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英
(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對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幾個問題的質(zhì)疑與考證*
張新英
(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影片《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于當年9月29日在新新舞臺上映。影片由鄭正秋編劇,鄭正秋與張石川聯(lián)合導演。影片以鄭正秋的家鄉(xiāng)潮州的封建買賣婚姻習俗為題材,由一班文明戲演員出演。但由于影片的拷貝和劇照等資料佚失,致使中國電影史多年來對該片相關(guān)情況的描述或有失全面,或相互矛盾,甚至有明顯謬誤之處。筆者在梳理現(xiàn)有相關(guān)資料的基礎(chǔ)上,對各個版本的中國電影史論著中有關(guān)《難夫難妻》情況的描寫進行質(zhì)疑與考證,以糾錯補遺,查缺補漏。
《難夫難妻》;亞細亞影戲公司;短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由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于1913年9月29日首映于上海新新舞臺。該片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與鄭正秋聯(lián)合導演,并由一班文明戲演員出演。因影片拷貝現(xiàn)已不存,以致諸多影史論著對其相關(guān)情況的描述或有失全面,或相互矛盾,甚至有明顯謬誤之處。先看程季華主編的、對學界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對該片拍攝始末的描述:
依什爾改變計劃后,托張石川、鄭正秋等自編劇本,另請演員來演。這樣,鄭正秋就編寫了電影劇本《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作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第一部出品。
…………
1913年(民國二年),鄭正秋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寫了《難夫難妻》電影劇本后,又與張石川聯(lián)合導演了這部影片?!峨y夫難妻》的創(chuàng)作,是鄭正秋參加電影工作的開始。鄭正秋認為戲劇必須是改革社會、教化群眾的工具的觀點,也體現(xiàn)在影片《難夫難妻》中。影片是以鄭正秋的家鄉(xiāng)潮州的封建買賣婚姻習俗為題材的。故事“從媒人的撮合起,經(jīng)過種種繁文縟節(jié),直到把互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為止”。影片中的演員由一班文明戲的演員擔任,“只有男的,女角也是男扮”,攝影師則由依什爾自己擔任。
《難夫難妻》的拍攝,是有它的意義的。如果說,以前影片的攝制,還只是記錄性地攝取一些景物和戲曲節(jié)目的片段,那么,這部影片雖然也是一部短片,但它畢竟有了故事情節(jié)??梢哉f,這部影片是我國攝制故事片的開端。它不僅已經(jīng)有了事先寫好的電影劇本,而且還有專人擔任導演。張石川在后來回憶到《難夫難妻》的導演工作時說:“我和正秋所擔任的工作,商量下來,是由他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由我指揮攝影機地位的變動。——這工作,現(xiàn)在最沒有常識的人也知道叫做導演,但當時卻還無所謂‘導演’的名目。我還記得,好像一直到后來創(chuàng)辦明星電影學校的時候,《電影雜志》編者顧肯夫君將director一字翻譯了過來,中國電影界才有了導演這一名稱。”(按:“導演”一詞,實為陸潔所譯。)又說:“導演的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攝影機的地位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面前做戲,各種的表情和動作,連續(xù)不斷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呎一盒的膠片拍完為止(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四百呎和一千呎的膠片暗盒)。鏡頭的地位是永不變動的,永遠是一個‘遠景’……倘使片子拍完了而動作表情還沒有告一段落,那么,續(xù)拍的時候,也就依照這種動作繼續(xù)拍下去。”
作為我國第一部故事短片的《難夫難妻》的意義,還在于它接觸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內(nèi)容,提出了社會的主題。這在普遍把電影當作賺錢的工具和消遣的玩意的當時,是可貴的。尤其是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鄭正秋能從在當時來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出發(fā),通過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買賣婚姻制度下的不幸,以諷嘲的筆觸抨擊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就更值得珍視了。
影片《難夫難妻》是在香港路亞細亞影戲公司的露天攝影場內(nèi)拍攝的,全片共長四本,這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很長的影片了。首次放映地點是在演出文明新戲的上海新新舞臺,時間為1913年9月底。*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第17-19頁。
鑒于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在中國電影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的權(quán)威地位,因而其對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相關(guān)情況的描述,一度被其后的中國電影史學者和讀者奉為“金科玉律”,以致許多電影史研究者在撰寫中國早期電影史時,也基本采納了上述論斷。翻檢當前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在學界頗有影響的各種電影史著作,如《中國電影簡史》(許道明、沙似鵬著,1990年)*許道明、沙似鵬:《中國電影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24-26頁。、《中國電影史》(陸弘石、舒曉鳴著,1998年)*陸弘石、舒曉鳴:《中國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年,第6-8頁。、《中國電影史綱》(王曉玉主編,2003年)*王曉玉主編:《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頁。、《中國電影史》(劉立濱主編,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專業(yè)系列教材之一,2004年)*倪駿:《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第3頁。、《中國電影藝術(shù)史》(周星著,2005年)*周星:《中國電影藝術(shù)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頁。、《中國電影百年》(佐藤忠男著,2005年)*[日]佐藤忠男:《中國電影百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1頁。、《中國電影史1905-1949: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與記憶》(陸弘石著,2005年)*陸弘石:《中國電影史1905-1949: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與記憶》,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第10頁。、《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李多鈺主編,2005年)*李多鈺主編:《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13-14頁。等,莫不采用此說。以陸弘石先生的專著《中國電影史1905-1949: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與記憶》為例,其對《難夫難妻》相關(guān)情況的描述如下:
