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明
(山東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詞匯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成語也不例外。漢語成語的語素有的是按照語法規(guī)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句法結構,有的則很難用語法規(guī)則進行分析。人們在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如果忽視構語語素間原有的關系,而是利用成語詞形在語素間建立新的組合關系,成語的語義就會發(fā)生變異。近年來有關成語語義發(fā)展演變(包括成語的“誤解誤用”)的研究普遍認為,成語內部句法關系的重構是成語語義變異的原因之一。比如,李運富提出“內部語義結構的異解”是成語獲得新的構詞理據的方式之一①李運富:《從成語的“誤解誤用”看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汪維輝認為“內部結構的重新分析”是包括成語在內的詞語產生“誤解誤用義”的原因之一②汪維輝,顧軍:《論詞的“誤解誤用義”》,《語言研究》,2012第3期。;張紹麟在論述漢語熟語的流俗詞源時提出“‘句段的同形異構’也往往造成內部形式的曲解”③張紹麟:《現(xiàn)代漢語流俗詞源的探索》(上),《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不過,這些研究只是對成語內部句法關系的重構進行了簡單的例舉,沒有進一步探討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此外,除了句法關系的重構,成語語素義的異解和語源語境的忽視也可以引起成語語義的變異。在有些成語語義變異的過程中,語素義的異解會伴隨著成語內部句法關系的改變,忽視成語語源語境也會引起語素義的誤解,三者相互交織,有時很難判斷語義變異究竟是由哪一個原因導致的。本文主要依據《新世紀漢語成語詞典》,并參考《新華成語詞典》,將其中發(fā)生語義變異的成語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像似性理論,考察句法像似性在成語語義變異過程中的作用,探討成語內部句法關系重構的認知原因,并嘗試從句法像似性的角度總結發(fā)生句法關系重構的成語的認知特征。
像似性理論認為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像似性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其中,句法結構中的像似性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John Haiman于1985年出版的《自然句法:像似性與磨損》和《句法像似性》是該領域研究的經典著作。他提出語言與概念之間存在著一種圖式像似性——圖式結構與其所指概念的結構之間的可感知的相似關系(“a perceiv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a diagram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s that it represents”①John Haiman,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p.71.),也就是說,語言像圖表一樣,其結構反映了意義或概念的結構。漢語成語的語素有的可以形成一定的句法結構,有的則很難進行句法分析。成語內部是否具有句法結構以及所具有的句法結構是否與語義結構對應,都會影響成語的句法像似程度。根據漢語成語在最初形成時所表現(xiàn)的句法像似性,我們把成語的句法象似性程度大致劃分出三個層級:較高像似度、較低像似度和零像似度。
句法像似度較高的成語,其內部句法關系可以通過字面意義直接或間接地對應其內部語義結構。這類成語的語素按照句法組合在一起,形成句法結構。語素義用句法關系組合形成字面意義,有的字面意義與成語的語義基本一致,有的則是在字面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等認知過程形成引申義,引申義是成語的語義,無論哪種情況,成語的語義都可以從字面意義推導出來。比如“身臨其境”,語素之間形成主謂式結構,語素義組合起來形成字面意義“親身面臨那種境地”,這也是這個成語的語義,可以說,“身臨其境”的內部句法結構直接對應其語義結構。再如“拔本塞源”,語素之間形成“動賓+動賓”的連動式結構,字面意義是“拔掉樹根,塞住源頭”,用來比喻“毀滅或背棄根本”,比喻義是成語語義,比喻義與字面意義之間具有認知上的相似關系,可以通過字面意義推知,所以“拔本塞源”的句法結構通過字面意義間接地反映其語義結構。句法像似度較高的成語,字面意義雖然不能等同于成語的語義,但卻是構建語義的基礎,也是人們理解成語語義的憑借,字面意義在成語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建立起像似性的橋梁,使句法結構直接或間接地對應語義結構。
