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久宏
【摘 要】生物課堂不僅要有“理”而且要有“趣”。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生物科學史的運用,找準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挖掘課堂的邏輯美,以及巧用漢字結構等,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生物教學的“理趣”,變空洞的說教、乏味的論證、抽象的定義,為可觸、可摸、可感的人和事組成的具體的教育過程。
【關鍵詞】生物課堂 理趣 教學
高效的生物課堂,應讓學生體驗生物科學的邏輯之美、理性之美,從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一、用好生物科學史,還原人類認知的發(fā)展過程
生物科學史首先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類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其次,它又是一部科學過程史,生物科學每一個知識點的產(chǎn)生過程,就是一個探究過程,生物科學史中蘊含了知識與過程的統(tǒng)一。因此,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用好生物科學史。例如,在“核酸”這一知識點的引入與講解時,我在現(xiàn)行各種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沒有找到關于它的科學史料,很多教師上課時也經(jīng)常這樣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核酸”……那么核酸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樣的引入,顯得僵硬而突兀,學生在上課伊始被這個新名詞搞得“一頭霧水”。我在講授本知識點時,利用PPT投影出示了這樣一段史料。
1869年,瑞士化學家米歇爾首先從膿細胞分離出細胞核,得到一種含氮和磷特別豐富的沉淀物質,有酸性,米歇爾將之稱為“核素”。
1889年,艾特曼將“核素”作了純化處理,把其中的蛋白質除掉,并將這不含蛋白質的細胞核內(nèi)的物質定名為“核酸”。
通過這兩則史料,學生對“核酸”這一概念的接納顯然要自然和親切得多:原來“核酸”最初是在細胞核中發(fā)現(xiàn)的,呈酸性,科學家當時就定名為“核酸”。在即將結束“核酸”內(nèi)容的學習時,我及時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今天我們再來看“核酸”當時的命名,是否存在不妥之處?學生在思考、討論后爭相發(fā)言:“核酸”不僅存在于細胞核中,在細胞質中也有分布。這樣的設計,不但尊重史料,更能讓學生體悟到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
科學史料往往能幫助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悟科學史料背后隱含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精神。
二、找準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增強學科的工具性
一門課程如果能很好地發(fā)掘出這門學科的內(nèi)在價值(學科知識是有趣的、豐富的)和工具性(內(nèi)容是有用的),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就會使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比如,在“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shù)年P系”模擬實驗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了下面兩個問題:
(1)一杯沸水和一桶沸水,哪一個先涼下來?體積較大的溫室與體積較小的溫室哪一個更有利于保溫?
(2)下面這幅圖,請同學觀察和判別,哪一種狐貍生活在寒冷地區(qū)?生活在寒冷地區(qū)的動物體型大,還是體型小?
學生憑生活經(jīng)驗和直觀感知,不難判斷一杯沸水應比一桶沸水先涼下來,但是如何解釋,他們存在困難。對于第2個問題,學生根據(jù)狐貍的散熱器官能初步確定A較適合生活在寒冷地區(qū),但是對于理解體型大小與寒冷、炎熱之間存在的邏輯關聯(lián)存在困難。此時,學生處于“憤”與“悱”交織的狀態(tài)之中……我讓學生來計算正方體的邊長和體積,通過計算學生悟出:邊長越大,體積越大,而表面積與體積的比例越小,這時學生對教師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就恍然大悟了。
實踐表明,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聯(lián)系得越緊密,就越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原來學習高中生物知識,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自身,更好地生活。
三、回歸生物的理科屬性,讓學生感受邏輯之美
作為自然科學的課程,生物學所要傳達給學生的除了知識以外,更多的應該是對科學探究的精神和科學價值的思考?;貧w生物課程的理科屬性,首先要明確理科屬性的核心。理科屬性就是自然科學屬性,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生物學科的理科屬性是與社會科學相比較而言的,主要體現(xiàn)在——學科知識的來源和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其中獲取知識的方法是核心。
我們的教學說到底應該使學生變得更聰明,不能將充滿探究、充滿邏輯之美的生物學科變成知識條目來讓學生死記硬背。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科學思想,改變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多以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分析得出結論、避免單純地把知識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要弄清原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這樣才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例如,“細胞分裂”這部分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難點,各時期的特征、有絲分裂與減數(shù)分裂的時期判別,常常令學生焦頭爛額。通常我們都是利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但時間久了,學生會出現(xiàn)明顯的記憶消退。后來我改變教學方法,從理性思維角度入手,設置了“問題鏈”和學生進行“談話式”教學,下面是課堂導入的片段。
教師:現(xiàn)在有一個老父親將家里的一張桌子,四張板凳要分給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要求分得一樣多,并且也是一張桌子、四張板凳。請你幫這位老父親出出主意。
學生:到市場上再去買一套相同的桌子和板凳;請木匠師傅到家里再制作一套……
教師:你們太棒了!現(xiàn)在細胞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它要把最重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細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也需要再合成一套,然后平分給子細胞。
教師:是的,細胞分裂就是要努力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遺傳物質的復制,二是遺傳物質的平分。下面我們來共同探索細胞分裂的奧秘。
“心中悟出始知深”,通過“父親分家產(chǎn)給兩個兒子”的生活原型的分析,再聯(lián)系到類似情境的“細胞分裂”,學生接受起來就自然和親切得多,在課堂伊始就能把握“細胞分裂”的兩個最核心要素——復制、平分,這為后續(xù)的學習做好了認知鋪墊和課堂學習主線的暗示。
四、利用中國漢字的構造特點,易化概念
充分利用中國文字的構造特點,深度剖析文學詩句中所蘊含的生物學道理,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能加深對生物學抽象概念、原理的理解。如在“癌癥的成因”這一節(jié)內(nèi)容導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癌癥被稱為人類第一殺手,人們談“癌”色變。讓我們來剖析這一個“癌”字的特點,這個字形象地告訴我們,病從口入:吸煙、酗酒、吃不健康的食品,就會導致疾病,如果病積成“山”,就成了“癌”。這樣的分析,既達到本節(jié)的知識目標,更滲透和融入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癌癥,提升生活質量。在“體溫調(diào)節(jié)”這一知識的引入時,我讓學生分析成語“饑寒交迫”中所蘊含的邏輯關系,學生自然悟出:人體溫度來源于體內(nèi)物質的氧化分解,所以“饑”必然導致“寒”。這樣的例子很多,值得教師去不斷地整理和實踐。
教學不是空洞的說教、乏味的論證、抽象的定義和冗長的議論,而是由可觸、可摸、可感的人和事組成的具體的教育過程。追求生物課堂的“理”“趣”,讓課堂成為“研討會”和“工作坊”,讓師生的思想在討論和探究中交匯、交流和交融,打造高質有效的課堂,應是我們神圣的職業(yè)責任和不懈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