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新民公司以“借雞下蛋”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這部長度為4本的短片,由鄭正秋編劇并與張石川聯(lián)合導演。它以喜劇的筆觸敘述了一對互不相識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包辦下結(jié)合的經(jīng)過,并通過對種種繁文縟節(jié)的夸張性描寫,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一定的現(xiàn)實批判意識。影片的拍攝工作是在上海香港路2號亞細亞影戲公司院內(nèi)的一塊空地上進行的,所有角色均由男性的新劇(俗稱“文明戲”)演員擔任。由于張石川和鄭正秋都是第一次從事電影創(chuàng)作,因此他們的導演工作也還是初步的。張石川在《自我導演以來》一文中曾有如下回憶:“我和正秋所擔任的工作,商量下來,是由他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由我指揮攝影機地位的變動——這工作現(xiàn)在沒有常識的人也知道叫作導演,但當時卻無所謂‘導演’的名目?!覀冞@樣莫名其妙地做著‘無師自通’的導演工作,真不知鬧了多少笑話。導演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攝影機的地位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前做戲,各種的表情和動作連續(xù)不斷地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片拍完為止(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四百尺和一千尺的膠片暗盒)。”盡管如此,與任慶泰的片段性的戲曲紀錄片拍攝相比,《難夫難妻》畢竟有了一個在銀幕上講述的故事。如果說,任慶泰的拍片試驗是對電影的膠片記錄功能的認知性實踐的話,那么,《難夫難妻》則已經(jīng)開始體現(xiàn)出電影的某種敘事潛能。*陸弘石:《中國電影史1905-1949: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與記憶》,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第10頁。
從上述文字不難看出,陸弘石對《難夫難妻》的描述基本沿用了《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觀點,只是在文字上稍作變動而已。于是,以《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描述為藍本,關(guān)于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的基本情況如編劇、導演、故事情節(jié)、影片長度、拍攝過程及其重要意義等幾成定論。
但近年來,隨著一些重要資料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考證,與《難夫難妻》相關(guān)的上述論斷不斷遭到質(zhì)疑,如《難夫難妻》的情節(jié)究竟是怎樣的?其長度是四本還是二本?《洞房花燭》是影片的別名還是另有其片?《難夫難妻》的劇照是否還留存于世?學界對這些問題眾說紛紜,有學者甚至對《難夫難妻》“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的地位都提出了質(zhì)疑。
鑒于《難夫難妻》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筆者在檢視現(xiàn)有相關(guān)資料的基礎(chǔ)上,對學界近百年來對該片的各種描述及評價進行梳理和對照,以求最大限度地厘清相關(guān)史實,并指出以往描述的明顯(或疑似)錯訛之處。因資料所限,有些問題筆者亦無法給出確切答案,謹在此提出質(zhì)疑和初步推斷,期待有志于此的電影史學者對其作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在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難夫難妻》的故事情節(ji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即“從媒人的撮合起,經(jīng)過種種繁文縟節(jié),直到把互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為止”*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0年,第18頁。。這一描述依據(jù)的當是亞細亞影戲公司演員之一的錢化佛發(fā)表于1956年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
亞細亞影戲公司第一部拍攝的是《難夫難妻》,這是鄭正秋編寫的。正秋是潮州人,他就把潮俗的封建買賣婚姻,作一無情的揭露;從媒人的撮合起,經(jīng)過種種繁文縟節(jié),到把面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為止,對舊婚姻的不合理,是不遺余力加以抨擊的。*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3-4頁。
錢化佛作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的主要演員之一,參演過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大部分影片。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的回憶自然被視為準確無誤,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論著都沿用了此說,從1963年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到90年代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中國電影大辭典》和《中國影片大典》,均莫例外”*張偉:《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2頁。。
此外,中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程步高在其回憶錄《影壇憶舊》中也曾提及《難夫難妻》的內(nèi)容,摘錄如下:
它的內(nèi)容,系敘述中國封建社會里的宗法思想,世代相傳,幾千年來,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中國舊式的封建婚姻,情節(jié)是老一套,千篇一律,十足典型,含有深意。訴說乾坤二家,一子一女,男的髻令,女的標梅。男家要娶媳婦(不是兒子娶妻子),女家要嫁閨女(不是女兒嫁丈夫)。一男一女,素昧生平,從未見面,男女二家,門當戶對(男女雙方年齡、性格、思想、愛好對不對,完全不理),雙方父母,愿結(jié)秦晉之好(子女愿不愿亦不理會),都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自己的好惡為好惡,不管子女的意見,不理子女的好惡,央請媒妁代為奔走。媒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得人錢財,與人消災(zāi),只許成功,不擇手段,此欺彼詐,甜言蜜語,方的說成圓的,丑的說成美的,俗語叫“說謊媒人”。媒人沒有不說謊的,說的天花亂墜,事事如意,樣樣稱心(如意稱心是雙方父母,不是子女)。親事成功,皆大歡喜(歡喜又是雙方父母,又不是子女)。再經(jīng)繁文縟節(jié),擇吉成親,把一對素未謀面的少男少女,胡里胡涂給硬拉在一起,不管雙方愿意不愿意,要他倆彼此綁住一輩子。大喜之日,男女手牽紅巾,好像兩個傀儡,任人擺布,結(jié)拜天地,送入洞房,逼成夫妻,做它的生育機器。雙方家長,希望明年今日,早生貴子,傳宗接代,天經(jīng)地義,功德圓滿,父母歡喜,子女的終身幸福,根本沒有考慮。*程步高:《影壇憶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第98-99頁。
程步高把《難夫難妻》視為“第一部反封建影片”,認為:
《難夫難妻》是一出社會諷刺劇,反對舊式封建婚姻的問題劇。它把封建婚姻的買賣性、盲目性、不合理性,揭露得淋漓盡致,抨擊得體無完膚。列舉事實,指點弊病,真實可靠,人人皆知,是一出徹頭徹尾的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現(xiàn)實主義的進步戲劇,給盲目婚姻穿葬服,給買賣婚姻敲喪鐘。這是老一輩的婚姻問題,切身問題,終身幸福問題。他們親身經(jīng)歷,飽嘗痛苦。有人起來反對,要廢除封建社會的惡習,要爭取婚姻自主的幸福,真是何等痛快,何等理想。*程步高:《影壇憶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第99頁。
程步高的回憶文章寫于1962年11月14日,從其描述文字來看,盡管影片的情節(jié)內(nèi)容有所擴充,比如夫妻雙方都有了具體的名字(髻令和標梅),主導雙方婚姻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也被大大細化,但其大致情節(jié)仍與錢化佛的回憶相仿。聯(lián)系到程步高對亞細亞影戲公司其他影片情況的描述與錢化佛的回憶幾近雷同,可以肯定,上述文字應(yīng)該是程步高在錢化佛回憶的基礎(chǔ)上作了進一步細化,并對其進行了主觀化的演繹和評論。
2004年,張偉在其著作《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中對《難夫難妻》的情節(jié)作了糾正:
嚴格說來,“送入洞房”只是《難夫難妻》的開頭部分,以后還有大段故事演繹,大致情節(jié)為:新郎迷于賭博,輸?shù)镁?,夫婦因而大吵大鬧,繼而爭相摔砸屋中器物,兩人也因此各傷首足。仆人馳報雙方父母,兩親家急忙趕來,一路拉拉扯扯,你埋我怨。及到新房,戰(zhàn)火早已煙消云散,夫妻倆已言歸于好,正在互相賠禮(參見《中國最新活動影戲段落史》,刊1914年7月《新劇雜志》第2期)。顯然,有了以上這些細節(jié),影片《難夫難妻》才稱得上是一部內(nèi)容基本完整的作品,并且在抨擊封建婚姻和迷信賭博等方面,和同時期其他影片相比顯得高出一籌。*張偉:《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2-3頁。
張偉對《難夫難妻》情節(jié)的糾錯與考證,依據(jù)的是1914年7月1日出版的《新劇雜志》第2期刊載的王瘦月的《中國最新活動影戲段落史》一文。其對《難夫難妻》的大致情節(jié)描述如下:
