??寺‘a生的個體還需進行胚胎發(fā)育和胎后發(fā)育??寺€體與原本之間有一段年齡差異,發(fā)育過程既受基因主宰又受環(huán)境調控??寺∨c其原本盡管基因相同,但所處環(huán)境絕不會相同。所以克隆不可能像復制品那樣與原來完全一樣。再者,如果克隆個體是由核移植產生的,那么由于重建細胞的細胞質并非來自原本,而我們知道細胞質中也有遺傳物質,必然會對個體產生影響。所以不能把克隆看作是原本的復制品。
小羊多莉是動物體細胞克隆,植物細胞的克隆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果樹的扦插、土豆的種植等都是非常嚴格意義上的克隆,都是無性繁殖。如此將“克隆”具體到生活中,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克隆”,也認識到克隆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豐富多彩。我們知道,試管嬰兒是在試管牛、試管豬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那么克隆可不可以用于人類呢?1998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理查德·希德一宣布他的克隆人計劃,立即招來全世界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呼聲。1月12日,歐洲19國聯(lián)合簽署了禁止克隆人的協(xié)議。我國政府以及美聯(lián)社、英、德、日也明確表示反對。雖然禁止了人的克隆,但是可以將人體某些器官如心臟等細胞克隆,將遺傳物質轉移到豬的心臟中,讓人的基因在豬的體內表達。這樣長出的心臟就是人體相應器官的克隆,如果人哪個器官發(fā)生了病變,就可以換上這些克隆器官,而不用為器官移植的器官來源所限制,特別是這些器官還不會產生強烈排異反應。通過上述講述,然后聯(lián)系實際,將單調的理論實用化,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學理論的理解和更深層次的認識。
總之,生物是基礎科學,具有高度抽象性、實際應用的非定性等特點。所以,為了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必須結合生物科學知識介紹生物技術有關內容,如雜交技術、組織培養(yǎng)、基因工程、生態(tài)工程等。介紹生物技術有利于學生認識現(xiàn)代生物學價值,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治身,袁運開.生命科學新進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陳建華.生命科學的新世紀——克隆羊和克隆技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宋思揚,樓士林.生物技術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