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玥
【摘要】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濕疹濕熱蘊膚證的臨床療效。方法:把我院皮膚科濕疹濕熱蘊膚證患者隨機分配成三組。治療組給予利濕解毒中藥湯劑結合西藥氯雷他定片口服進行治療,對照組1僅給予利濕解毒中藥湯劑口服進行治療。對照組2僅給予氯雷他定片口服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對照組有效率分別是90%、60%。比較兩組結果,其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濕疹濕熱蘊膚證的臨床療效較好,值得醫(yī)學人員進行研究并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yī);濕疹濕熱蘊膚證;統(tǒng)計學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209-01
濕疹濕熱蘊膚證指的是由多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引發(fā)的表皮和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類疾病,一般情況下和變態(tài)反應有關系,它的特點是自覺而且劇烈的瘙癢,皮膚損壞具有多形性,分布對稱,并且有滲出的傾向,容易演變成慢性,并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在任何部位、任何年齡和任何季節(jié)發(fā)生,在臨床上比較難進行徹底的治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影響嚴重[1-2]。根據(jù)濕疹的臨床特點,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從2013年9月——2014年2月對60例濕疹患者進行醫(yī)療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實驗如下:
1實驗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來自2013年9月——2014年2月間我院的皮膚科病房,其中治療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齡10~20 歲 6人,21~30 歲11人,31~40 歲22人,41~50 歲5人,50 歲以上16人;急性濕疹19例,亞急性濕疹31例,慢性濕疹10例。對照組一30例,其中男 18 例,女12例;年齡 10~20 歲5 人,21~30 歲7人,31~40 歲 13 人,41~50 歲 3 人,50 歲以上2人;急性濕疹7例,亞急性濕疹14例,慢性濕疹9 例。對照組二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 10~20 歲2人,21~30 歲9人,31~40 歲 14人,41~50 歲3人,50 歲以上2人;急性濕疹5例,亞急性濕疹12例,慢性濕疹13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期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隨機、前瞻性和對照的原則。本著患者自愿參加該實驗并且簽署了知情和同意書后,隨機分成A組和B組,治療組是A組,對照組1為B1組,對照組2為B2組。隨機方法采用了隨機設計,隨機的數(shù)字以病人的就診順序為編號,樣本總量為120人,分為三組,并且由計算機隨機生成。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中西結合治療法,利濕解毒中藥湯劑和西藥氯雷他定片口服。對照組1采用中藥治療法,利濕解毒中藥湯劑。對照組2采用西藥治療,西藥氯雷他定片。
1.3.1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利濕解毒中藥湯劑組成:龍膽草20g 梔子20g 黃芩20g 柴胡15g 地黃20g 牡丹皮20g金銀花30g 連翹20g 板藍根30g 大青葉30g 川芎20g 甘草20g,每日1劑,用水煎2次取汁400mL,200mL/次,2次/d,飯后半小時服。結合西藥氯雷他定片治療,10mg/次,每日一次口服。 1.3.2 中醫(yī)治療 利濕解毒中藥湯劑組成:龍膽草20g 梔子20g 黃芩20g 柴胡15g 地黃20g 牡丹皮20g金銀花30g 連翹20g 板藍根30g 大青葉30g 川芎20g 甘草20g,每日1劑,用水煎2次取汁400mL,200mL/次,2次/d,飯后半小時服。 1.3.3 西醫(yī)治療 口服西藥氯雷他定片治療,10mg/次,每日一次口服。
1.4 治療療程:治療1周為1個治療療程,對患者進行固定的隨訪,每周1次,觀察4周,判斷對其治療的療效。
1.5 治療療效的參考標準:本標準參考了濕疹皮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3]。無效表現(xiàn):皮損的面積消退小于20%的或者皮損有進一步的擴展,并且瘙癢更加嚴重。好轉表現(xiàn):皮損的面積小腿率為20%——59%,瘙癢情況減輕;顯效表現(xiàn):皮膚損壞的面積消退率為60%—89%,瘙癢情況明顯減輕;痊愈表現(xiàn):皮膚損壞的消退率大于90%,瘙癢情況基本消失。顯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6 診斷標準:參照濕疹皮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制定。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濕瘡的證候分類制定[4]。屬脾失健運,濕熱內蘊之證。主證:皮損色紅伴有滲出、瘙癢,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shù);次證:神疲乏力,腹脹便溏、舌質淡胖。
2結果
治療組、對照組1與對照組2有效率分別為94.05%、59.38%和61.26%。三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200,P<0.01)。亞急性濕疹治療組、對照組1與對照組2有效率的分別為 100%、80%和79%,三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8.8003,P<0.01)。急性、慢性濕疹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復發(fā)情況比較:對三組痊愈病人隨訪2個月,其中治療組痊愈的35例,隨訪成功的29例,復發(fā)的2例;對照組1痊愈的20例,隨訪成功的17例,復發(fā)的1例;對照組2痊愈的22例,隨訪成功的16例,復發(fā)的1例。三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 0.5654,P>0.05)。 不良反應:全部病例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濕疹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涉及到體內、體外多種因素。在濕疹的發(fā)病機制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變態(tài)反應,該病通常發(fā)生在過敏素質的個體。因此,中藥結合西醫(yī)的抗組胺藥物,既可以加強抗過敏的力量,同時,不僅不會對患者產(chǎn)生影響工作的嗜睡作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患者的休息,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等等。 中醫(yī)文獻中對濕疹的記載大多是在瘡、癬、風中,一般根據(jù)其發(fā)病部位、皮損的特點而有相應名稱[5]。例如浸淫遍體、糜爛滲出的為“浸淫瘡”;全身起紅粟,瘙癢劇烈的是“粟瘡”;抓則出血的為“血風瘡”;只有一處的是“濕毒瘡”。或因發(fā)病部位的不同,還有“乳頭瘡”、旋耳瘡”、“濕臁瘡”、““臍濕瘡”等。 綜上所述,利濕解毒湯藥結合抗組胺藥氯雷他定片治療濕疹的臨床療效很好,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金非,于秀梅,佟艷梅.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濕疹的臨床觀察[J].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1,11(2): 89-91.
[2]張玲,薄存霞, 楊順娥. 生理鹽水濕敷治療新生兒頭面部濕疹40例療效觀察[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2,12(5):157-159.
[3]王見賓, 羅婧瑩, 李亞萍, 蘇玉文, 周怡新. 基礎治療加中藥濕敷治療急性濕疹的臨床對比研究[J].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05,7(9):314-315.
[4]蕭俊賢, 施建設, 姜家豫. " 長強穴注射結合完帶湯治療陰囊濕疹45例觀察[J]. 社區(qū)醫(yī)學雜志, 2006,13(6):87-89.
[5]李楠, 廖廷錫; 藺敏, 盧潔, 王有為. 涼血解毒健脾除濕法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研究[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9(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