中國結(jié)婚之手續(xù)頗繁腐敗亦已極矣此戲系甲乙兩富紳結(jié)朱陳之好花燭之夕賀者盈門婚禮訖送入洞房禮人傳袋偶一不慎夫妻交仆既婚后半年新郎以賭錢遇翻戲大負夫婦因之起釁搗毀物件并各傷頭足仆人報告甲乙二翁于是合家齊至在途拉拉扯扯頗有可觀及抵新房左右圍坐新郎新娘其時惡感已息彼此賠禮其事遂寢*王瘦月:《中國最新活動影戲段落史》,《新劇雜志》1914年第2期。
從這一描述可見,錢化佛所回憶的影片情節(jié)到“夫妻送入洞房”就結(jié)束了,與王瘦月的回憶比照,錢化佛的回憶顯然遺漏了夫妻“送入洞房”后的一系列后續(xù)內(nèi)容。而從王瘦月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難夫難妻》并不僅僅是“稍有簡單情節(jié)”*鐘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9頁。,而是呈現(xiàn)了夫妻雙方婚禮當晚及婚后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從時間上看,王瘦月的回憶文章發(fā)表于1914年7月1日,《難夫難妻》上映于1913年9月29日,時間相隔不到一年;而錢化佛對影片詳情的回憶則是在影片上映40余年以后。顯然,王瘦月的記載要比錢化佛的回憶更為可信。
如前所述,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提及《難夫難妻》“共長四本”,此說法后來廣為流傳。但亞細亞影戲公司主要演員之一的錢化佛在其回憶文章《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中,并未提及《難夫難妻》及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其他影片的片長,只說“總之這許多戲,都是很幼稚的短片??墒沁@時觀眾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滑稽可笑,便受歡迎。每場映出,較長的映兩部,較短的映四部,有時湊些風景片在內(nèi),如城隍廟九曲橋、靜安寺、龍華寺、跑馬廳等等”*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6頁。。程步高在《影壇憶舊》中則說影片“片長四本,為第一部最長故事短片,可映一小時。在當時民鳴社演出文明新劇坐落三洋涇橋的歌舞臺,作首次獻映”*程步高:《影壇憶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第100頁。。其他電影史論著則基本沿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的觀點,“一致公認”《難夫難妻》“片長四本”。
2010年,影史研究者黃德泉在考證了1914年12月26日~1915年5月11日上?!渡陥蟆房堑摹懊衽d社”節(jié)目預(yù)告后,對“片長四本”的說法提出了異議:
從民心社(筆者注:原文如此,疑為“民興社”,或為文字編校之誤)的節(jié)目預(yù)告中可以推知所加演影片的片長本數(shù),如:由1915年3月8日加演“三本殺子報”,可知《殺子報》片長是三本;由1915年3月22日加演的是“難夫難妻”,而次日加演的則是“后本難夫難妻”,可知《難夫難妻》片長為兩本;由1915年3月25日加演“三賊案”,而次日則加演“后本三賊案”,可知《三賊案》片長為兩本;由1915年3月29日加演的是“苦力人發(fā)橫財”,而次日加演的則是“二本苦力人發(fā)橫財”,可知《苦力人發(fā)橫財》片長為兩本。至于其他未注明者,自然就可以確定是單本片長的影片了。當然,也正是由于這些影片片長本數(shù)的差異,為我們鑒別1923年4月至5月間上海新愛倫影戲院等多家影戲院所上映的多部同名影片不是亞西亞影片公司的出品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黃德泉:《上海亞西亞影片公司出品考》,《電影藝術(shù)》2010年第4期。
在其后的另一篇文章中,黃德泉再次舉證:
根據(jù)1915年5月23日上海《申報》上民興社在“三洋涇橋南歌舞臺原址”于初八夜準演《邱麗玉》,并“即晚加演中國最新活動影戲 后本難夫難妻”的廣告,可知本片片長為前后兩本,而非《發(fā)展史》所說的四本。至于四本片長版本的《難夫難妻》實為香港拍攝的影片,曾于1923年4月14日起在上海新愛倫影戲院開映,當時的《申報》就有新聞報道和影片上映廣告。*黃德泉:《舉證<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之“史實”錯誤——先以該書第一編所謂為限》,《當代電影》2012年第11期。
為方便讀者起見,本文將1923年4月13日《申報》的“新愛倫開映中國影片”消息及次日的廣告全文摘錄如下:
今天日夜開演 連演四日四夜共演九大本
中國滑稽愛情影片難夫難妻連臺四大本
中國時事影片西太后全本
中國偵探影片偵探捉騙二大本
五彩影片暴君虐民二大本
價目
日戲登樓小洋三角特廳小洋二角頭廳小洋一角
夜戲登樓小洋四角特廳小洋三角頭廳小洋二角
優(yōu)待長期便利券一例暫停
廣告中明確說明:所演影片“為上海從未見過”,且這些影片是“近在香港各處集”“到申”的, 可見它們之前并未在上海放映過。因之這則廣告可被視為此四本《難夫難妻》并非彼二本《難夫難妻》的直接證據(jù)。此外,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是中國人拍攝電影的首次試水,主創(chuàng)人員此前從未接觸過電影拍攝工作,亦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資借鑒,由此可以想見影片拍攝過程必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以嘗試和探索為主。錢化佛在其回憶中提到:他們當年“演戲在晚上,拍攝電影在晝間,時間毫不抵觸”,而該片“在民國2年(1913年)的秋天開始拍攝,規(guī)定每天早晨七時起化妝,九時拍攝,化妝只有脂粉,沒有其他東西。所有道具服裝,完全由民鳴社搬來應(yīng)用,以省開支。導演由張石川擔任,編劇由鄭正秋擔任,錢病鶴負責繪圖。布景簡陋極了,墻壁當然是木板搭的,壁上的衣鉤咧,自鳴鐘咧,都是畫出來的,甚至有些新式幾椅,租價太大,便托紙扎店扎束。外景十九在郊區(qū)一帶拍攝,所費也不多。片是無聲的,也沒有字幕,一個劇本,四五天便成,攝成了便由小戲院放映,每票一角,因通俗故,生意甚好”*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2頁。。既是毫無經(jīng)驗的首次嘗試,拍攝時間又極為簡短,從常理推斷,《難夫難妻》不可能太長。而即使在拍完《難夫難妻》有了實際制作經(jīng)驗之后,亞細亞影戲公司其后出品的數(shù)部影片(如《風流和尚》、《橫沖直撞》、《賭徒裝死》、《滑稽偵探》、《老少易妻》、《滑稽愛情》、《活無?!贰ⅰ缎車樔恕?、《一夜不安》等),長度也大多在一本或二本之間,偶有片長為三本者(如《殺子報》),卻鮮有長度達到四本的。綜上分析,筆者認為《難夫難妻》的長度為二本,不僅有直接證據(jù),從情理角度也能說得過去。因此,片長四本的《難夫難妻》應(yīng)是1923年從香港運抵上海的同名影片,而非同一部影片。
1923年5月14日,《申報》刊載了一則“中國影片今夜映于法國戲院”的消息:
法租界法國影戲院、于今明兩晚、開演中國影片《難夫難妻》四本、《棄兒》一本、又《洞房花燭》四本……
從廣告中可知,法租界法國影戲院于5月14日當晚和次日上映的影片,除《難夫難妻》外,還有一部四本的《洞房花燭》。很顯然,《洞房花燭》跟《難夫難妻》并非同一部影片。前文已經(jīng)考證過,此四本《難夫難妻》并非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而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曾斷言: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第17頁。。那么,事實究竟如何?且讓我們梳理一下相關(guān)資料。
《難夫難妻》的編劇兼導演鄭正秋這樣回憶他和張石川的第一次合作:
薩弗于是變計,托張石川另請演劇人才,自編戲劇來演,石川就此邀我合作。我本來是三天倒有兩天在戲院子里聽戲的人,對于這種工作,當然十二分的有興趣,所以一口答應(yīng),馬上編成功一部《難夫難妻》的社會諷刺劇,就由我同石川聯(lián)合導演,我擔任指揮男女演員的表情與動作,石川擔任指揮攝影師鏡頭地位的變動。*鄭正秋:《自我導演以來》,《明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5年。
從文中可知,鄭正秋并未提及《難夫難妻》一片還另有其名。此外,在王瘦月、錢化佛、程步高等人的回憶中,均未出現(xiàn)《洞房花燭》一名。
譚春發(fā)在其發(fā)表于1990年的一篇紀念性文章中則說:
這部影片在該年6月首映,地點在新新舞臺。海報早貼在新新舞臺門前,上寫:6月×日起放映我國自行攝制的社會諷刺劇《洞房花燭》,國人不可不一飽眼福,十分醒目!……很快大家都知道新新舞臺放映《洞房花燭》的消息了。
…………
后來《洞房花燭》更名為《難夫難妻》*譚春發(fā):《故事片的開篇——<難夫難妻>留給我們什么:為紀念鄭正秋逝世55周年而作》,《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
譚春發(fā)此文,首先是弄錯了《難夫難妻》的首映日期(應(yīng)為9月29日),這就讓文中所說標有“6月×日起放映我國自行攝制的社會諷刺劇《洞房花燭》”字樣的海報的真實性大打折扣,而文中亦沒有標明海報的出處,所以此說并不可信。
