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教學實踐研究

2014-06-17 23:36:01朱永侃于忠榮
化學教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探究教學

朱永侃+于忠榮

摘要:提出了“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闡述了實踐價值;呈現(xiàn)并簡析了九年級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教學案例。

關鍵詞:探究前置;教材后移;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4–0030–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緣起

作為課程標準第一主題,科學探究已經(jīng)走進初中化學課堂,并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的難點,不少教師對科學探究教學乏術,其教學基本按照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及順序進行,實施流程常選擇“學生閱讀教材→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比較、分析→得出結論→運用結論(練習鞏固)”。以這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由于學生探究之前已經(jīng)對探究內(nèi)容、實驗現(xiàn)象或結論等有所了解,后續(xù)的“探究”對他們而言其實只是已知認識的驗證,易導致探究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我們提出“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加以實踐。

2 實施策略

(1)教師依據(jù)課標在深度理解教材基礎上重新組合、編排教學內(nèi)容,將探究活動置于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之前。

(2)組織學生在沒有教材暗示前提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極大利用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成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并從中獲取知識、經(jīng)驗、方法和建構觀念。

(3)探究學習結束,教師再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促使他們將探索獲得的片面、零碎、甚至錯誤的認識進行梳理、矯正、內(nèi)化,從而實現(xiàn)認知的全面化、準確化、系統(tǒng)化。

實施過程中,教師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是活動的策劃者、引領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1],是探究學習的實踐者、體驗者和思考者。學生會在探究活動中主動認知學習內(nèi)容、獲取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探究能力,也會在閱讀教材中把探究認知獲得的學習內(nèi)容、過程與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思路加以比對,從而實現(xiàn)從“混沌”趨于“清晰”、從“感性”走向“理性”,進而使知識、經(jīng)驗等保持得更為持久。

3 實踐案例

本案選取的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2](第1課時)”。由于教材中將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相互融合在一起,這不但給學生的學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有礙于真實探究活動的開展。為此,我們將教材內(nèi)容重整為兩個教學版塊,一是學生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二是學生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1 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材中,金屬的“化學性質”相對比較分散,為此我們將其集中并創(chuàng)設成以下問題鏈實施教學。

問題1:描述金屬鎂、鐵分別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問題2: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反應原理。

問題3:寫出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回憶主要實驗現(xiàn)象。

問題4:通過以上回顧,你認為金屬具有哪些重要化學性質?

問題5: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上分析,“鋅與硫酸、鐵與硫酸銅”兩個反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以上問題鏈中,問題1、2、3是學生再現(xiàn)、復原已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為學生自主探知金屬“化學性質”做好鋪墊,而關于“鋁與氧氣的反應以及抗腐蝕性能好的原因”等非學生已有知識的教材內(nèi)容,我們則在問題1之后給予及時補充;在問題4引導下,經(jīng)過整體思考與分析,學生會自主總結得出“金屬具有與氧氣、酸溶液以及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重要化學性質”;在問題5誘發(fā)下,結合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可以順利建構“置換反應”概念。從課堂反應看,金屬的“化學性質”通過問題鏈巧妙加以整合后,學生認識更為輕松和順暢。

3.2 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實施本部分教學內(nèi)容,如果采用“學生閱讀教材→學生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前后文本(如第9頁中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特別是第12頁列于數(shù)軸上的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等)會清楚知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彩色插圖(如圖8-8、9、10、11、13、14)后,還會直接獲知“探究”活動中的實驗現(xiàn)象,這樣就會造成后續(xù)的實驗探究活動“形同虛設”,而“探究前置,教材后移”則很好地解決了此問題。

教學活動一:首先由學生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6: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鎂條卻很劇烈。說明哪種金屬活動性更強?

問題7: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比較鐵與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并說出判斷的依據(jù)。

問題8:結合金屬的化學性質,猜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

以上問題中,問題6的追問將學習內(nèi)容從金屬的“化學性質”過渡到“活動性順序”;問題7源于生活,能促使學生在“鐵比金的金屬活動性強”的基礎上感知“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后通過由表及里的思索,悟得“依據(jù)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或劇烈程度可以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在問題8的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由此及彼的思維,則會提出“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情況能否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等猜想,教學由此順勢進入實驗設計、方案評價等活動環(huán)節(jié)。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挑選出如表1中實驗①、②等方案,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活動。

教學活動二: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實驗③在學生分組探究完實驗①、②后由教師完成,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

討論1:根據(jù)能否與酸反應,可以將上述5種金屬分為幾大類?

