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摘 要:通過對《黛玉葬花》這一章回的解剖,從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心理兩個方面淺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從而道出她的可憐之處。
關鍵詞:《黛玉葬花》 ; 林黛玉 ;憐愛
林黛玉在《紅樓夢》中的地位緊次于賈寶玉,自小出生在官家,生得楚楚動人,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極富詩書氣息,甚而至于才比子建。然而,由于這種文人氣息,加上她天生體弱,所以時常抑郁寡歡,浸泡于淚水之中。
在我們看來,外婆是給予母親生命,與我們的血緣關系非常密切的人,因而,住在外婆家本是常理,更不應該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然而,性格敏感而又孤高的黛玉卻始終覺得自己寄人籬下。細想來,這跟她自小的生長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黛玉自幼失去母親,沒有感受過母親的關懷,對于母親的娘家人所知甚少,加上少有接觸,因而對于“外婆”異常陌生,缺乏某種至親之感;而且,榮國府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人口眾多,那里就像一個“小社會”,上演著人生百態(tài),人與人之間心存芥蒂,親密感難以加深,遂很難讓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由此看來,林黛玉的寄人籬下之感并非沒有緣由。
那么黛玉為何又突然想起葬花呢?原來,林黛玉去敲寶玉的門,晴雯偷懶不想給她開門,還編造了一個理由,說:“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正當黛玉轉身欲離開時,聽到屋里寶玉和寶釵打鬧的聲音,于是黛玉心里便產(chǎn)生了誤解,,一時間覺得自己是個多余之人,心中有些不快,只得默默離開。
次日,又巧遇餞花之期,黛玉梳洗完畢,沿著小徑一路走到花園,只因昨晚吃了閉門羹,看起來悶悶不樂的。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當時黛玉的心理“一腔無名未曾發(fā)泄”,為何她“未曾發(fā)泄”呢?我想可能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林黛玉是大家閨秀,自身有良好的教養(yǎng),即使事發(fā)時對寶玉有多大的抱怨,她也不會任性地在他人面前發(fā)火;另一方面,她又深愛著寶玉,因而更加舍不得對他發(fā)泄,只得一個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承受,自憐自哀,遂“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不由得悲哀苦楚如洪水般襲來,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時間,手絹已經(jīng)濕透。黛玉望著花塚,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雙眉緊蹙,心里越發(fā)得難受,越哭越傷心,這樣一位楚楚動人的美麗女子獨自嗚咽哭泣,好不傷心,就連小溪、落花、樹木都為之動容、黯然失色,怎能不讓人心疼?
然而,在這座院子里的另一處此時卻充滿了歡歌笑語,眾姐妹都在園子里做餞花會,寶釵因為看見一雙玉色蝴蝶,甚是喜歡,欲撲來玩耍,于是輕撲羅扇,追在那對蝴蝶后面,香汗淋漓,不亦樂乎。同一時間,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境遇,一邊是歡喜,一邊是憂愁;一邊是戲蝶,一邊是葬花,殊不知寶釵的歡樂卻讓黛玉的悲顯得倍加強烈,這樣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無疑讓人更加同情的黛玉的悲,使人感覺她的悲仿佛已經(jīng)透過五臟六腑侵入骨髓,難忍至極,因而在藝術表現(xiàn)上別有一番強烈的效果,而這也印證了藝術的辨證法:“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曾其哀樂?!?/p>
古人云:“人心感于境遇,而哀樂情動,詩意頓生,達其意而成章”,花園里落紅散了一地,勾起了人的傷春愁思,黛玉本就悶悶不樂的心情越發(fā)得惆悵,于是,吟唱了幾句《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在這花謝花飛之日,萬般愁思纏繞心頭,黛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容顏盡老,生命凋零,卻沒有誰為此憐惜,本以為那寶玉會是自己唯一可以依賴的紅顏知己,誰知他卻跟寶釵一起打打鬧鬧,有說有笑,棄自己而去。頓時寂寞孤獨之感從四面八方襲來,將她團團包住。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多么觸目驚心的句子,讀來讓人一陣心悸。本想找一些落花將之埋入花塚,可是卻連一片落瓣都難尋覓,只得獨自坐在臺階上暗暗落淚,去沒有可傾訴之人,這是一種多么無助的處境,就連周圍的樹枝都為這位愁苦的姑娘傷心得在滴血,甚是凄慘。物有情,人卻無情,該是何等凄涼?“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這一句讓我想起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道出的境遇:“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雖然李清照的這首詞寫的是秋季,然而與《葬花吟》中的這句詩卻有異曲同工之處。雨冷,被褥冷,心更冷,遂漫漫長夜難將息。再加上冷雨不停地敲窗,更易令人心煩意亂。暗夜中,寂寞空虛無助紛紛襲來,卻沒有一個可以依靠之人在身邊,讓人甚是同情。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鼓,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一時間整首詩的情感基調突變,這仿佛是黛玉的自我安慰:一個人倒也罷,不至于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清代涂瀛曾寫過《林黛玉贊》:“人而不為時輩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為《紅樓夢》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謂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其勢然也。 ”“曲高和寡”并非貶低黛玉,而是對其稱贊,她“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并不是她的錯,她不愿與眾人同流合污,只希望能夠潔身自好。因而正是她這與生俱來的清高氣節(jié)讓她處于不招人待見的境地。在《紅樓夢》中有多處描寫能夠體現(xiàn)出黛玉“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比如寶玉和黛玉第一次葬花的時候,寶玉想用水葬,他覺得“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濁氣逼人”,可見他天生對水有種獨特的鐘愛,而黛玉卻說:“撂在水里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到,仍舊把花糟蹋了?!彪m說只是一些花瓣,沒必要那么講究,可是在黛玉眼里,花本圣潔,將花瓣放入水里恐怕會將其玷污?;ㄈ缛?,人亦如花,在那樣一個污濁的社會,黛玉依然能夠保持圣潔的思想,著實讓人欽佩。然而,卻沒有人理解她,支持她,就連唯一的知己也早已“越走越遠”,讓人又再次心生憐意和同情。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這樣一位嬌弱,美麗卻始終浸于淚水中的至情至圣之女子,執(zhí)著于感情,卻不能與相愛的人地久天長,只因那敏感的心而讓自己經(jīng)受百般折磨,最終香消玉殞,讓人同情,更讓人痛心。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作品選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曹雪芹著,脂硯齋評.《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