2013年5月14日,為紀念《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發(fā)行量頗大且以“嚴肅”風格為追求的都市類綜合性報紙《東方早報》*《東方早報》由上海文匯新民聯(lián)合報業(yè)集團創(chuàng)辦,創(chuàng)立于2003年7月7日。該報的創(chuàng)辦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報業(yè)市場經(jīng)歷了急速擴張的時期。然而,與數(shù)量的膨脹相應(yīng)的,是以“軟”性內(nèi)容為主的報紙劇增,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的晚報潮、90年代中期出現(xiàn)的都市報潮等。尤其是部分都市報,版面上越來越花俏,內(nèi)容上越來越“軟”,政治生活類新聞比重大大下降,娛樂、消費內(nèi)容占據(jù)大量篇幅,出現(xiàn)新聞“泛娛樂化”現(xiàn)象。而同樣作為都市類綜合性報紙的《東方早報》,提出要辦一張中國的《紐約時報》,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體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嚴肅”風格。其具體發(fā)行量為:周一至周四:30萬份;周五:35萬份;周六至周日:20萬份。重點發(fā)行區(qū)域為寫字樓集中的高檔商務(wù)區(qū)。借助主投資方文新集團的成熟渠道,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了上海東方書報亭、地鐵、便利店等重要渠道的全覆蓋,范圍包括浦東陸家嘴商業(yè)金融區(qū)、淮海路、南京路、徐家匯等高檔寫字樓,并且進入長三角的重點城市。詳情參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5533.htm。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的文章。出于對中國電影拓荒者鄭正秋的敬意,該文作者不吝筆墨,將鄭正秋創(chuàng)作《難夫難妻》的過程及心理活動描述得繪聲繪色、栩栩如生。且摘錄重點文字如下:
鄭正秋為了寫劇本考慮了好長一段日子,老一套舊劇不想寫,他想尋找新的題材,恰恰這時美國發(fā)生了一個全球矚目的事件。大洋彼岸的婦女們游行示威爭取選舉權(quán),有的婦女勇敢地沖進賽馬場,喪生在馬蹄之下。這一事件使鄭正秋想到,此時的中國民主也是一句空話,百姓不知道維護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婚姻更是不能自主,大多由父母包辦。鄭正秋對包辦婚姻感觸頗深,他自己的婚姻就是父母包辦的。鴉片拍不成,他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包辦婚姻。想著想著,鄭正秋拿起了筆,一天一夜,寫成了3000多字的劇本,名字叫做《洞房花燭》。劇情講的是乾坤兩家,一家娶媳,一家嫁女,兩家門當戶對,但男女素昧平生,沒有自己的主張,任媒人穿梭奔走,命運受人擺布。最后歷經(jīng)繁文縟節(jié),兩個不情愿也不相干的男女被送入洞房。賓客不祝他們美滿,只說一聲“早生貴子”?;楹笏麄兺纯嗖豢?,過起了“難夫難妻”的艱難生活。劇本大致是五場戲,劇中七個主要人物圍繞“結(jié)親”進行活動,構(gòu)成了一個頗為完整、饒有趣味的故事。這意味著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劇本誕生了。等米下鍋的亞細亞公司老板美國人依什爾不再挑剔了,他同意馬上投資。中國第一部故事片就這樣開始了拍攝。
找演員成了鄭正秋最頭疼的事,那時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專門培養(yǎng)電影演員,也沒人懂什么電影表演。鄭正秋只能在文明新戲(現(xiàn)稱話劇)的演員中挑挑揀揀找了16個男生。因為當時風氣未開,女人是不好上臺的,鄭正秋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他一直提倡改良舊戲,結(jié)果自己拍戲一樣要演員男扮女裝。拍攝場地就選在香港路(今圓明園路)1號亞細亞公司對面的一塊空地,十分簡陋,拿竹籬笆在路邊空地圍個圈,再在園內(nèi)按一般的舞臺布置,三面掛上幕布當作三堵墻,一個攝影棚就算搭成了。掌機的(攝影)是老板依什爾。鄭正秋、張石川實際上是導演,但當時還沒有導演這個說法。張石川指揮依什爾,鄭正秋負責給演員說戲,主要演員有丁楚鶴、黃小雅、王病僧、錢化佛等新劇文明戲男演員。在那個簡陋的攝影場里,有很多現(xiàn)在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了節(jié)省開支,墻上的自鳴鐘、衣帽鉤都是畫出來的,連一部分桌椅都是讓壽衣店扎出來的,因為租金太貴了。拍攝時,鏡頭永遠以“全景”出現(xiàn),演員一直表演到一場戲結(jié)束或一盒膠卷拍完,才能歇息一下,再換另一場戲拍攝,每盒膠卷200尺,共用了4盒,片長不到1小時。當時膠片全是從德國進口的,當拍到最后一個鏡頭時,鄭正秋突然意識到這部片子的最終意義。于是他決定放棄《洞房花燭》這個名字,改為《難夫難妻》。*方敬東:《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東方早報》2013年5月14日。
該文對《難夫難妻》拍攝始末的描述,可謂細致入微,不僅闡述了鄭正秋編寫此劇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動機,而且看似合理地“解釋”了鄭正秋為該片取名《洞房花燭》的緣由以及最終棄用《洞房花燭》而選擇《難夫難妻》的原因。而通過資料對照,不難看出文中對《難夫難妻》的其他多處描述綜合參考了張石川、鄭正秋、錢化佛、程步高等人的回憶。但如前所述,張石川、鄭正秋、錢化佛、程步高等人均未提及《洞房花燭》一名,不知作者此說據(jù)何而來。而根據(jù)前文中對《難夫難妻》內(nèi)容的考證,該片的情節(jié)絕不止于“花燭之夕 賀者盈門 婚禮訖 送入洞房”,還有“婚后半年”因新郎沉迷賭博而引發(fā)的家庭風波和夫妻雙方“彼此賠禮 其事遂寢”的充滿改良色彩的結(jié)局。由此可見,該文對《洞房花燭》一名的由來并無其他依據(jù),其主觀臆斷的可能性較大。
而將譚春發(fā)和方敬東的這兩篇文章進行對照,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位作者的說法并不一致:前者認為影片先以《洞房花燭》的名義放映,后來才改名為《難夫難妻》;后者則說鄭正秋是在拍完最后一個鏡頭時才決定棄用《洞房花燭》而改名《難夫難妻》,此時影片顯然并未上映。
而《洞房花燭》則確有其片。先看1923年4月21日《申報》為影片《洞房花燭》所作的一則廣告:
今天日夜開演 只演二夜
華文詳細說明影片 洞房花燭 連臺四大本
中國超等滑稽片 寄子累 兩大本
自由車闖禍 一大本
活無常 兩大本
價目
日戲 登樓小洋三角特廳二角頭廳一角
夜戲 登樓小洋四角特廳三角頭廳二角
長期券優(yōu)待券特別券一例暫停
禮拜日日戲開演二次 頭次十二點半開演 二次三點開演
再看1923年6月12日《申報》為影片《洞房花燭》所作的另一則廣告:
申江大戲院 在六馬路云南路角
今日(星期二)(夜戲)準演連演三夜
滑稽愛情短片中文說明
洞房花燭四大本
此片為卡司東得意之杰作有愛情有滑稽乃洞房中一段新婚佳話率致將信將疑錯中有錯結(jié)構(gòu)奇妙迷離撲朔莫可究結(jié)使觀者眉飛色舞引人入勝務(wù)請早臨這兩則廣告中的“華文詳細說明影片”及“中文說明”等字樣,已然表明《洞房花燭》并非中國影片,因為中國影片根本無需“中文說明”。第二則廣告中則進一步說明“此片為卡司東得意之杰作”?!翱ㄋ緰|”為KEYSTONE的音譯,即好萊塢著名的啟斯東公司,以生產(chǎn)滑稽喜劇短片著稱?!抖捶炕T》當是該公司出品的一部滑稽愛情喜劇電影。
綜上可知,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認為“《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的觀點是錯誤的,但這一錯誤觀點卻流傳至今,長期得不到有效糾正,甚至以訛傳訛,幾乎“以假亂真”。前文所述《東方早報》2013年5月14日所刊紀念文章,即是明證。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報紙的傳播范圍之廣和影響力之大毋庸置疑,因而不知有多少讀者會受此錯誤觀點誤導,繼而混淆中國電影史實。因此,及時糾正這一錯誤觀點,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在《<難夫難妻>究竟拍了些什么》①張偉:《<難夫難妻>究竟拍了些什么》,收錄于《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②張映光:《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新京報》2004年4月9日。及《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③方敬東:《鄭少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一百周年》,《東方早報》2013年5月14日。等論著中,均附有一幅“法租界法國影戲院中外影片 一夜開演”的報紙廣告(見附圖1)。廣告中列舉了“禮拜二一夜開演”的十七大本影片,分別是:
附圖1
中國超等情趣影片 難夫難妻 四大本
華文說明影片洞房花燭 四大本
中國滑稽影片慧兒 一大本
驚人危險機關(guān)長片怪探第九十集 四大本
最新笑片四大本