討論2: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具體確定出哪些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討論3:設計實驗證明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表1實驗探究結束后,學生參與討論1,就會根據(jù)“金屬能否與酸溶液反應”很自然地將金屬分為兩大類(Mg、Zn、Fe是活潑金屬和Cu、Ag是不活潑金屬);參與討論2,就能利用“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劇烈程度”認知“Mg、Zn、Fe的活動性由強到弱且均比Cu、Ag強”,進而會產(chǎn)生“怎樣確定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疑問;參與討論3,就能結合已學知識(金屬與氧氣反應)設計出“分別將兩種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對比實驗方案。接著,教師給予利用“金屬與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原理提示,追加設計、評價新實驗方案等討論活動,同時通過師生合作從中選出如表2中實驗④、⑤等方案后,再追問:“如何利用該原理設計實驗證明Al、Cu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則會獨立設計出如表2中實驗⑥等探究方案。

教學活動三:學生再次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尹艷秋.公共教育學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167.

[2]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11.

摘要:提出了“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闡述了實踐價值;呈現(xiàn)并簡析了九年級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教學案例。

關鍵詞:探究前置;教材后移;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4–0030–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緣起

作為課程標準第一主題,科學探究已經(jīng)走進初中化學課堂,并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的難點,不少教師對科學探究教學乏術,其教學基本按照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及順序進行,實施流程常選擇“學生閱讀教材→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比較、分析→得出結論→運用結論(練習鞏固)”。以這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由于學生探究之前已經(jīng)對探究內(nèi)容、實驗現(xiàn)象或結論等有所了解,后續(xù)的“探究”對他們而言其實只是已知認識的驗證,易導致探究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我們提出“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加以實踐。

2 實施策略

(1)教師依據(jù)課標在深度理解教材基礎上重新組合、編排教學內(nèi)容,將探究活動置于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之前。

(2)組織學生在沒有教材暗示前提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極大利用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成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并從中獲取知識、經(jīng)驗、方法和建構觀念。

(3)探究學習結束,教師再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促使他們將探索獲得的片面、零碎、甚至錯誤的認識進行梳理、矯正、內(nèi)化,從而實現(xiàn)認知的全面化、準確化、系統(tǒng)化。

實施過程中,教師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是活動的策劃者、引領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1],是探究學習的實踐者、體驗者和思考者。學生會在探究活動中主動認知學習內(nèi)容、獲取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探究能力,也會在閱讀教材中把探究認知獲得的學習內(nèi)容、過程與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思路加以比對,從而實現(xiàn)從“混沌”趨于“清晰”、從“感性”走向“理性”,進而使知識、經(jīng)驗等保持得更為持久。

3 實踐案例

本案選取的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2](第1課時)”。由于教材中將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相互融合在一起,這不但給學生的學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有礙于真實探究活動的開展。為此,我們將教材內(nèi)容重整為兩個教學版塊,一是學生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二是學生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1 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材中,金屬的“化學性質”相對比較分散,為此我們將其集中并創(chuàng)設成以下問題鏈實施教學。

問題1:描述金屬鎂、鐵分別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問題2: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反應原理。

問題3:寫出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回憶主要實驗現(xiàn)象。

問題4:通過以上回顧,你認為金屬具有哪些重要化學性質?

問題5: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上分析,“鋅與硫酸、鐵與硫酸銅”兩個反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以上問題鏈中,問題1、2、3是學生再現(xiàn)、復原已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為學生自主探知金屬“化學性質”做好鋪墊,而關于“鋁與氧氣的反應以及抗腐蝕性能好的原因”等非學生已有知識的教材內(nèi)容,我們則在問題1之后給予及時補充;在問題4引導下,經(jīng)過整體思考與分析,學生會自主總結得出“金屬具有與氧氣、酸溶液以及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重要化學性質”;在問題5誘發(fā)下,結合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可以順利建構“置換反應”概念。從課堂反應看,金屬的“化學性質”通過問題鏈巧妙加以整合后,學生認識更為輕松和順暢。

3.2 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實施本部分教學內(nèi)容,如果采用“學生閱讀教材→學生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前后文本(如第9頁中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特別是第12頁列于數(shù)軸上的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等)會清楚知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彩色插圖(如圖8-8、9、10、11、13、14)后,還會直接獲知“探究”活動中的實驗現(xiàn)象,這樣就會造成后續(xù)的實驗探究活動“形同虛設”,而“探究前置,教材后移”則很好地解決了此問題。

教學活動一:首先由學生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6: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鎂條卻很劇烈。說明哪種金屬活動性更強?

