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靖
摘 要:學校所處開放融合度較高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人員文化程度高,學生家庭和所處環(huán)境復雜。運用積極心理學和“朋輩”理論,結合九年一貫制的學校特點,運用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有利于在學生中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安全、平等的群體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的情緒和感受得到調整,從而達到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團體輔導;實踐;班級管理;朋輩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78-02
一、緣起:積極心理品質與個人今后的幸福密切相關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積極心理學的另一核心領域,作為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反映指標。國外已經(jīng)對積極心理品質和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性做了很多研究,例如來自于“內心”的性格優(yōu)勢,如熱情、希望和愛,與生活滿意度有很高的相關。生活滿意度作為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已被證明與積極心理品質有著顯著的正相關。
星灣學校地處開放程度很高的中國·新加坡合作示范區(qū)的中心位置,辦學理念立足于培養(yǎng)大氣、陽光,具有國際視野的園區(qū)人,而復雜的主客觀因素使得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學生心理差異較大,而國內類似、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較少。由此,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結合實際情況揚長避短,積極培養(yǎng)學生性格優(yōu)勢,提升學生主觀幸福感,一直是本校重點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二、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團體輔導的理論依據(jù)
(一)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依據(jù)
積極心理學近幾年不斷引起業(yè)界關注,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在于一方面對傳統(tǒng)心理學批判繼承,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心理研究分支中得到應用。積極心理學始祖塞里格曼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幫助人們簡單地學會一些擺脫問題的技巧,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個體的積極力量上,這樣才能使人面對艱難困苦不退縮,經(jīng)歷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個體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發(fā)每個人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幫助個體克服成長中的困難,從而實現(xiàn)幸福的生活愿望。
積極心理學與現(xiàn)在積極肯定的班級管理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班級管理上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輔導學理論
團體輔導的理論依據(jù)之一是輔導學,新興的應用心理學的分支科學,團體輔導在班級管理的應用越來越多,效果顯著。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是在班級情境下,借助團體心理咨詢和輔導的理念、技術、手段,營造溫暖、安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圍,以班級建設和學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為內容,通過解決問題,促進班級、師生共同成長發(fā)展的教育活動過程。隨著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推進,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建設、師生成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等方面彰顯出積極作用,成為學校微觀教育層面的必然選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班主任工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
(三)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心理的特殊性
本文通過對3-9年級的學生問卷和調查發(fā)現(xiàn),生活條件水平不是影響他們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因素。3-6年級的小學生近半數(shù)認為現(xiàn)在日益增加的課業(yè)負擔和競爭的壓力才是導致他們幸福感和滿意度低的關鍵因素。初中生的得分高于小學生的得分,而六年級的學生得分卻出乎意料地高于低年級小學生的得分。
分析認為小學生剛剛入校,可能不適應突如其來的課業(yè)壓力,加之當前小學生的課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學校環(huán)境的不適應加上強大的心理壓力使之幸福感日益降低。六年級學生雖然面臨升學,有中小銜接的壓力,但園區(qū)是就近入學政策,升學的心理壓力并不大。加之他們即將升入中學,對于未來也充滿了期待,這種憧憬會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同時他們正處于青春期,他們關注自己,強烈的自我崇拜也會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這說明,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園區(qū),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滿足,作為子女的中小學生也是如此。作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要特別關注學生心理成長,如小學生的學習適應和課業(yè)壓力,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適應能力。多關心他們的內心需求;中學生要根據(jù)他們青春期的特點做適當?shù)男睦磔o導,幫助他們解決特定時期的心理困擾,讓他們把握好人生的黃金時期,增加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加強他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三、在積極心理學原理的指導下團體輔導在班級管理的實踐
擔任班主任期間,筆者不斷嘗試,在積極心理學原理的指導下在班級團隊管理的實踐研究中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引入“朋輩”,形成良好班風