對此附圖的說明,《<難夫難妻>究竟拍了些什么》一文說是“1913年《難夫難妻》在法租界法國影戲院首映的廣告”④張偉:《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2頁。;《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一文則說是“《難夫難妻》首映時的海報”⑤李多鈺主編:《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15頁。,《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一文說是“1913年刊登在《申報》上的《難夫難妻》廣告”⑥方敬東:《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東方早報》2013年5月14日。。在這幾種說法中,《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將刊登在報紙上的廣告說成“首映海報”,顯然并不恰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諸文都認為此廣告的刊登時間為1913年,也都認同此廣告是為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首映而作,但奇怪的是,上述諸文均對該廣告刊登的具體日期(幾月幾日)避而不談。受史料不足所限,筆者并未查證到刊登該廣告的報紙原文,故而無從得知廣告刊載的具體時間和詳情。但在此廣告中,《難夫難妻》(四本)和《洞房花燭》(四本)同時放映,根據(jù)前文考證,四本《難夫難妻》并非亞細亞公司出品,其放映時間也非1913年,而是1923年。在前文所舉例證中,《申報》為“華文說明影片”《洞房花燭》刊登幾則廣告的時間也均為1923年。而在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始營業(yè)的1913年,像《難夫難妻》這樣的影片大多是假座戲院舞臺放映,或是作為文明戲演出之后的“加演”節(jié)目放映(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是“假座新新舞臺”開演,有1913年9月27日《申報》刊登的廣告為證)。萍父在《中國國產(chǎn)影業(yè)述聞》中便提到:“當時各戲院所映影片,多為美國出品。亞細亞的片子僅于民鳴社戲完時,放映一兩套,時或出現(xiàn)于青年會,以助余興而已?!?徐公美:《電影發(fā)達史》第七章(1938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一套電影小叢書之一,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一編·70美學藝術(shù)類),轉(zhuǎn)引自黃德泉:《亞西亞中國活動影戲之真相》,《當代電影》2008年第7期。而據(jù)電影史學者黃德泉考證,“在上海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都是假座茶園或戲院舞臺亦或露天花園等,稍后則是以張?zhí)J棚或蓋鐵皮屋等臨時建筑作為放映場地,直至1912年前后才有專門的固定放映電影的永久性建筑場所,時稱為‘園’,如1912年上半年開幕的維多利亞外國戲園,偶爾也有稱‘院’的,如1914年10月開幕的大陸活動影戲院,但自1916年6月法蘭西大戲院開業(yè)以后,稱‘院’的逐漸增多,如愛倫活動影戲園隨之改稱愛倫活動影戲院,接著出現(xiàn)了愛普廬大影戲院,由此進入了影戲園與影戲院并稱的時期,至1919年底則大都改稱影戲院或大戲院了,而從1920年起就幾乎不見稱‘園’的電影放映場所了”*黃德泉:《舉證<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之“史實”錯誤——先以該書第一編所謂為限》,《當代電影》2012年第11期。。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區(qū)縣志·虹口區(qū)志》第三十編(文化)第一章(文化娛樂場所)第一節(jié)(電影院)對上海影院情況的描述,可佐證黃德泉的觀點:
光緒三十四年,雷瑪斯購下乍浦路中西書院北首112號的跑冰場場地,用鉛皮搭建一座簡易建筑,起名虹口活動(大)影戲園,設(shè)木板座椅250只,首映西片《龍巢》,是為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雷氏又在海寧路24號(今410號)開辦上海第二家電影院——維多利亞(Victoria)活動影戲園,設(shè)750座位,附設(shè)有酒吧。宣統(tǒng)二年,葡籍俄人郝思倍(S·G·Hertzberb)在北四川路52號(今四川北路1288號處)開設(shè)愛普廬(Apollo)活動影戲園,與維多利亞開展競爭。民國2年(1913年),北四川路橫浜橋北首幻梳花園設(shè)有幻梳外國活動影戲園。同年12月,又有英商林發(fā)將海寧路江西北路口的鳴盛梨園改組為愛倫活動影戲園。民國3年,日本商人在武昌路4號(今武昌路390號)開設(shè)東和活動影戲園。這是日商在滬開辦的第一家電影院。民國6年5月17日,粵人曾煥堂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口(今四川北路1408號)同慶戲院原址開設(shè)上海大戲院,是華商開辦電影院第一人。同年9月,雷瑪斯又開設(shè)萬國大戲院(在今東長治路367號)。20年代期間先后開設(shè)的影院有中國影戲館(外商)、翔舞臺、中央大會堂、上海演藝館(日商建,今永安電影院)、奧迪安大戲院、馬登大戲院、世界大戲院、百星大戲院、月宮影戲場、東海大戲院(今東海電影院)、好萊塢大戲院(今勝利藝術(shù)電影院)、勞大電影場、長江大戲院、消夏露天電影場(上海第一家露天電影場)和雨園露天電影場15家。30年代又先后開設(shè)百老匯大戲院(今東山影劇院)、廣東大戲院(今群眾影劇院)、東和館(今解放劇場)、天堂大戲院(今嘉興影劇院)、融光大戲院(今國際電影院)、香港大戲院、華德大戲院(今長治電影院)、國光大戲院(今國光劇場)、匯山大戲院(今大名電影院)9家。共計32家。*上海通網(wǎng)站:http://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node4418/node20225/node24701/node62957/userobject1ai11039.html。
從附圖1中的這則廣告可以看出,它所預(yù)告的十七大本影片均在“法租界法國影戲院”上映,據(jù)此可以推斷,此圖片中的廣告并非刊登于1913年。自然,此廣告也并非為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首映所做,此處的《難夫難妻》應(yīng)是1923年來自香港的同名作品。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錯誤,多是以訛傳訛之故。
附圖2
至于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影片《難夫難妻》,上?!渡陥蟆吩?913年9月27日曾刊登過一則“請看上海戰(zhàn)爭活動影戲”的廣告(見附圖2)。廣告全文如下:
請看上海戰(zhàn)爭活動影戲
亞西亞影戲公司假座新新舞臺
開演從來未有之中國影戲
日期
夜戲 陽歷九月廿九三十十月一號
陰歷八月廿九九月初一初二
八時開門九時開幕
日戲 陽歷九月三十十月一號
陰歷九月初一初二日
一時開門二時開幕
亞西亞影戲公司布告
活動影戲為歐美電學大家所發(fā)明,然其所攝影片莫不選擇各國風景及社會情形,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以冀流行全球,交換智識,年來輸入中華,觀者同聲贊美。至于中國之種種色色從未攝入影片,引以為憾。本公司有鑒于此,爰將最近淞滬戰(zhàn)事暨社會新劇攝影制片先行試演,以飽滬人士眼福。所有二大特色,詳列于后。
特色(一)淞滬戰(zhàn)事
上海為萬國通商巨埠制造局及吳淞炮臺兩處劇戰(zhàn)月余,商務(wù)前途大受影響……本公司特派寫真專家,冒險親赴戰(zhàn)地攝取各種慘狀如《槍炮之猛烈》《兵艦之助戰(zhàn)》《百姓之逃難》《租界之防兵》《制造局攻守》《軍官之肖影》《民房店鋪之延燒》《流彈之傷人》《紅會之救護》《吳淞之戰(zhàn)圖》……制成活動影戲……
特色(二)改良新劇
本公司前次厚資聘請新民社諸君,扮演中國戲劇,如家庭新劇《難夫難妻》《滑稽新劇》《三賊案》《風流和尚》《橫沖直撞》《賭徒裝死》等出,無不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目睹斯劇,定必拍手叫絕。較之舞臺演戲有過之無不及,此中國演劇攝入影片洵為海上破天荒第一次也。
茲定于八月九日假座新新舞臺開演三日,屆時務(wù)請紳商軍學各界閨閣名媛惠顧。如此千載難逢之好機會,幸弗交臂失之 。*廣告原文無標點,此處標點均為引者所加。
………………
將前后兩則廣告兩相對照,便可進一步推知:附圖1中的廣告并非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的首映廣告。上述三篇文章中,《<難夫難妻>究竟拍了些什么》和《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是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而作,《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是為紀念《難夫難妻》誕生百年而寫。其中,《<難夫難妻>究竟拍了些什么》收錄于《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一書,此書獲學界高度評價*著名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顧也魯評價說:“作者在收集文獻上下過苦功,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能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少材料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讀來既有趣味,也長見識?!敝麑W者陳子善說:“隨著時光的流逝,中國早期電影(1905-1949)的面目已越來越模糊不清?!肚皦m影事》發(fā)掘這一時期的電影文獻,從報刊、雜志、書籍到說明書、照片、海報和廣告,對這些‘凝固的電影’爬梳剔抉,探幽發(fā)微,生動而又有趣地展示眾多不為人知的中外電影史實……為中國早期電影史拾遺補闕,也為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作有力見證?!