問題7: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比較鐵與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并說出判斷的依據(jù)。

問題8:結合金屬的化學性質,猜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

以上問題中,問題6的追問將學習內(nèi)容從金屬的“化學性質”過渡到“活動性順序”;問題7源于生活,能促使學生在“鐵比金的金屬活動性強”的基礎上感知“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后通過由表及里的思索,悟得“依據(jù)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或劇烈程度可以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在問題8的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由此及彼的思維,則會提出“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情況能否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等猜想,教學由此順勢進入實驗設計、方案評價等活動環(huán)節(jié)。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挑選出如表1中實驗①、②等方案,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活動。

教學活動二: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實驗③在學生分組探究完實驗①、②后由教師完成,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

討論1:根據(jù)能否與酸反應,可以將上述5種金屬分為幾大類?

討論2: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具體確定出哪些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討論3:設計實驗證明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表1實驗探究結束后,學生參與討論1,就會根據(jù)“金屬能否與酸溶液反應”很自然地將金屬分為兩大類(Mg、Zn、Fe是活潑金屬和Cu、Ag是不活潑金屬);參與討論2,就能利用“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劇烈程度”認知“Mg、Zn、Fe的活動性由強到弱且均比Cu、Ag強”,進而會產(chǎn)生“怎樣確定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疑問;參與討論3,就能結合已學知識(金屬與氧氣反應)設計出“分別將兩種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對比實驗方案。接著,教師給予利用“金屬與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原理提示,追加設計、評價新實驗方案等討論活動,同時通過師生合作從中選出如表2中實驗④、⑤等方案后,再追問:“如何利用該原理設計實驗證明Al、Cu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則會獨立設計出如表2中實驗⑥等探究方案。

教學活動三:學生再次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尹艷秋.公共教育學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167.

[2]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11.

摘要:提出了“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闡述了實踐價值;呈現(xiàn)并簡析了九年級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教學案例。

關鍵詞:探究前置;教材后移;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4–0030–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緣起

作為課程標準第一主題,科學探究已經(jīng)走進初中化學課堂,并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的難點,不少教師對科學探究教學乏術,其教學基本按照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及順序進行,實施流程常選擇“學生閱讀教材→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比較、分析→得出結論→運用結論(練習鞏固)”。以這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由于學生探究之前已經(jīng)對探究內(nèi)容、實驗現(xiàn)象或結論等有所了解,后續(xù)的“探究”對他們而言其實只是已知認識的驗證,易導致探究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我們提出“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學構想并加以實踐。

2 實施策略

(1)教師依據(jù)課標在深度理解教材基礎上重新組合、編排教學內(nèi)容,將探究活動置于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之前。

(2)組織學生在沒有教材暗示前提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極大利用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成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并從中獲取知識、經(jīng)驗、方法和建構觀念。

(3)探究學習結束,教師再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促使他們將探索獲得的片面、零碎、甚至錯誤的認識進行梳理、矯正、內(nèi)化,從而實現(xiàn)認知的全面化、準確化、系統(tǒng)化。

實施過程中,教師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是活動的策劃者、引領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1],是探究學習的實踐者、體驗者和思考者。學生會在探究活動中主動認知學習內(nèi)容、獲取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探究能力,也會在閱讀教材中把探究認知獲得的學習內(nèi)容、過程與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思路加以比對,從而實現(xiàn)從“混沌”趨于“清晰”、從“感性”走向“理性”,進而使知識、經(jīng)驗等保持得更為持久。

3 實踐案例

本案選取的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2](第1課時)”。由于教材中將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相互融合在一起,這不但給學生的學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有礙于真實探究活動的開展。為此,我們將教材內(nèi)容重整為兩個教學版塊,一是學生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二是學生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1 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材中,金屬的“化學性質”相對比較分散,為此我們將其集中并創(chuàng)設成以下問題鏈實施教學。

問題1:描述金屬鎂、鐵分別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問題2: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反應原理。

問題3:寫出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回憶主要實驗現(xiàn)象。

問題4:通過以上回顧,你認為金屬具有哪些重要化學性質?

