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鵬
摘 要:一體化教學是以國家職業(yè)標準為依據(jù)、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其綜合育人功效,本文提出應賦予一體化課程更多的智慧元素,張開其智慧的翅膀。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 全面育人 智慧翅膀
一體化教學是以國家職業(yè)標準為依據(jù)、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它以典型學習任務為中心,推行模塊化課程,突出技能操作訓練,融合理論與實踐,強調(diào)“做中學”,是較為科學的課程體系。
一體化課程較好地實現(xiàn)了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能力培養(yǎng)與工作崗位融通合一,便于教學過程更好地實施、控制與評價,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筆者認為,一體化課程還有更多的潛能可以發(fā)掘。
一、發(fā)揮一體化教學的全面育人功效
“教育任務就是讓勞動滲入我們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深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保ㄌK霍姆林斯基)基于此,職業(yè)院校得天獨厚,一體化教學得天獨厚。一體化進行的實施無時無刻不需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緊密配合,手腦并用,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教育任務。
1.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美育教育
在一體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習(勞動)過程的美感,進而產(chǎn)生美好的情感,并讓這種情感深入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實踐證明,只要學生發(fā)現(xiàn)并感覺自己的學習(勞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自己從前沒有做過的,那么,在學習(勞動)過程中就會有內(nèi)心的驚喜,在學習(勞動)過后就會有收獲和成就感,這種基于情感體驗的美育教育就能實現(xiàn)。
2.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德育教育
美育教育的實現(xiàn)為德育教育做好了鋪墊。美是一切道德的陽光,在學習(勞動)過程中體驗的美,會點亮學生的內(nèi)心。另外,在學習(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所有關系——付出與收獲的關系、同學之間協(xié)作互助關系、老師的熱情指導等,也會助長學生內(nèi)心的道德力。
3.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自然實現(xiàn)勞動和智育教育
因為一體化教學本身就是腦力勞動(理論學習)和體力勞動(技能操作)的結合,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和智育教育是水到渠成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要想教學有更多的收獲,還需要教師做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心準備,賦予一體化教學更多的智慧。
二、賦予一體化更多的智慧
構成以一體化課程的各個任務遵循“知行合一”原則?!爸泻弦弧辈皇侵R和技能的簡單排列,而是既有形合又有神合,在做中思,在思中做,手腦并用,在做中有所獲,在思中有所得,在逐項任務漸進的學習中得以全面提升。這里無論要達到形合、神合,還是做中思、思中做,都少不了智慧。
1.要賦予任務情感
由于種種原因,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對于生活之美、學習之美、勞動之美以及由此之美激發(fā)的美好情感,一直是忽略甚至是忘卻的。教師在構建任務時要把某種美好的情感融入到知識和操作中,讓情感之手輕輕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在學生眼前最大化地呈現(xiàn)學習和勞動之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和勞動之“漂亮面容”上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扒楦腥缤饰值耐寥?,知識的種子就播在土壤里。”(蘇霍姆林斯基)學生一旦對學習任務有了感情,對課程有了感情,對課堂有了感情,那么學習效果不言而喻。所以,任務要有情感,課堂要有情感,教師要打造情感任務、情感課堂。
2.要賦予任務更多的思考
人人厭惡重復性的機械動作,即使這種機械動作很美。教師要構建會思考的任務,即可以不時地觸發(fā)學生思考的任務。會思考的任務具有靈性,可以在學習(勞動)過程中和學生進行思維互動,儼然一位會說話的老師。會思考的任務能夠讓思考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行于思,思于行,知行合一。思考是最有效的學習,能讓學生收獲成就感和興趣,而這又是促使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要賦予任務思考,要讓任務會說話。
3.要智慧地實施一體化教學
如果賦予了任務一定的智慧,那么就可以保證單個任務能智慧地實施。智慧地實施一體化教學主要是指智慧地實施多個任務。一體化課程由若干任務組成,這些任務既相對獨立,又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在實施多個任務時,教師要保證智慧接力——情感和思考在任務之間的親密“拉手”。情感能夠長時間地從一個任務傳遞到另一個任務,思考也會依次傳遞而不會中斷,并且在傳遞過程中不斷加強。這是正能量的傳遞。這么做,是因為我們深信:我們不僅期望在教育教學上有一個好收成,而且希望連續(xù)有好收成,有大收成。
讓一體化課程插上智慧的翅膀,職業(yè)院校之夢——打造大腦與指尖上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就能實現(xiàn)。
(作者單位:濰坊市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