眳⒁姀垈ィ骸肚皦m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封底。,《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先是在發(fā)行量巨大的知名報紙《新京報》*《新京報》是光明日報主管、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yè)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綜合類大型城市日報,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創(chuàng)刊,是中國首家獲正式批準的跨地區(qū)聯(lián)合辦報試點,也是中國首家股份制結(jié)構(gòu)的時政類報紙?!缎戮﹫蟆啡站霭?8版,周五112版,是目前北京地區(qū)版數(shù)最多、信息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新京報》自辦發(fā)行,以征訂和零售為主要發(fā)行渠道。成立至今,發(fā)行量持續(xù)增長,目前日均發(fā)行86.7萬份,是一份密集覆蓋北京市場,并得到主流人群喜愛的新型時政類日報。參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813.htm(數(shù)據(jù)最近更新于2012年4月21日)。上發(fā)表,后又被收錄于《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一書;《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一文則發(fā)表于發(fā)行量同樣可觀的《東方早報》上;且這些文章均在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紤]到報紙和網(wǎng)絡(luò)巨大的傳播效應(yīng),我們更有必要及時進行相關(guān)資料的考證和糾錯工作。
除前文的報紙廣告附圖外,收錄于《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李多鈺主編)的《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一文還有一張配圖(見附圖3),圖片下的說明文字是:
附圖3
“導演”、“編劇”
這兩種角色在中國的出現(xiàn)都始自《難夫難妻》。張石川曾說,當時鄭正秋負責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自己指揮攝影機地位的變動,這已是導演的動作了。劇本雖然只有1000多字,但畢竟是鄭正秋專門為影片創(chuàng)作的,所以鄭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電影編劇。*李多鈺主編:《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13頁。
從配圖內(nèi)容(新娘頭戴蓋頭,新郎身穿禮服,二人如傀儡一般木然分坐于新房中,相距甚遠,毫無新婚喜悅可言)來看,此圖極像一幅電影劇照,聯(lián)系到《難夫難妻》的情節(jié),很容易讓人認為此圖為該片的劇照。但奇怪的是,圖片下的文字說明卻和圖片內(nèi)容并無直接聯(lián)系,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經(jīng)筆者查詢,《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一文于2004年4月9日發(fā)表于《新京報》時也刊發(fā)過此圖,圖下的說明則是“《難夫難妻》劇照”,而書中的“導演”、“編劇”等文字說明在報紙上發(fā)表時則被處理成文章正文之后的“關(guān)鍵詞”,其具體文字也與收錄于書中的說明文字稍有出入。為方便讀者比較,茲將此文發(fā)表于《新京報》時的“關(guān)鍵詞”文字抄錄如下:
“導演”、“編劇”
這兩種角色在中國的出現(xiàn)都始自《難夫難妻》。任慶泰在拍攝《定軍山》時的工作主要是劇務(wù)統(tǒng)籌,而張石川在回憶自己拍攝《難夫難妻》時曾說,當時鄭正秋負責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自己指揮攝影機地位的變動,這已是導演的動作了。
另外,《難夫難妻》雖然情節(jié)簡單,劇本只有1000多字,但畢竟是鄭正秋專門為影片創(chuàng)作的,所以鄭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電影編劇。*張映光:《1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新京報》2004年4月9日。
而翻檢其他配有此圖的電影史材料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此圖幾乎被無一例外地視為影片《難夫難妻》的劇照,如2010年7月9日《浙江日報》第00013版一篇題為《百年掠影》的文章,以“寧波人的電影百年”為主題,歷數(shù)寧波與中國電影的淵源,其中便提到寧波電影人張石川和他執(zhí)導的電影《難夫難妻》,并配發(fā)此圖,文字說明為“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拍攝于1913年”*《百年掠影》,《浙江日報》2010年7月9日。;互動百科詞條對《難夫難妻》進行闡釋時同樣配發(fā)此圖,圖下明確注明“《難夫難妻》劇照”*互動百科網(wǎng)址:http:www.baike.com/wiki/。;《儂好!上?!肪W(wǎng)絡(luò)雜志中有一篇題為《老上海的電影業(yè)》的文章,也明確說此圖為“《難夫難妻》劇照”*朱爭平:《老上海的電影業(yè)》,網(wǎng)址:http://hi.online.sh.cn/content/2012-11/15/content5682863.htm。。
但是,《難夫難妻》的“拷貝卻已遍尋無著,乃至影片的劇照、海報也一起蕩然無存”,“《難夫難妻》的劇照和海報等形象資料,幾十年來從未發(fā)現(xiàn)過。雖然不排斥民間可能會有這方面的收藏,但在經(jīng)歷了‘文革’浩劫之后,這種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了”*張偉:《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1-3頁。?!?913年:<難夫難妻>——當攝影機遇到文明戲》的作者在此文的開篇便說:“《難夫難妻》——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這件事很宏大。但臨近落筆時,卻難以啟齒。問題只有一個:這部電影丟了,要人如何講述?”*李多鈺主編:《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13頁。顯然,《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一書的編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而無法確定這張圖片是否《難夫難妻》劇照,但又不愿舍棄這張“疑似劇照”,只好在書中圖片的文字說明中“王顧左右而言他”,“巧妙”回避了這一問題。
那么,這張“疑似劇照”究竟出自何處?是否出自1923年香港出品的影片《難夫難妻》?因資料所限,筆者亦沒有找到確切答案,只能期待電影史家作進一步考證。
另:百度百科詞條對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難夫難妻》有如下闡釋:
《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該片共四本)。劇中角色由文明戲演員扮演。電影講述了一戶姓劉的小康之家要娶媳婦,請來了媒婆,她的成人之美, 使她在城鎮(zhèn)上很出名。黃花閨女出嫁要找她;富裕人家娶童養(yǎng)媳要找她;達官紳士娶小妾也要找她。盡管她在做媒時有言過其實的現(xiàn)象,請她做媒的人家還是很多。按老皇歷上講,這一年是個吉祥之年,這一年完成的婚嫁喜事將是大吉大利,多子多福。媒婆雖然很忙,但劉家是大戶,家財殷實,劉老爺生意做得很興隆,劉家少爺又是相貌堂堂的讀書人。媒婆決意在百忙之中為這位少爺挑選一位知書達理、恪守婦道的姣美小姐。
王府一家從京城北平回鄉(xiāng)不久。王府老爺在京城做官時,與一同僚關(guān)系甚好,兩家夫人同時懷孕,互相指腹為婚。果然一家生男,一家生女。故王家千金從小訂婚。長大以后,對方少爺是個紈绔子弟,結(jié)伙嫖賭不思上進。王府聞風,后悔莫及。王小姐死也不肯下嫁如此郎君。此時適逢滿清皇帝退位,不少官員辭職返鄉(xiāng),王府乘機返回原籍,小姐也退了這樁婚事。
回鄉(xiāng)后,王小姐已過佳齡,急于找婆家。聽說劉家是大戶,也急找媒婆。媒婆收了王家厚禮,雖然小姐年齡大些,隱瞞幾歲,劉家也不知情。媒婆陪伴王家眾人去劉家“相親”,雙方對彼此的門戶都很滿意,不久成婚?;槎Y之日,十分隆重,王府的“十里紅妝”,使多少年輕姑娘傻了眼。熱鬧而又繁瑣的結(jié)婚儀式,使新郎新娘暈頭轉(zhuǎn)向,王小姐在蒙頭的紅巾里看不見場面,但從聽到的熱鬧的喧笑聲中知道排場很大,但也隱隱感到身旁的新郎腳步不穩(wěn),有點忐忑不安。好不容易進入新房,遵照母親的教導,做好親朋鬧新房的思想準備。好奇怪,新房里很寧靜。等了不知多長時間,新郎才掀了新娘的紅面巾。新娘見到了新郎,只見新郎面目清秀,但無血色,骨瘦如柴。新娘這才知道,自己的夫君已經(jīng)病入膏肓,悲哀的淚水止不住地流淌。*百度百科網(wǎng)址:http://baike.baidu.com/view/84422.htm。
