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梅
摘 要 自從胡塞爾提出了“生活世界”后,日常生活成為了哲學家們關注對象。日常生活是本真永恒輪回的領域。赫勒認為,日常生活不僅是“人類條件”,而且為我們提供意義,特別是在現(xiàn)代性危機面前。意義生活,是創(chuàng)造一個異化成為過去的社會,進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將得以實現(xiàn)。
關鍵詞 阿格妮絲·赫勒 日常生活 現(xiàn)代性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Agnes Heller's "Meaning Life" Thought Study
XUE Dongm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Philosophers focus on Everyday life, which is an area of natural eternal recurrence, since Husserl proposed "life world". Helle thinks that everyday life is not only "human condition", and provides us with meanings, especially in front of the crisis modernity. Everyday life is to create a society where alienation becomes past, and 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ll be realized.
Key words Agnes Heller; everyday life; modernity
伯曼認為:成為現(xiàn)代的就是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身處這樣的境況中,她允諾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去經(jīng)歷冒險、強大、歡樂、成長和變化,但同時又可能摧毀我們所擁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對此赫勒提出:“有意義的生活是一個以通過持續(xù)的新挑戰(zhàn)和沖突的發(fā)展前景為特征的開放世界的日常生活的‘為我們存在?!?/p>
1 意義生活的社會基礎
1.1 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負面影響
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同時把人們卷入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那兒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爭和痛楚。第一,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生活關系的貨幣化。人際被用來交換,教育被當成投資,婚姻被當作買賣,進而整個人的存在價值都以計算來衡量?!叭藗兪褂秘泿?,用它做最精明的交易,但從來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貨幣是什么?!雹俚诙?,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對人的尊嚴的殘害和侮辱?!霸谫Y產(chǎn)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②工人的勞動力和他的人格分裂開來、個別官僚的榮譽和他的責任感分裂開來、從事精神創(chuàng)造的人的聰明才智和他個人的有機部分分裂開來,等等,所有這一切都使人的活動成為機器生產(chǎn)的一部分,并且從屬于機器生產(chǎn)的系統(tǒng)。同時,勞動中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也被分解成一些孤立、抽象的原子。第三,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工人的總體生活狀況每況愈下。“當廠主對工人的剝削告一段落,工人領到了用現(xiàn)錢支付的工資的時候,馬上就有資產(chǎn)階級中的另一部分人——房東、小店主、當鋪老板等等向他們撲來?!雹?/p>
1.2 資本主義發(fā)展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當資本邏輯在世界范圍內(nèi)蓬勃發(fā)展,生活世界首當其沖成為殖民化的對象。
第一,生活世界的物役化現(xiàn)象。資產(chǎn)者過著富足及奢侈的生活,只要手中擁有金錢,沒有不能辦到的事情、不能掌控的人。然而他們本身也被資本邏輯控制著,一旦停止追逐利潤,便要被淘汰或者滅亡。第二,生活世界的虛幻狀態(tài)。只有永不停歇地進行物質生產(chǎn),資本邏輯要求時時刻刻地運動,當生活世界變得空虛時,它反而獲利最多。第三,生活世界的消遣化。人們變得不需要高遠的目標,不需要真善美的存在,不需要有意義的生活,整個生活世界的娛樂化。以消費和享受為榮,最理想的是手中擁有多少貨幣,可以過上何種生活,消費起那些最為昂貴的奢侈品。品位取決于量化的高低,而不是真正的眼光和賞識;一夜成名,大眾媒體,名人效應等等成了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生活世界的娛樂化和世俗化,追逐無厘頭的搞笑和刺激,對生活的意義本身缺少了應有的思考。
2 意義生活的理論本質
2.1 意義生活是積極的日常生活
意義生活作為一種積極的日常生活,體現(xiàn)在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的培養(yǎng)上。
第一,克服制度化生活的缺陷,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在現(xiàn)代性下,人們首先面對的是制度生活的機械化與無生命化。制度把各異的人群統(tǒng)一納入設計好的程序中,每個人幾乎扮演相同的角色。盡管我們努力地要賦予制度于人性化設計,它還是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意義的世界。那么面臨這種困境時,發(fā)揮人的主體性何以可能?首先,主體意識的覺醒。制度生活應該是為人的生活服務,而不是要把人貶低,摧毀人的價值。當制度把人的行為規(guī)范在同一的模式下,其初衷并非要扼殺個體的意識。其次,主體對人類世界經(jīng)驗和自我經(jīng)驗的詮釋的異質性,主動地將我們的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堅持“非同一性”原則。對于已經(jīng)被設計好的生活,保持否定的和批判的態(tài)度,當這種制度只能產(chǎn)生出無數(shù)相似的個體時,它就不是一種好的制度。