問題5: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上分析,“鋅與硫酸、鐵與硫酸銅”兩個反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以上問題鏈中,問題1、2、3是學生再現(xiàn)、復原已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為學生自主探知金屬“化學性質”做好鋪墊,而關于“鋁與氧氣的反應以及抗腐蝕性能好的原因”等非學生已有知識的教材內(nèi)容,我們則在問題1之后給予及時補充;在問題4引導下,經(jīng)過整體思考與分析,學生會自主總結得出“金屬具有與氧氣、酸溶液以及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重要化學性質”;在問題5誘發(fā)下,結合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可以順利建構“置換反應”概念。從課堂反應看,金屬的“化學性質”通過問題鏈巧妙加以整合后,學生認識更為輕松和順暢。

3.2 探究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實施本部分教學內(nèi)容,如果采用“學生閱讀教材→學生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前后文本(如第9頁中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特別是第12頁列于數(shù)軸上的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等)會清楚知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彩色插圖(如圖8-8、9、10、11、13、14)后,還會直接獲知“探究”活動中的實驗現(xiàn)象,這樣就會造成后續(xù)的實驗探究活動“形同虛設”,而“探究前置,教材后移”則很好地解決了此問題。

教學活動一:首先由學生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6: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鎂條卻很劇烈。說明哪種金屬活動性更強?

問題7: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比較鐵與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并說出判斷的依據(jù)。

問題8:結合金屬的化學性質,猜想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

以上問題中,問題6的追問將學習內(nèi)容從金屬的“化學性質”過渡到“活動性順序”;問題7源于生活,能促使學生在“鐵比金的金屬活動性強”的基礎上感知“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活動性順序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后通過由表及里的思索,悟得“依據(jù)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或劇烈程度可以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在問題8的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由此及彼的思維,則會提出“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情況能否用來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等猜想,教學由此順勢進入實驗設計、方案評價等活動環(huán)節(jié)。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挑選出如表1中實驗①、②等方案,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活動。

教學活動二: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實驗③在學生分組探究完實驗①、②后由教師完成,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

討論1:根據(jù)能否與酸反應,可以將上述5種金屬分為幾大類?

討論2: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具體確定出哪些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討論3:設計實驗證明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表1實驗探究結束后,學生參與討論1,就會根據(jù)“金屬能否與酸溶液反應”很自然地將金屬分為兩大類(Mg、Zn、Fe是活潑金屬和Cu、Ag是不活潑金屬);參與討論2,就能利用“金屬與酸溶液反應的劇烈程度”認知“Mg、Zn、Fe的活動性由強到弱且均比Cu、Ag強”,進而會產(chǎn)生“怎樣確定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疑問;參與討論3,就能結合已學知識(金屬與氧氣反應)設計出“分別將兩種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對比實驗方案。接著,教師給予利用“金屬與某些化合物溶液反應”的原理提示,追加設計、評價新實驗方案等討論活動,同時通過師生合作從中選出如表2中實驗④、⑤等方案后,再追問:“如何利用該原理設計實驗證明Al、Cu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則會獨立設計出如表2中實驗⑥等探究方案。

教學活動三:學生再次進行“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尹艷秋.公共教育學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167.

[2]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11.

猜你喜歡
探究教學
淺論中學數(shù)學課堂實施探究教學條件
未來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6:09:53
淺析探究教學在初中數(shù)學的應用
未來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1:58:53
淺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學誤區(qū)
活動課中讓學生參與的探究教學
例談高中數(shù)學的探究性教學
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9:21
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探討
談高中歷史課中的問題式探究教學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31:20
有效掌握科學概念的教學實踐
樸實自然,演繹本色
考試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8:19:17
如何實現(xiàn)走向探究的科學課
铜川市| 遵义县| 琼结县| 黄山市| 台安县| 天门市| 图片| 巨鹿县| 岐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彩票| 淮阳县| 扶风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桂县| 海晏县| 黎城县| 阿克苏市| 平原县| 桐柏县| 龙州县| 三穗县| 且末县| 平遥县| 得荣县| 全州县| 准格尔旗| 安平县| 中宁县| 凌云县| 和田县| 林甸县| 逊克县| 隆子县| 嘉荫县| 广元市| 牙克石市| 浠水县| 色达县| 同心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