句法像似度較低的成語,其語素通過句法組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字面意義,但是這種字面意義與成語的語義不具備認知上的相似關系,字面意義的結構不能對應成語語義的結構,所以這類成語雖然具有句法結構,但是與其語義結構不能形成對應關系。比如“目無全?!?,構語語素可以形成主謂式結構,字面意義是“眼中沒有牛的整體”。但是“目無全?!钡恼Z義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睆恼Z源的語境中可以得到“因為庖丁解牛的技藝極其純熟,所以操作時看到的不是牛的整體,而是牛的筋骨”這一語源意義?!澳繜o全牛”的字面意義只能表達語源意義中的“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庖丁解牛的技藝極其純熟——才是成語的初始意義,初始意義通過泛指擴大了適用范圍,形成成語的語義,“形容技藝純熟或辦事熟練”?!澳繜o全?!钡木浞ńY構與字面意義的結構對應,但是字面意義是“通過具有因果關系的‘代指’方式”②李運富:《從成語的“誤解誤用”看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曲折地表達語義,所以句法結構與成語語義結構也就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句法像似度就比較低。
零句法像似度的成語指的是那些不具備句法像似性的成語。由于漢語成語對外層結構要求嚴格,語素數(shù)量有限,一些成語在形成時只能摘取語源中有代表性的成分,省略冗余成分。這使語源中語素之間的句法關系無法在成語緊縮的結構中體現(xiàn),成語內部不能形成句法結構。如“依樣葫蘆”是摘取“依樣畫葫蘆”中有代表性的成分組合而成;“管窺蠡測”是緊縮“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成;“成王敗寇”是緊縮“成則為王,敗則為寇”而成。這些成語無法進行句法分析,僅憑語素各自的意義無法組成字面意義。沒有字面意義,就無法推知成語的語義,所以成語的字面形式就不能反映所表達的概念的結構,也就不具備句法像似性。
總之,從句法像似性上看,漢語中有的成語在形成時遵循了句法像似原則,句法結構直接或間接地對應語義結構,句法像似度較高;有的成語在形成時沒有完全遵循句法像似原則,句法結構只能反映語義結構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對應語義結構,句法像似度較低;還有一些成語在形成時沒有遵循句法像似原則,成語內部不能形成句法結構,不具備句法像似性。
成語語素義的異解、語源語境的忽視、內部句法關系的重構都會導致成語語義變異。成語的句法像似度不同,導致其語義變異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語素義的異解是句法像似度較高的成語語義變異的主要原因;忽視語源語境是句法像似度較低的成語語義變異的主要原因;內部句法關系的重構是不具備句法像似性的成語語義變異的主要原因。
句法像似度 成語是否具有句法結構有字面意義 字面意義與語義的關系 成語句法結構與語義結構的關系成語是否具成語例舉較高 是 是 兩者基本等同,或字面意義通過引申或比喻反映語義句法結構通過字面意義直接或間接地對應語義結構身臨其境拔本塞源較低 是 是 字面意義與一部分語義有關系,無法反映整體語義句法結構只對應字面意義結構,與語義結構無直接對應關系目無全牛不忍卒讀零 否 否 依樣葫蘆管窺蠡測
成語的句法像似度越高,人們在處理句法結構的信息時付出的認知努力就越小,更多的認知努力會放在語素義的理解上。對語素義的理解是否準確就會直接影響成語整體意義的識解。如“安富尊榮”,原指“身安、國富、位尊、名容”,四個語素形成完全的并列關系。后來人們把語素“安”和“尊”理解為動詞,句法關系也就相應地變?yōu)椤笆鲅a+述賓”的結構,成語的語義是“安于富裕,尊崇榮譽”。雖然語素“安”和“尊”的意義改變后,語素之間的句法關系也相應地改變,但是導致成語整體語義變異的根本原因是“安”和“尊”的異解,不是句法關系的重構。再如“談何容易”,原指“(在君王面前)談話議論豈能輕易從事”,語素之間形成主謂式結構,“何容”指“豈可、怎能”。后來人們把“何”理解成副詞“多么”,把“容易”連讀,字面意義就變成“說起來是多么得簡單”,用以指“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那么容易”,語素之間形成述補結構,這種句法結構的變化是由于語素義的改變引起的,所以導致“談何容易”語義變異的根本原因是語素義的異解。從句法像似性的角度看,這類成語語義變異后,新的句法結構與新的語義結構依然呈現(xiàn)出直接或間接的對應關系,句法像似性程度依然較高。
這類成語語素之間具有一定的句法結構,可以把語素義組合在一起形成字面意義,但是僅從字面意義不能推導出成語語義,只有把字面意義與成語語源的特定語境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成語的整體語義。如果人們忽視語源的語境,只根據字面意義來理解成語,就會導致語義的變異。比如前文所述的“目無全?!保置嬉饬x代指語源語境中造成“目無全?!钡摹霸颉薄扳叶〗馀5募妓嚇O其純熟”,以此來形容“技藝純熟或辦事熟練”。如果人們不熟悉成語的語源語境,就會轉而利用“目無全牛”的語素義和語素之間的句法關系來尋求語義?!澳繜o全?!钡恼Z素形成是主謂式結構,這種結構比語源語境中的因果關系復合句更直觀,更容易認知。相比從語源獲得的成語語義,通過字面意義“眼中沒有牛的整體”獲得隱喻意義“沒有整體觀念,不顧大局”更容易理解,句法像似度也得到了提高。雖然這個比喻義目前還沒有被辭書收錄,但已經漸漸被人們接受。李運富(2013)曾以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句子“不少語文老師上課就是以一連串的問與答貫穿課堂教學始終,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是目無全牛了”來說明這種比喻義“很普遍,而且合理”①李運富:《從成語的“誤解誤用”看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屬于這類語義變異的成語還有“不求甚解”、“不忍卒讀”、“愚不可及”、“呆若木雞”等。這類成語語義形成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境,當人們不了解成語的特定的語源語境時,理解這些成語時就會越來越字面化,根據成語的語素義和內部句法關系直接獲得新的語義,所以這類成語語義變異是由忽視語源語境造成的。從句法像似性的角度看,變異后的語義結構與原來的句法結構呈現(xiàn)出更高的對應關系,這是因為人們遵循了句法像似原則,對語義結構進行調整,使之更符合成語原有的句法結構,提高了成語的句法像似度。