第二,避免不合理分工,展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日常生活的主體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更重要的是,只有在現(xiàn)代社會格局中,才有可能作為一個真正的人存在,進而馬克思所設想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個人才能實現(xiàn)。不合理分工把人極限在狹小的空間里,在我們的生活領域只能從事某一個工作,而人的創(chuàng)造性是在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出現(xiàn)的。固然社會需要分工來提高效率和節(jié)約資源,然而只有作為總體的人,才是分工的前提,否則人只是在復制和重復行為而不是創(chuàng)造。endprint
第三,沖破特性的限制,培養(yǎng)人的個性。只有在資本主義下特性才公然攤開,認為追求個人的利益,也能帶來整體社會的福利。那么,實現(xiàn)意義何以可能?在于生活主體由自由存在轉變?yōu)樽詾榇嬖凇!皞€性是一種發(fā)展,它是個體的生成。這一生成在不同時代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是,無論個性或它的理想模式在特定時代采取什么具體形式,個性永遠達不到完善,它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這一變化是超越特性的過程,是‘綜合個性的過程?!雹芤饬x生活的任務正是在于培養(yǎng)自由自覺和總體性的個體。
2.2 意義生活是實踐的社會生活
在赫勒的視野中,意義生活之所以是實踐的,是因為反思人的現(xiàn)實性存在,因而它必然表現(xiàn)為人的現(xiàn)實生活情景。問題在于,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日常生活,作為人的現(xiàn)實性存在的過程,遭到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殖民化破壞而被異化了,使得人的日常生活背離了人的發(fā)展要求,變得不利于人的發(fā)展,成為人的異己的狀態(tài),人在這樣的生活中感覺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恐懼、煩燥、悲觀,這就解釋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生活中為什么頻繁出現(xiàn)自殺、他人、吸毒、犯罪等不良社會現(xiàn)象,因為生活了無生機,就會使人喪失生的希望,正如韋伯所說,工具理性泛濫不僅造成了價值理性的失落,而且更嚴重的是造成人的生命意義的塌陷。
第一,意義生活是實踐的社會生活,偶然性和可能性更多地被給予我們的生活,被用于改變不合理的生存境況。工具理性雖在實踐中,但它不能代表實踐。不是工具理性(提供)說明、掌握一切,我們生活需各種可能以待人們?nèi)?chuàng)造和挖掘。生活世界為人們提供一個廣泛的領域,其中可以扮演各種的角色,在這些角色里人們作為一個生動的個體,而不是屈服在工具理性之下的人。這里人們的實踐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的活動。未來是未知,所有事件都是獨特和偶然的,尤其是文化中藝術、哲學、文學等對人們的影響,文化是一種人生、生活代表一個最為廣泛的生活過程。工具理性不再是代表永無止境的向前的神話,現(xiàn)代人不去想未來的廣度,他們需要的是在精神領域的提升。
第二,意義生活的實踐性,還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哲學最艱難的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它們即將為我們提供意義,從自在走向自為。用文學、藝術來指導生活;現(xiàn)實的生活還將證明理想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文學、藝術、實踐在其制造某一生活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人的認識能力,建立了人的認識同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首先實踐,作為經(jīng)驗和生活,是人按照對象的條件把對象制造出來并使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即包含了人的認識的目的,也包含了人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能動性和現(xiàn)實性,從而證明人具有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能力,人是能夠認識并改變現(xiàn)實的。其次,實踐的結果可以證明人的認識的正確性,因為在實踐中,人根據(jù)文學、藝術、哲學等等觀念、自己的目的改造外部世界,把外部世界由“自在之”轉化為“為我之物”,意義生活就從這“為我之物”中確認了文學、藝術和哲學等等的正確性。讓崇高、善、好的字眼應該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中來,回歸于文學、藝術、哲學精神世界,這里才是人類真正的精神家園。
2.3 意義生活是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