百度百科對《難夫難妻》概況尤其是情節(jié)的描述堪稱細致入微,有些與錢化佛、王瘦月、程步高等人的描述類似,但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而影片結(jié)局中提到“新郎面目清秀,但無血色,骨瘦如柴”,這一人物形象描述倒與“疑似劇照”中的新郎形象頗為相像,而該“劇照”亦出現(xiàn)在“難夫難妻”詞條的圖冊中。但同樣囿于資料匱乏,筆者暫無法查證到上述文字的原始出處。
張偉在《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一書中羅列了《難夫難妻》的基本情況:
亞細亞影戲公司1913年出品
編劇 鄭正秋
導演 鄭正秋 張石川
攝影 [美]依什爾
主演 鄭鷓鴣 余瑛*張偉:《前塵影事:中國早期電影的另類掃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3頁。
此“基本情況表”中的主演信息明顯有誤?!峨y夫難妻》所有演員均由一班文明戲演員充任,“參加這部影片拍攝工作的演員,陣容很強,……共計16名。他們是:顧靜鶴、張雙宜、楊潤身、胡恨生、陸子青、黃幼雅、黃小雅、馬清風、王病僧、馮憐儂、丁楚鶴、許瘦梅、錢化佛、錢病鶴、郭泳馥、王惜花。這些新劇演員,全是男性,因為當時風氣還不開化,戲子被視為賤人,婦女不參加,女角也由男的扮演。其中黃小雅,當時被譽為新劇名旦,很有觀眾的。錢病鶴可兼任美工,王病僧可兼任化妝,許瘦梅能編劇。這張演員名單,研究界卻一直沒有弄清楚,向來就鮮為人知了”*譚春發(fā):《故事片的開篇——<難夫難妻>留給我們什么:為紀念鄭正秋逝世55周年而作》,《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演員錢化佛在回憶中也曾提及民鳴社的演員:“演員有丁楚鶴、楊潤身、馬清風、王病僧、陸子青、王惜花、張雙宜、郭詠馥、胡恨生、許瘦梅和我等共十多人,由錢病鶴繪布景,顧老大司幕,賣座很不差,成為很有聲譽的新劇團?!?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1頁。這些演員成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的基本演員,“演員都是男的,沒有一個女性,演女角色都是由男演員扮飾的。我(指錢化佛——筆者注)是專任丑角的,丁楚鶴也是丑角……楊潤身是四十多歲的大胖子,官派十足,善飾舊官僚。馬清風是回教徒,二十多歲,很是英俊。王病僧本任化妝,為喬裝的女角梳頭,演員有時不夠支配,就拉他湊一角,他演戲接近胡鬧,沒有表情。陸子清(原文如此——筆者注)三十多歲,面目清秀,有些書卷氣……王惜花……面目較好,專演閨門旦。張雙宜是演潑旦的。郭詠馥(原文如此——筆者注)吳縣人,常飾丑婆子。胡恨生嬌小玲瓏,飾小姑娘。許瘦梅本是中醫(yī),有文采,能編寫,狀貌莊嚴,演正人君子”*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3頁。。另,周劍云在《影戲概論》中也說:“演員則由新劇家錢化佛、楊潤身等十六人擔任?!瓌≈械呐?,都由男演員扮飾的。”*徐公美:《電影發(fā)達史》第七章(1938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一套電影小叢書之一,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一編·70美學藝術(shù)類),轉(zhuǎn)引自黃德泉:《亞西亞中國活動影戲之真相》,《當代電影》2008年第7期。
至于張偉所說的鄭鷓鴣,則是明星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和主要演員之一,曾擔任明星影戲?qū)W校教務(wù)主任,主演過《張欣生》(1922年)、《孤兒救祖記》(1923年)、《苦兒弱女》(1923年)、《誘婚》(1924年)、《玉梨魂》(1924年)、《好哥哥》(1925年)等作品。余瑛則是明星公司的女演員,是明星影戲?qū)W校第一期畢業(yè)班的學生,與鄭鷓鴣搭檔主演過1922年明星公司出品的短片《勞工之愛情》(鄭鷓鴣飾演鄭木匠,余瑛飾演祝醫(yī)生的女兒,本片也是迄今為止影像尚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中國電影)。顯然,《前塵影事》一書張冠李戴,錯把《勞工之愛情》的演員情況安在了《難夫難妻》身上。
無獨有偶,《“中國電影百年”七記》一文在提到《難夫難妻》時,也說“角色都由文明戲演員扮演,主演難夫難妻的是鄭鷓鴣與余瑛”*陸茂清:《“中國電影百年”七記》,網(wǎng)址:http://gb.cri.cn/9223/2005/12/18/342@838934.htm。。不知此種說法是否緣于《前塵影事》一書的誤導。
電影史學者黃德泉認為:
根據(jù)1913年9月27日上?!渡陥蟆飞蟻單鱽営皯蚬景l(fā)布的一則‘請看上海戰(zhàn)爭活動影戲’廣告,可知當時該公司所攝并預(yù)告上映的影片除《淞滬戰(zhàn)事》紀錄片外,還有一部家庭新劇影片《難夫難妻》以及《三賊案》等四部滑稽新劇影片。依此并不能確定《難夫難妻》是亞細亞影戲公司第一部出品,當然也不能確定其為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黃德泉:《舉證<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之“史實”錯誤》,《當代電影》2012年第11期。
僅憑一則廣告中所列的故事片次序,自然無法確定廣告中最先提到的《難夫難妻》就是中國的第一部短故事片。但綜合鄭正秋、張石川、錢化佛等人關(guān)于此片的回憶,筆者認為《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這一論斷是站得住腳的。
先看鄭正秋的回憶:
薩弗于是變計,托張石川另請演劇人才,自編戲劇來演,石川就此邀我合作。我本來是三天倒有兩天在戲院子里聽戲的人,對于這種工作,當然十二分的有興趣,所以一口答應(yīng),馬上編成功一部《難夫難妻》的社會諷刺劇,就由我同石川聯(lián)合導演,我擔任指揮男女演員的表情與動作,石川擔任指揮攝影師鏡頭地位的變動。*鄭正秋:《自我導演以來》,《明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5年。
從鄭正秋的遣詞用句如“就此”、“一口答應(yīng)”、“馬上”等字眼不難看出,《難夫難妻》應(yīng)是二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作為影片的編劇和導演,鄭正秋的回憶可被視為最直接有力的證據(jù)。
再來看張石川的回憶:
第二年(1913年——筆者注),亞西亞影片公司成立,影戲已經(jīng)決定開拍了,演員就請了一班半職業(yè)半業(yè)余的新劇家,只有男的,女角也是男扮。我和正秋所擔任的工作,商量下來,是由他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由我指揮攝影機地位的變動——這工作,現(xiàn)在最沒有常識的人也知道叫做導演,但當時卻還無所謂“導演”的名目。*張石川:《自我導演以來》,《明星》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935年。
張石川雖未提到影片《難夫難妻》,但從其敘述來看,他所描繪的情形和鄭正秋描繪的情形顯然是一回事兒,都是在回憶二人首次合作拍攝第一部影片時的情形。所以,張石川所提到的上述導演情形,顯然是在拍攝《難夫難妻》期間發(fā)生的。
最后再來看錢化佛的回憶:
經(jīng)潤三邀張石川、鄭正秋來商洽,張、鄭也喜出望外。原來演戲在晚上,拍攝電影在晝間,時間毫不抵觸,演員們借此又可增加些收入。在張、鄭方面向依什爾訂合同,把演員酬金提高,他們從中支配,不但拍攝電影的代價由依什爾負擔,連晚間民鳴社演戲的包銀都劃在這一筆賬上……
合同訂好了,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便在民國2年(1913年)的秋天開始拍攝,規(guī)定每天早晨七時起化妝,九時拍攝……
亞細亞影戲公司第一部拍攝的是《難夫難妻》,這是鄭正秋編寫的。*錢化佛:《亞細亞影戲公司的成立始末》,原載《中國電影》1956年創(chuàng)刊號。見王漢倫等:《感慨話當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第2頁。
前面我們說過,錢化佛的回憶是在時隔四十余年之后,因而其對《難夫難妻》具體情節(jié)及某些拍攝細節(jié)的回憶存在遺漏之處,但作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的主要演員,且是首次從晚上在舞臺上演出的文明戲演員轉(zhuǎn)變?yōu)榘滋煸跀z影機前表演的電影演員,他對自己所參與的第一部影片片名的記憶應(yīng)該是準確的。
綜上,《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這一說法應(yīng)是確鑿無誤的。
另外,黃德泉提到該廣告中“預(yù)告上映的影片除《淞滬戰(zhàn)事》紀錄片外,還有一部家庭新劇影片《難夫難妻》以及《三賊案》等四部滑稽新劇影片”*黃德泉:《舉證<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之“史實”錯誤》,《當代電影》2012年第11期。。但從廣告中可知(見附圖2),預(yù)告上映的故事片不是五部,而是六部,分別是《難夫難妻》、《滑稽新劇》、《三賊案》、《風流和尚》、《橫沖直撞》和《賭徒裝死》。除《滑稽新劇》外,其余幾部影片的大致情節(jié)在王瘦月《中國最新活動影戲段落史》一文中均能找到記載。情節(jié)分別如下:
三賊案:邑紳某家資巨萬賊涎之夜半結(jié)伴入室攫物次晨某紳覺乃訴于官官比捕嚴厲懸賞緝捕賊聞之大驚相將入廟扮神捕久不獲求神指示往返者三四神錯位置捕疑是賊捉將官里去一鞫得實定罪了案風流和尚:某甲素無賴聞寺僧富命妻假意入廟燒香私約僧夜半來家歡敘不料有甲乙丙丁四徒從旁竊聽先期次第往某妻恐彼此相見大興醋海風波設(shè)法蜷伏房中各處以避嫌疑某甲突然歸家妻告以故某甲陸續(xù)將各僧打出即俗所謂仙人跳也橫沖直撞:王老老業(yè)小販因事與縫窮婦口角各不相下傍一媼見之大為不平助婦毆王王不敵逃去媼與婦怒甚追之王窘而奔路遇多人咸被王撞仆眾大怒群逐之卒獲王而痛毆焉賭徒裝死:某富翁之子游蕩不務(wù)正業(yè)一夜賭大負衣履抵焉回家父母痛杖之乃佯死家人號哭盛飾將殮諸吊客手敘守夜忽尸動客皆驚遁尸攫上銀錢復前追客家人失尸亦奔出途中窺破其偽扭歸責之*王瘦月:《中國最新活動影戲段落史》,《新劇雜志》1914年第2期。