每年的五月,是本校心理展示節(jié)的活動,利用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yōu)勢,同時也是為了形成良好班風,筆者邀請七年級的班級共同分組,穿插其中進行活動。將學生與困難、矛盾融入到活動、競賽、游戲中,讓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矛盾和困難,從而在集體中成長和改變。在此活動中,可以說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了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大家在共同的活動中,完成共同的任務,克服同一個困難,得到相同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彼此信任很積極的配合,各自把對方當成是同一個集體的一分子。
另外,大年齡孩子在指導中,面對游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有效進行學習輔導。這種輔導不是針對某個學科的某類知識進行輔導,而是一種積極的學習心理的輔導,一種十分有效的“朋輩”輔導。要想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就要讓他們覺得學習其實可以很有趣,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朋輩”團隊活動正好符合了心理輔導活動設計的主要原則——合作和趣味性。
(二)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前提,活動各有側重
不同年級、不同學段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一定是不盡相同的。針對不同年級產(chǎn)生的主要困惑,需要設計不同的活動方案。加之學生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分析所出現(xiàn)的情況,在平時的團體輔導活動中分別要有所側重。
1.小學低年級:消除適應困惑。低年級的學生生性喜歡玩耍,所以在午后的一段時間里,帶領孩子在校園里做游戲,用愉快的游戲沖淡他們的消極情緒。同時利用集體講故事、做游戲等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每周組織班級間的游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從與同班同學建立友誼開始逐步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在活動中,互幫互助,一起享受新學校、新生活。
2.小學四五年級:消除學業(yè)困惑。讓學生會學、愛學,就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掌握各科學習的技巧。因此在團隊輔導中,努力加入學習因素,如文章批注比賽、好問題大賽、查字典速度賽等,在團體活動中滲透學生愛思考、會預習、主動使用工具書等的好習慣,使學生在活動中習得方法,提高能力,也盡可能地消除學業(yè)困惑。
3.六、七年級:中小銜接,嘗試貫通。目前,本校正在進行中小學銜接工作的研究,乘著這股東風,中小年段、不同學科教師能夠同聚一堂,體驗不同學科在不同學段的要求,課程的設置、作息的安排也與中學同步。教師間進行答疑解惑機會大大增加的同時,七年級的學生經(jīng)常來班級進行經(jīng)驗介紹,并融入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得六年級學生目標逐漸清晰,也樹立了不少正面的榜樣。七年級學生也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樹立了信心,收獲了成長。
4.八、九年級:消除青春期前的困惑?;顒拥膬热葸x擇以青春期、名人榜樣、勵志故事等為主,在活動中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識均有所涉及。團隊輔導重點以愛的教育為主線,從激發(fā)的情感入手,以表揚的方式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確立理想的過程也是幫助其心理成長的過程。
(三)穿針引線,培訓“骨干”
除了團隊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選擇外,教師作為團隊中的導師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將積極心理品質在團體活動中悄悄地“植入”,掌控活動的進行,這是一名教師的智慧之處。團體輔導的切入點是感染,因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老師必須有高漲的熱情,隨時準備著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參與活動,隨時對學生的點滴成功進行最大化的夸獎及強化。要讓學生感覺到作為導師的你對這些活動的興趣也很濃,對自己的成功也很自豪。筆者認為,這就是對“參與者”角色最好的闡述。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在團體里的作用。每組安排不同性格的成員,既是活動開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性格和不同心理品質的互補。當一個小組剛剛成立,可以安排一些小游戲、活動預熱,可以讓組員們很快地融入進來,比如在朋輩活動的第一次初中學生和小學學生見面課上,要求讓大孩子和小孩子分成了4組,采用疊加介紹的方法小組內進行自我介紹,這樣一個活動下來,孩子基本都認識了,一下子氣氛融洽很多。
這種分組小團體輔導的方法同樣有助于學生關心他人、增長愛心、實現(xiàn)自助。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形成仁慈、正義的積極心理品質。
(四)切合時機的分享與轉化,“植入”無痕
在每次活動結束之前,請所有參加活動的組員分析自己在活動中的體會和感想,及時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如果是成功的喜悅,可以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與同伴分享,并使之清晰化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如果是失敗的苦惱,老師及同伴可以及時疏導。在整個分享過程中,通過交流,不同意見的提出等等,從而讓積極的心理品質無聲地“植入”學生的心田。
四、團體心理輔導的意義和研究的不足
一般來說,要想達到團體心理輔導的最佳效果,一個導師最好帶8-12個學生,制定了某一個輔導目的后,將有相似問題的被輔導者組成團體,以利于小組成員間達成共識。但在進行班級團體輔導時,本校的學生人數(shù)都是在45人以上。對這樣大的一個團體進行心理輔導,還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所有人的目標。這一點還需要今后繼續(xù)研究。
團體心理輔導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最安全的學習和改變自我的實驗場所,在這里,每個人的積極品質:真誠、樂觀、孝順、熱情、自信等都可以被表達、被發(fā)現(xiàn)、被欣賞、被觀察、被模仿、被學習。以活動為載體,完善的活動設計理念和技術及預先有針對性設計的活動,直指問題所在,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最真實的體驗,觸動認識、澄清價值、引發(fā)反思、催化行為、鑄造積極心態(tài)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戴育紅,等.學習心理輔導手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2]趙衛(wèi)菊.團體咨詢在中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班主任之友,2002(10).
[3]吳增強.班級心理輔導——著眼物同輩群體資源的開發(fā)[J].思想·理論·教育,2000(11).
[4]吳武典,主編.個別輔導手冊[Z].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