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璨
摘要:巴伯的《紀念集》是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鋼琴作品,整首組曲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旋律的歌唱性,但局部運用調(diào)性游移和不協(xié)和和弦的手法,從而增加了新的演奏技巧。如何彈奏舞曲的典型節(jié)奏;怎樣彈出舞曲輕快的音色;探戈里具有特點的典型切分節(jié)奏與三連音旋律的結合;加洛普舞曲強和弦的觸鍵技巧等,都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點內(nèi)容。
關鍵詞:塞繆爾.巴伯 新浪漫主義 演奏 觸鍵
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美國人,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曼徹斯特。他的天賦和他優(yōu)異的表現(xiàn)使巴伯多次獲得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獎項。他是美國第一個獲得“羅馬大獎”的人,先后兩次獲得普利策獎學金,一次波恩獎學金,音樂評論周刊獎,并被授予“為美國音樂做出特殊貢獻獎”等。
巴伯在管弦樂創(chuàng)作方面,作品較多,分別是:《弦樂柔板》、《摩羯宮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雙簧管與弦樂隊小合奏》以及一首《鋼琴協(xié)奏曲》等。巴伯也嘗試過運用二十世紀新的聲音概念進行創(chuàng)作,如男聲合唱和鼓一起合作出來的作品《秒表與軍用圖》;因有感于馬修·阿諾德(英國詩人Matthew Arnold)的詩句創(chuàng)作出弦樂四重奏《多佛爾海灘》。
《紀念集》0p.28這部鋼琴作品,每一首曲子都冠有一個標題,分別為《華爾茲》、《朔蒂施》、《兩個步調(diào)》、《雙步伐》、《徘徊(或搖擺)探戈》和《加洛普》舞曲。一開始巴伯是在1951年為四手聯(lián)彈而創(chuàng)作此作品,隨后巴伯把這首作品又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第二年巴伯為這首《紀念集》配器,成為一個舞蹈劇目的插曲。
整套《紀念集》組曲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歌唱性和旋律性,通過傳統(tǒng)的舞曲寫作手法,加上新的和聲語匯,使這套組曲聽上去,即有一種浪漫和抒情性,又在聽覺上感受到新的色彩,將原本相矛盾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活力。
整個《紀念集》組曲風格并未過多的脫離傳統(tǒng),在這六首舞曲中,巴伯運用了大量的連線記號,要求演奏者時刻提醒自己在內(nèi)心歌唱,而和聲方面,大膽的采用了二度、四度、九度甚至十度疊置的和弦,不協(xié)和和弦的應用也較為頻繁,又與古典時期的和聲概念及功能有明顯區(qū)別。在另一個層面上又體現(xiàn)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特點。巴伯在這首組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中,大多是偏向八度音程進行和不協(xié)和音程的走向,大和弦應用的也較為頻繁,體現(xiàn)了巴伯“不協(xié)和抒情”的特點。
想要具備正確的演奏方法來表達《紀念集》的音樂風格,首先要了解巴伯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由于巴伯幼年時期受其姨媽影響,加上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習,巴伯的內(nèi)心更傾向于保守和專業(yè)的學院派風格,但巴伯所處的時期是二十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高度發(fā)展,作曲家們追求極致的音響效果和創(chuàng)作手法革新的時代,這兩種互不相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風格,卻在巴伯的身上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
在了解巴伯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基礎上,就是對聲音的把握的問題,每一首舞曲的風格要求的音響效果都是不同的,歡快、抒情或是優(yōu)美、深沉的音色在觸鍵上都是不同的,如華爾茲前奏的大和弦,是用肩部的突然發(fā)力演奏的;而朔蒂施中的和弦,由于速度的要求,八度及和弦是手臂的重量去彈奏的;在雙人舞中,大量的八度及大和弦是依靠指尖支撐,放松手臂的自然重量彈奏。無論何種音色都是服務于音樂表達,在正確、科學的方法指導下完成的。演奏者應在充分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舞曲風格特點基礎上,聆聽大量音頻前提下,反復練習對比,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找到最能表達作曲家意圖的演奏技法。
塞繆爾·巴伯作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歌唱性,旋律優(yōu)美、曲風浪漫而又融入了當時一些流行的元素,如:爵士、十二音技法和調(diào)性游移等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出新的音響效果與聲音概念。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巴伯的作品平平,沒有新意可言,但在音樂發(fā)展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音樂創(chuàng)作重新回歸到抒發(fā)感情為主的時期,巴伯又一次被作為“先驅(qū)”式人物,走入歷史舞臺,他的作品被大量用于音樂會演奏和大型比賽當中。巴伯的作品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嚴肅音樂與流行元素結合,帶領人們走入一個全新的視聽領域。這就是巴伯——做為“新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所不同的是,雖然沿襲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流派以抒發(fā)感情為主,但并沒有完全的效仿,而是結合了二十世紀新的和聲語匯和作曲技法,以及更豐富的音樂素材和音樂元素,這恰恰就是巴伯獨一無二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陳燕.演繹新浪漫主義篇章——塞繆爾·巴伯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淺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03).
[2]陳寶祿.美國作曲家塞繆爾·巴伯鋼琴套曲《漫游集》演繹初探[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7年.
[3]蔡良玉.美國專業(yè)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4]封光.以鋼琴視角解析塞繆爾·巴伯——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6[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5]徐志華.塞繆爾·巴伯晚期創(chuàng)作風格探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6]張帆.淺析塞繆爾·巴伯《漫游集》的音樂風格[J].北方音樂,2010,(07).
[7]志敏,國華.簡明音樂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8]譯審委員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