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輝+陳柏松
[摘 要] 教師職業(yè)道德內涵是一個歷史范疇。作為內涵載體的教師職業(yè)道德關鍵詞,也要順應社會潮流而改變。在新舊交替的社會轉型期,客觀現狀決定了教師職業(yè)道德關鍵詞之一的“無私奉獻”必須為“毫無保留”所取代。
[關鍵詞] 教師職業(yè)道德關鍵詞;無私奉獻;毫無保留
[中圖分類號] G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2-0053-03
0 引言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即教師在教書育人活動中應遵循的品德與規(guī)范。它是保證教師履行社會職責的重要手段,是一定社會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期待與要求。因此,可以說,教師職業(yè)道德是具體的,它的內涵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這種變化是客觀的,也是必然的。而作為承載教師職業(yè)道德內涵的關鍵詞,自然也應該及時更替。
1 無私奉獻:傳統(tǒng)教師職業(yè)道德關鍵詞的 歷史解讀
從古至今,由于教師從事的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它事關一個民族、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工作的無限重要賦予了教師職業(yè)的崇高性。而從培養(yǎng)人的過程看,在下一代成長的同時,作為成人的教師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老;同時,人具有主觀性、能動性,容易受到各種不良行為的影響,所以,人的成長又具有無與倫比的復雜性,它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與愛心。因此,人們在給予教師工作高度評價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提出更高的社會要求。從“嘔心瀝血”、“誨人不倦”到后來被喻為“蠟燭”與“春蠶”,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人們對教師工作的首肯,還有一種深藏其中的對教師職業(yè)的道德期待,尤其是在20世紀中葉以后,“無私奉獻”成了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關鍵詞。事實上,這種對教師職業(yè)的圣化行為,除了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一社會的道德需要與人們對教育的特有觀念。
1.1 “無私奉獻”是政治倫理在教育上的映射
注重倫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在古代中國,為了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歷代統(tǒng)治者都特別強調倫理教化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舉辦學校教育的直接原因又是因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俺伤住奔闯蔀樯鐣赖乱?guī)范所悅納的良民,中國古代長期處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農業(yè)社會,社會總的物質財富有限,加上成功之道單一(即入仕為官),因此,克制個人私欲的倫理道德對維護社會的既定秩序就顯得非常重要,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法寶。承擔教化百姓重任的教師,要想提高效率,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就必須先從自己做起,樹立踐行倫理規(guī)范的社會榜樣,即所謂“身正為范”。就這樣,教師被捆綁成為道德家,“無私奉獻、甘于清貧”逐漸深入人心。
到了20世紀中葉,盡管我國的政治體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總體上說仍屬于封閉式的社會,政治倫理在國家事務的處理中仍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人們依然習慣于通過塑造各種各樣的道德模范來引領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于是,整個教師群體也被貼上“無私奉獻”的道德標簽,其目的是藉此樹立社會道德的標桿,一方面激發(fā)人們建設社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試圖為人們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關系時提供參考依據,最終使人們自覺克制個人欲望,自覺服從社會要求。
1.2 “無私奉獻”是對教師待遇不到位的心理補償
即使到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依然滯后,人們生活水平低,而教師的物質待遇更是處于整個社會的底層,教師勞動的復雜性與教師工資的偏低嚴重不對稱。至于其他的各種福利,如醫(yī)療、住房等更是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因此,那個時代產生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現今看來,那些整年不領工資、甚至自己“倒貼錢”堅持教育陣地的“壯舉”,與其說是教師們心甘情愿的“奉獻”,倒不如說是“無米下鍋”后“出于良心”的無奈之舉。
事實上,國家、政府一直都很清楚,多年來在教育上的投入嚴重不足,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目標,也是經過了數十年的艱苦努力才得以實現。教育經費短缺,教師的物質待遇與工作付出不對等,為了保持教師教書育人的熱情,除了實行一些政策照顧外,借用媒體制造輿論,大力宣傳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在實現引導公眾道德行為的同時,更起到了從精神層面對教師的心理補償作用,從而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1.3 “無私奉獻”是一種“單向度”教育觀的體現
育人是一項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付出無數的精力和心血。同時,受教育者大多為未成年人,而教師一般是成人,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而自己也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成了滿頭蒼發(fā)的老者。古代中國教育大多以師徒制的方式進行,相對于其他行業(yè),教師是最不保守的“師父”。教師往往以培養(yǎng)出的學生勝過自己為榮,在知識、技能上是最徹底的“無保留者”。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教師的工作就是一種“無私奉獻”,教師代表國家、社會,他們的使命就是在履行職責中成就別人。
這種觀念的影響深遠,在教育日趨制度化的現代,很多人把教師當成純粹的國家、社會的被委派者,認為教師應該扮演好工具角色,千方百計完成肩負的任務,而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因為,合格的教師是為孩子著想,而不應該為自己著想。
2 毫無保留:社會轉型期教師職業(yè)道德關 鍵詞的更替