因《難夫難妻》的情節(jié)前文已經(jīng)提過,在此不再贅述。從情節(jié)來看,不獨是《難夫難妻》,這幾部作品均可稱得上是“家庭新劇影片”,而從廣告的行文邏輯亦可以推斷,“滑稽新劇”并非其他“四部”影片的類型,而是“一部”影片的名字。雖然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滑稽新劇》的情節(jié),但可以推斷它的類型和風格應(yīng)與其他幾部作品類似。黃德泉之所以認為廣告中預(yù)告上映的故事片共有五部,可能是將廣告中的“家庭新劇”和“滑稽新劇”均理解為影片的類型風格,因而將《難夫難妻》歸類為家庭新劇影片,而將《三賊案》等“其余四部”歸類為“滑稽新劇影片”。
因《難夫難妻》的拷貝、劇照等影片資料已不復存在,我們似乎無法對影片的質(zhì)量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而自它誕生以來,學界對它的評價可謂眾說紛紜。早期電影從業(yè)者如周劍云、萍父等人在提到亞細亞公司的作品時,對其評價甚低,如周劍云在《影戲概論》中說:“那時所攝的影片……粗制濫造,急功近利,誠屬不堪承教。但一顧時代關(guān)系,也未嘗不可加以原諒?!?徐公美:《電影發(fā)達史》第七章(1938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一套電影小叢書之一,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一編·70美學藝術(shù)類),轉(zhuǎn)引自黃德泉:《亞西亞中國活動影戲之真相》,《當代電影》2008年第7期。萍父在《中國國產(chǎn)影業(yè)述聞》中則說:“以這樣的文明戲搬上銀幕,致當時的國產(chǎn)影片,出品卑劣,無一足觀?!?徐公美:《電影發(fā)達史》第七章(1938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一套電影小叢書之一,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一編·70美學藝術(shù)類),轉(zhuǎn)引自黃德泉:《亞西亞中國活動影戲之真相》,《當代電影》2008年第7期。這些評價雖不是直接針對《難夫難妻》而作,但畢竟也把它囊括在內(nèi)。歐陽予倩則在《談文明戲》一文中,直言不諱地批評:“當時所拍的一些戲,據(jù)宣傳是改良風俗破除迷信的戲,但看那些戲的節(jié)略說明,如《難夫難妻》、《老少易妻》、《風流和尚》、《滑稽愛情》等等(都是新民和民鳴的演員演的),沒有一個不荒唐無聊。”*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梢娫跁r人心目中,影片質(zhì)量的確有些不堪。
但是,在譚春發(fā)筆下,《難夫難妻》卻極受當時上海觀眾的歡迎:
上海的影戲觀眾,看我國的戲曲短片,早看夠了,看“西洋影戲”,都是千篇一律,不是又打又殺,烏煙瘴氣,就是大耍噱頭,滑稽無聊,也已經(jīng)大倒胃口,正渴望一種新型的影戲,特別是自己人攝制的反映自己身邊的生活的影戲早日問世,掃除掉那些打殺胡鬧的“西洋影戲”?,F(xiàn)在突然看到這么一部自己人拍攝的影戲,把用社會生活編織的故事引入電影,飽含諷刺意味,別開生面,心中萬分欣喜,奔走相告。
放映那天,劇場門前,觀者如潮水洶涌,爭先恐后地朝門口擠去,都想先睹為快。放映時,觀眾覺得果然耳目一新,情緒始終高漲,有的不禁拍掌喝彩。*譚春發(fā):《故事片的開篇——<難夫難妻>留給我們什么:為紀念鄭正秋逝世55周年而作》,《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
從譚春發(fā)的描述來看,《難夫難妻》不僅遠勝于當時的“戲曲短片”,甚至更勝時髦的“西洋影戲”一籌。但一部國人在沒有任何制作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匆忙拍攝而成的試水之作,不僅一鳴驚人,還力壓西洋影戲,這樣的描述怎么看都像是作者出于民族自尊和愛國情懷的主觀想象。
無獨有偶,在《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一文中,作者方敬東同樣描繪了一幅《難夫難妻》風靡上海的繁榮圖景:
9月29日首映那天晚上,劇場門前觀眾如潮。放映時,觀眾覺得耳目一新,情緒始終高漲,有的使勁拍掌喝彩。那時觀眾看影戲看到激動時,總是拍掌叫好,戲院是不禁的。鄭正秋9月29日這天早早來到新新舞臺,在劇場后倚墻站立,靜靜地觀看和傾聽劇場里的反應(yīng)。他后來說,那時心里有一種好像第一次當父親,等待別人評判自己孩子的感覺。當他聽到那響亮的鼓掌聲和喝彩聲時,激動不已,電影由戲曲紀錄短片過渡到有劇情的故事片的愿望實現(xiàn)了!當時的報紙報道說,在連續(xù)放映的60多天里,這部中國第一故事片引起了空前轟動,人們奔走相告,競相觀看。*方敬東:《鄭正秋: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100周年》,《東方早報》2013年5月14日。
與譚春發(fā)的文章相比,方敬東的文章除更正了影片放映時間外,還描繪了鄭正秋在影片上映那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難夫難妻》公映后引起的“空前轟動”。但方敬東此文明顯是脫胎于“譚文”,并在“譚文”基礎(chǔ)上作了進一步的想象和演繹。
從1938年的不無貶抑到2013年的極力盛贊,時空跨越了75年,人們對同一部影片的評價卻有天壤之別。但無論《難夫難妻》質(zhì)量如何,其作為“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的地位卻毋庸置疑。正因為《難夫難妻》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其有關(guān)的資料及論斷的真?zhèn)握`更顯得極其重要。由于影片拷貝及劇照等直接資料現(xiàn)已不存,而與該片相關(guān)的其他資料大都散見于早期的報紙廣告及電影界相關(guān)人士的回憶錄中,加之年代久遠,這些資料鮮為人知,致使目前為數(shù)不少的電影史論著對《難夫難妻》的描述存在明顯或疑似的錯訛之處;同時因鮮有人對其提出質(zhì)疑并進行糾正,導致目前學界對中國早期電影史的描述或人云亦云,或以訛傳訛,或主觀臆斷,對中國電影史的客觀書寫和正確建構(gòu)造成了不良影響,其負面效應(yīng)不容忽視。因此,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對影片相關(guān)情況進行考據(jù)和查證,以糾錯補遺、查缺補漏,便顯得刻不容緩。
Query about the Few Issues and Their Textual Researches in Die For Marriage,the first Chinese Featurette
Zhang Xinyi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The year of 1913 saw the p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featuretteDieForMarriageby Asia Movie Company, and its release in New Stage, September 29. With Zhengqiu Zheng as screenwriter and Zhengqiu Zheng and Shichuan Zhang as joint directors, and featuring a group of modern dram (or Civilization Play) actors and/or actresses, the featurette takes the customs of mercenary marriage of Chaozhou, the native place of the writer as its subject matter. However, owing to the loss of its copies and stage photos, its descriptions in Chinese film history have been incomprehensive, contradictory to one another and even with obvious fallacies for many years.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data about it,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paper has made queries and examinations on the descriptions concerningDieForMarriagein various editions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so as to rectify errors and offer necessary supplements.
DieForMarriage; Asia Movie Company; featurette
2014-06-26
張新英(1979—),女,山東高密人,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博士。
J905
A
1001-5973(2014)04-0143-18
責任編輯:李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