生活世界的概念與交往行動交往相關,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動的背景,而交往合理性則是生活意義的體現(xiàn)。交往行動理論強調的交往理性是分散在真、善、美三個領域的理性的基礎,只是這一基礎不是實體上的基礎,而是作為前提條件的基礎,它就是意義生活的價值。交往作為社會行為,他的一般性前提是要達到參與社會活動的人彼此間的理解,既然相互理解是最終的目標,那么,最重要的是要消除一切妨害相互理解的障礙。現(xiàn)代社會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一個以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共同體的民主的自我組織作為其規(guī)范的核心的社會,這一社會通過主體間的合理性的相互理解達到基于合理動機的協(xié)議一致性,以便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真正的理想社會、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只有建立在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的交往理性基礎上才是可能的,這個未來的理想社會不再是目的合理行為的共同體,而是無限制的交往共同體,這個交往共同體是由非強制向意愿形成的較高水平的互主體性提供出來的。在交往社會里,沒有暴力的共同生活使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主權有了可能。
同時,日常生活的始源性不只是構成了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起點,也是哲學反思的起點,哲學應當把日常生活作為全部研究的起點。正因如此,哈貝馬斯堅信興趣才是認識之源和基礎。它們包括技術的認識興趣、實踐的認識興趣和解放的認識興趣,不同的認識興趣決定了人們把握現(xiàn)實的不同方式,它們揭示出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理論和實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建立起對生活世界的批判意義。
正如赫勒自己所說:“那些今天過著意義生活的個體自覺地選擇和接受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一個異化在其中成為過去的社會:一個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是他能夠過上有意義生活的‘天賦的社會。并非是‘幸福的生活——因為不會出現(xiàn)向有限成就的世界的復歸。真正的歷史充滿著沖突和對自己給定狀態(tài)的不斷超越。正是歷史——人們自覺的選擇的和按人們的設計鑄造的歷史——可以使所有人把自己日常生活變成‘為他們自己的存在,把地球變成所有人的真正家園?!?/p>
3 意義生活的實現(xiàn)途徑
3.1 選擇社會主義變革方案
通過考察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異化現(xiàn)象、負面影響以及現(xiàn)代性面臨的危機,樹立問題意識。選擇社會主義方案,就是要在批判現(xiàn)代性危機上,建構意義生活。為此赫勒強調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構真實的生活意識。資本主義從主觀上去證明社會和歷史的狀況,表現(xiàn)為可以理解的和必須理解的東西;可是在客觀上它無視社會發(fā)展的東西。因此,主觀上不能達到自己確立的目標,且面對著一個不了解的和不想要的社會發(fā)展的客觀目標。這就是說,虛假的生活意識的本質是否定資本主義的客觀矛盾,以個體的意識代替整體的意識,是對自身狀況的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社會主義要意識到(下轉第54頁)(上接第47頁)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經(jīng)歷一個從自在的階級到自覺的階級,是真實的生活意識?!半A級意識就是理性的適當?shù)姆磻@種反應則要歸因于生產(chǎn)過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⑤其一,真實的生活意識是支配整個階級行動的理性的意識,而不是經(jīng)驗實際的,也不是理論的。真實的生活意識對自身所處的境況自覺的、有目的的意識,且不是單個人的思想而是整體社會的認識。其二,真實的生活意識是特定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和社會總體的反應。其三,真實的生活意識的功能,“反應”主要是指意識對改變所處地位和生活狀況起到的作用。
第二,建立真實的生活共同體。消除虛假的生活意識的途徑就是建立真實的生活共同體?,F(xiàn)代生活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然而個性獨立自由不是把個人絕對地從社會中分離出來,凌駕于集體之上,也絕對不是把集體實體化,或作為凌駕于普通個人的強迫性力量,更不可以讓某些管理者壟斷和濫用集體的公共權力。在人類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為了使每個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社會現(xiàn)代化和文化現(xiàn)代化的一個步驟就是實現(xiàn)公益事業(yè)和健全公共領域。這種公益事業(yè)和公共領域的機構,就是更好地為每個個體的工作、需要、生活負責和服務的機構,也就是是“真實”的生活共同體,它是自由的聯(lián)合體。虛假的生活共同體死了,真實的生活共同體必須形成,人類將滿懷希望地去經(jīng)歷這個漫長而艱巨的奮斗過程。
第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建構意義生活。盡管赫勒在寫作《日常生活》的目的之一,是要開創(chuàng)新的哲學范式,但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建構意義生活并不與她的行動初衷相矛盾,因為建構一種新的哲學范式并不意味著要和之前的相對立,相反它們之間需要相互相成,取長補短。正如赫勒在序言里說:“同樣,我堅持認為,自在的對象化領域,以及日常生活的模式包含有歷史常量,必須聯(lián)系歷史變量來考慮這些歷史常量?!?/p>
注釋
① 科西克.具體辯證法.傅小平,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2.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14.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80.
④ 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16.
⑤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