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華
摘 要: 教育傳播理論是教育專業(yè)的重要理論之一,為教育專業(y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教育傳播研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領域。非語言傳播是教育傳播的一個分支,在教育傳播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在口語傳播過程中,人們不斷地進行非語言傳播。非語言傳播在口語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國內對非語言教育傳播的關注不夠,在教學過程中,非言語無時無刻不存在,在幼兒教育領域中,非語言傳播較為頻繁。國內的研究領域給予的關注比較少,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口語傳播 非語言傳播 非語言行為
非語言傳播是教育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教育領域的沃土。教育傳播的重點是幼兒教育非語言傳播,分析幼兒非語言傳播的行為,發(fā)現(xiàn)幼兒的需要,改進幼兒教育,豐富幼兒的生活,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非語言傳播的概念定位
人能憑借各種符號進行信息傳播,每一個社會人都會跟他人、社會發(fā)生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的發(fā)生都要通過信息交流才能完成。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構成社會的基本鏈條,是維系人和人關系的紐帶,沒有信息交流,人們就無法和外界聯(lián)系,無法從事社會活動和生產。信息傳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社會普遍的現(xiàn)象。在有聲語言出現(xiàn)之前,人們表達的情感、傳遞信息傳遞的方式無非就是非語言的,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手段是遠古人信息傳播、情感溝通的主要方式。隨著有聲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產生,人類傳播信息的方式發(fā)生巨變。
二、言語和語言的區(qū)別
人們用語言進行交流、表達情感、傳承文化等,尤其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被語言包圍。那語言究竟是什么呢?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語言自身的內涵也在悄悄發(fā)生變化,語言的重新定位有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有助于人們發(fā)現(xiàn)新的表達手段,推動社會的進步。
今天,語言已經(jīng)被重新分為言語語言和非語言語言,我們使用的口頭和筆頭形式語言,稱為言語語言。我們使用的沒有語言的語言就是非語言,沒有具體的語言行為,如面部表情、行為舉止、時間取向等。非語言不同于語言,現(xiàn)在擴展的不再把語言言語作為唯一的外延,也將非語言言語包含在內,因此非語言是語言的一種。
三、非言語符號
非語言符號借助的是非語言形式,如手勢、表情、眼神、空間上的距離等,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符號,有連續(xù)性和真實生動等特點。非語言符號不像語言符號具有詞匯形式、語法結構和語義內容,它就是一個動作、一種表情或者一個傳播途徑等,在傳播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四、非語言傳播概念
非語言傳播是與我們形影不離卻又感到陌生的伙伴,說它形影不離,是因為它無所不在,說它陌生,是因為人們對它的了解才剛剛開始。
非語言的傳播形式主要有:(1)視覺傳播形式:如身姿、坐姿、面部表情等。(2)聽覺的傳播形式:主要指輔助語言,如聲音的質量、音量和音質等。(3)觸覺的傳播形式:通過身體的某一部位表達一定的意義。
五、幼兒教育中非語言傳播列舉
學前兒童表達能力欠佳,非語言表達方式是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非語言行為,讀懂幼兒的行為需要,提高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
1.表情。表情是情緒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一般發(fā)生在頸部以上,如眨眼、臉紅等。面部無時無刻不在傳遞各種信息,幼兒的表情多受生理支配,沒有掩飾,天真可愛。
2.手勢。手勢是指用手臂表達自己的動作姿勢,在非語言中,雙手是最活躍的身體部位,手勢在交流中的作用不能小視。對幼兒來講,手勢的發(fā)展能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
3.身姿。身姿,指以軀干為主的各種姿勢,能傳遞一定的信息,表達情感,是非語言傳播的重要內容。幼兒的頭部是老師關注的重點,而幼兒常常以點頭、搖頭表達自己,想什么都可以通過頭部表現(xiàn)出來。
4.觸摸。人和人之間通過觸摸表達自己的感情,傳遞信息,也是一種通過幼兒成長加以解釋的現(xiàn)象,親密的接觸是促進幼兒成長的關鍵因素,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得到的親密性接觸多,那么心智就會很正常地發(fā)展。在幼兒園里,經(jīng)常會看到孩子們觸摸自己的鼻子和嘴,老師和家長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時常通過擁抱親吻體現(xiàn),這對于幼兒來說是很珍貴的,同樣孩子要表達自己對同伴的喜愛時,也會采用擁抱和親吻的方式。
六、結語
本文研究的重點為非語言傳播,關注幼兒教育中非語言傳播行為,重新定義非語言傳播的相關概念,并介紹幼兒非語言傳播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非語言行為辨別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進而可以采取相關的措施,調整策略滿足他們的需要,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段奎.教學中的非語言傳播[J].邵通師專學報,2000(3).
[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研究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1).
[3]郭宗莉.滿足兒童需要,成就幸福童年[M].上海出版社,2011(9).
[4]賴秋芳.做個稱職的幼教老師[M].臺灣:信誼基金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