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繼持續(xù)巨變后,進入了承前啟后的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經濟發(fā)展迅速,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多,教師行業(yè)的物質待遇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人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以人為本”成了當前國家社會發(fā)展的基本依據,個人的正當需求日漸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尊重;第三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原來“圣人式”的道德標準遭遇了現實危機,成了棄之不甘、留之難以踐行的空洞說教,使整個社會實質上處于一種“無德可依”的真空狀態(tài)。在教育領域,以“無私奉獻”為核心的教師職業(yè)道德也面臨著“口號上的高尚”與“行動上的平凡”不對應的尷尬,尤其是在教師物質待遇不斷改善的今天,教師個人需求的復蘇更是不斷沖淡著刻印在人們觀念之中的“神圣形象”,從而導致一方面民眾對教師道德“失范”“義憤填膺”卻又無法“舊夢重溫”,在輿論上逐漸走向“一邊批”;另一方面作為普通人的教師在追求有限的個人正當利益時卻要背負巨大的道德包袱,在情緒上漸生對教師職業(yè)的“厭惡”與倦怠。這種“兩頭不得好”的局面使教師形象被貶與教師職業(yè)道德“淪陷”之間形成了一種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huán)。要改變這種令人糾結的現狀,寄希望于教師回歸傳統(tǒng)“圣化”形象,繼而撫平大眾的“心傷”與“憤懣”無疑是癡人說夢,而且,與其用高不可攀的道德境界“包裝”教師虛幻的神圣形象,還不如勇敢面對現實,用一種更切實可行的職業(yè)規(guī)范來塑造順應社會變化的教師新面孔。因此,最能反映教師職業(yè)道德內涵的關鍵詞必須及時更替。在結合當前我國社會現狀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作為傳統(tǒng)教師職業(yè)道德關鍵詞之一的“無私奉獻”應該取代為“毫無保留”。
2.1 “毫無保留”不等于不計報酬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工作即用自身的知識、思想、人品等去影響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學生的成長是教師勞動的成果。對教師而言,學生取得的進步越大,成長得越好,他的工作成效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強。所以,自古以來,教師就是用自己的所學所得去成就學生的人,而要想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人才,更需要教師竭盡所能,對個人的知識、技能毫無保留。
但是,教師“毫無保留”地付出不等于無償勞動,“毫無保留”強調的是教師工作的態(tài)度,其直接依據是教師勞動的性質,只有在教師盡力而為的狀態(tài)下,才能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而不要報酬不僅關系到人的思想境界,更與個人生存對經濟收入的依賴有密切聯系。教師作為“人”中一員,必須有一定的物質收入才能正常生活與工作,而且生活質量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他們工作的效果。因此,強調教師在傳道、授業(yè)中“無所保留”,其前提是保證他們獲得與工作付出相匹配的經濟收入。
2.2 “毫無保留”對應一種“雙向度”教育觀
隨著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教育活動是一種雙向影響的過程?!敖逃侨祟惤煌囊环N特殊形式”[1],“教育是‘人與‘人的相互作用”[1],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對學生而言,漫長的學校生活貫穿于他們生命成長的關鍵時期,學校不僅是接受知識的場所,更是個體生活世界的重要部分。對教師來說,教書育人不僅僅意味著自己要履行國家代理者的職責:即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思想道德的教化,同時還是教師在特定場域下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其獲取生命意義,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即在促成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使自己的情感、價值觀等得到充分的釋放,并油然而生出強烈的成就感與自由感。
只有完全敞開“自我”,交流才有可能,交流才有收獲和價值。具體說來,學生在交流中吸取來自教師方面的“養(yǎng)分”,得到教師知識、思想等方面的啟迪而不斷生成“自我”;與此同時,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使“自我”不斷豐盈。師生間的影響是雙向的,其過程不是教師單方面用“無私奉獻”來成就學生,但需要教師在交流中傾其所有,方能產生最大影響。
2.3 “毫無保留”是當代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
在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下,盡管國家明文禁止教師有償家教,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根除。如果單就有償家教而言,簡單的禁止既值得商榷,而其一刀切的方法也顯示了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手段的單一。實際上,在課后給學生有償補習的大多是那些優(yōu)秀教師,只要他們不因為課后補習耽誤正常的教學工作,這種補習行為就有存在的價值:一方面,讓優(yōu)秀師資適當流向市場,能使優(yōu)質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按勞索酬”,不僅能改善教師生存狀態(tài),更體現了教師勞動的真正價值。
真正讓人擔憂的不是教師課后補習所帶來的教育不公平,而是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故意“留一手”,把一些重要知識點作為“額外”產品賣給個別學生。這種行為不僅嚴重踐踏了教育的公平,更是對教書育人工作本質的顛覆。因此,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除了針對每一學科確定具體的知識范圍及重難點,并加強對教師實際授課內容的監(jiān)督外,還要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毫無保留”明確寫進相關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保證學生獲得沒有“折扣”的知識教育。
3 結束語
教師職業(yè)道德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內涵是與時俱進的。因此,承載教師職業(yè)道德核心內涵的關鍵詞也要順應時代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德可依,有德必依”,才能使職業(yè)道德真正起到監(jiān)督與約束教師行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