因為這類成語形成時不具備句法結構,一旦人們不理解這些成語時,就會從成語的字面入手,按照句法像似原則,重新構建語素間的句法關系,形成新的成語語義,所以成語內部句法關系的重構多發(fā)生在這類成語中。如“白駒空谷”,語出《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北扔鳌百t人在野而不出仕”?!鞍遵x空谷”是截取語源的代表性成分構成的,省略了謂語“在”,主語“白駒”和賓語“空谷”無法構成句法結構。沒有句法結構,僅憑語素義就不能形成字面意義,更解釋不了成語的語義。如果人們熟悉“白駒空谷”形成時的語義,就會認為“白駒空谷”是根據“施事、行為、受事”這一線性語序排列,把與“白駒”相鄰的“空”理解為動詞,由原來的形容詞“廣闊空曠”轉為使役動詞“使……空”。語素義由新的句法結構組合,得到字面意義“白駒使谷空”,比喻賢能者出仕。再如“出爾反爾”。“出爾反爾”是緊縮“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而成,表示“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語義結構是“……者,……也”的判斷式結構。這種語義結構比較復雜,需要在認知時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人們會按照認知習慣調整心理視角,首先選擇成語中常見的順序結構來重構句法關系,“出爾”和“反爾”形成并列結構,表示時間上的前后順序關系,語義也變?yōu)椤扒昂笱孕凶韵嗝?,反復無常”。屬于這類語義變異的成語還有“予取予求”、“輕重緩急”、“形形色色”等。這類成語在形成時沒有遵循句法像似原則,所以不具備句法像似性,后來因為人們遵循了句法像似原則,利用原有詞形在語素間重新建立新的句法關系,使成語獲得了句法像似性,語義也就發(fā)生了變異。
Haiman(1985)指出,像似性原則和經濟原則是語言系統(tǒng)中的兩個最重要的動因。任何一個語言系統(tǒng)都會同時受到像似性原則的支配和經濟原則的制約,它們相會競爭,相互制約,在語言中此消彼長,共同推動語言的發(fā)展進化。漢語成語大部分源于寓言典故或古語名言,要求語言上盡可能的凝縮,有一些成語把心理和社會規(guī)約形成的復雜語義融入有限的幾個語素中(通常是簡短的四字格里),使眾多的信息只能隱含在成語字面背后,語義結構不透明,這是成語經濟性的體現(xiàn)。同時,還有一些成語具有一定程度的內部句法關系,語素間形成的句法結構與成語語義結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應,成語語義的某些方面可以從語素的組合關系上體現(xiàn)出來,這是成語句法像似性的表現(xiàn)。句法像似性原則和經濟原則相互競爭,導致不同成語之間句法像似性的差異。經濟性的增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句法像似性的磨損,句法像似性的強化也必然導致經濟性的降低。成語的句法像似性越高,其經濟特性就越少;反之,句法像似性越低,其經濟特性就越強。
不具有句法像似性的成語,緊縮的形式將其語源中的像似性特征消融得干干凈凈,它們的形成顯然是經濟原則作用的結果。經濟性過強的成語也是缺乏句法像似性的成語。經濟性過強時,其內部句法結構的可分析性就降到最低,文字外殼不能反映成語所表達的概念的復雜程度,語義超出字面上的解釋力,語素示意作用很弱,這必然會影響到人們對這類成語的識解。這時,像似性原則就會發(fā)生作用,把原來不具備像似性的形式改造成具備像似性的形式,賦予本已經語義規(guī)約化的成語以新的意義。人們會根據成語字面上反映的意義,選擇符合人們認知習慣的句法結構來理解成語的意義。成語的語素脫離原來的關系,重新構建新的句法關系后,新的句法結構對能指形式和所指內容進行重新約定,強制成語語義朝著符合句法結構要求的方向演化,最后達到句法和語義的一致。在成語的原詞形內部注入了新的內部句法關系,就意味著在詞形和意義之間重新建立起成語的句法像似性。新的像似性反映了新的概念,成語的語義也就發(fā)生了變異。
成語句法關系的重構多發(fā)生在不具備句法像似性的成語中,這類成語的內部結構沒有可分析性,與語義結構的關系曲折難辨。人們在成語使用過程中會按照認知習慣有意無意地拋開成語語素間原有的關系,對詞形做出不同的解釋,重新構建句法關系,使成語產生新意義。新構建的句法關系與成語新意義的結構往往具有可以感知的相似關系,這樣就提高了成語的句法像似性程度。人們遵循句法像似原則,使語言成分之間的組成關系更符合概念的結構,這是成語中像似性原則和經濟原則相互競爭的結果。語言中的句法像似性不斷地磨損和重構,以適應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人們的認知方式的變化,最終推動語言系統(tǒng)的演變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