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映俊
【摘 要】本文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學情分析、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七個方面闡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實施本教學設計,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學設計
一位老師有兩個教學班,對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很多問題,在乙班上課之前,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再設計,對比兩次課的教學,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教學中有思想才有創(chuàng)新,立足于學生,解決學生的實際接受困難,勿讓傳統(tǒng)的模式干擾你的思維,蒙蔽你的雙眼。本文對這節(jié)課的兩次教學作一個比較與分析。
一、課題的引入環(huán)節(jié)的比較和分析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給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義。
我們把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最高次數(shù)是2的不等式,稱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樣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學生基本一頭霧水),教師引導,可以先來考察它與二次函數(shù)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關系。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學生:x1=0,或x2=5。
教師活動2:和學生一起畫出二次函數(shù)y=x2-5x的圖象。
比較分析:第一節(jié)在教師活動三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忽視了學生是主體,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節(jié)在教師的活動3中設置了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填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不會走神更不會犯困。又增加了活動4讓學生再次確認函數(shù)與不等式的關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歸納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上述方法可以推廣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們可以由函數(shù)的零點與相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關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據(jù)圖象與x軸的相關位置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設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為三種情況。相應的,二次函數(shù)y=ax2+bx+c(a>0)的圖象與x軸的關系也分為三種情況。因此,可分三種情況來討論對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求不等式(1)時,教師強調這時a>0,計算Δ=0,方程的根為x=,學生對照表格寫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時,教師強調應該先變形,變?yōu)閤2-3x+2<0,學生計算Δ>0,計算方程的根,寫出的解集是{x|1 比較分析 教師一直在講解時一直強調是開口向上的情況,在講解例題時也是規(guī)范步驟,為什么學生在做時就出現(xiàn)了這些問題呢?教師課后再三思考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所在: 一、口訣的錯誤引導,雖然教師一直在強調是a>0,可是學生容易忽略。 二、學生只是單純地模仿例題,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與函數(shù)的圖象的關系本質。找到這些問題后,教師試著做了如下新的設計。 在講解過程中一直強調函數(shù)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讓學生理解掌握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上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下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 (備注:筆者所任教班級是普通班,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相對較差,例如畫出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班里一半的同學都不能勝任),在這種學情的決定下,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不能籠統(tǒng)地照搬口訣,教師不能一統(tǒng)而教,要根據(jù)自己所授課班級的學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黃智華.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數(shù)學教與學,2011(10).
【摘 要】本文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學情分析、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七個方面闡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實施本教學設計,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學設計
一位老師有兩個教學班,對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很多問題,在乙班上課之前,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再設計,對比兩次課的教學,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教學中有思想才有創(chuàng)新,立足于學生,解決學生的實際接受困難,勿讓傳統(tǒng)的模式干擾你的思維,蒙蔽你的雙眼。本文對這節(jié)課的兩次教學作一個比較與分析。
一、課題的引入環(huán)節(jié)的比較和分析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給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義。
我們把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最高次數(shù)是2的不等式,稱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樣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學生基本一頭霧水),教師引導,可以先來考察它與二次函數(shù)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關系。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學生:x1=0,或x2=5。
教師活動2:和學生一起畫出二次函數(shù)y=x2-5x的圖象。
比較分析:第一節(jié)在教師活動三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忽視了學生是主體,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節(jié)在教師的活動3中設置了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填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不會走神更不會犯困。又增加了活動4讓學生再次確認函數(shù)與不等式的關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歸納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上述方法可以推廣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們可以由函數(shù)的零點與相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關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據(jù)圖象與x軸的相關位置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設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為三種情況。相應的,二次函數(shù)y=ax2+bx+c(a>0)的圖象與x軸的關系也分為三種情況。因此,可分三種情況來討論對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求不等式(1)時,教師強調這時a>0,計算Δ=0,方程的根為x=,學生對照表格寫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時,教師強調應該先變形,變?yōu)閤2-3x+2<0,學生計算Δ>0,計算方程的根,寫出的解集是{x|1 比較分析 教師一直在講解時一直強調是開口向上的情況,在講解例題時也是規(guī)范步驟,為什么學生在做時就出現(xiàn)了這些問題呢?教師課后再三思考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所在: 一、口訣的錯誤引導,雖然教師一直在強調是a>0,可是學生容易忽略。 二、學生只是單純地模仿例題,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與函數(shù)的圖象的關系本質。找到這些問題后,教師試著做了如下新的設計。 在講解過程中一直強調函數(shù)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讓學生理解掌握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上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下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 (備注:筆者所任教班級是普通班,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相對較差,例如畫出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班里一半的同學都不能勝任),在這種學情的決定下,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不能籠統(tǒng)地照搬口訣,教師不能一統(tǒng)而教,要根據(jù)自己所授課班級的學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黃智華.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數(shù)學教與學,2011(10).
【摘 要】本文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學情分析、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七個方面闡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實施本教學設計,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學設計
一位老師有兩個教學班,對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甲班上完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很多問題,在乙班上課之前,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再設計,對比兩次課的教學,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教學中有思想才有創(chuàng)新,立足于學生,解決學生的實際接受困難,勿讓傳統(tǒng)的模式干擾你的思維,蒙蔽你的雙眼。本文對這節(jié)課的兩次教學作一個比較與分析。
一、課題的引入環(huán)節(jié)的比較和分析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給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義。
我們把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最高次數(shù)是2的不等式,稱為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x2-5x≤0,x2>1,-x2+2x-3>0等。想想怎樣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5x≤0的解集呢?(學生基本一頭霧水),教師引導,可以先來考察它與二次函數(shù)y=x2-5x以及一元二次方程x2-5x=0的關系。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多少?學生:x1=0,或x2=5。
教師活動2:和學生一起畫出二次函數(shù)y=x2-5x的圖象。
比較分析:第一節(jié)在教師活動三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忽視了學生是主體,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容易犯困走神。第二節(jié)在教師的活動3中設置了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填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不會走神更不會犯困。又增加了活動4讓學生再次確認函數(shù)與不等式的關系。
二、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的解集的歸納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授課
教師活動1:上述方法可以推廣到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a>0)的解集。我們可以由函數(shù)的零點與相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關系,先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再根據(jù)圖象與x軸的相關位置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設Δ=b2-4ac,它的解按照Δ>0,Δ=0,Δ<0可分為三種情況。相應的,二次函數(shù)y=ax2+bx+c(a>0)的圖象與x軸的關系也分為三種情況。因此,可分三種情況來討論對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求不等式(1)時,教師強調這時a>0,計算Δ=0,方程的根為x=,學生對照表格寫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
等式(2)時,教師強調應該先變形,變?yōu)閤2-3x+2<0,學生計算Δ>0,計算方程的根,寫出的解集是{x|1 比較分析 教師一直在講解時一直強調是開口向上的情況,在講解例題時也是規(guī)范步驟,為什么學生在做時就出現(xiàn)了這些問題呢?教師課后再三思考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所在: 一、口訣的錯誤引導,雖然教師一直在強調是a>0,可是學生容易忽略。 二、學生只是單純地模仿例題,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不等式與函數(shù)的圖象的關系本質。找到這些問題后,教師試著做了如下新的設計。 在講解過程中一直強調函數(shù)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讓學生理解掌握圖象與不等式的關系: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上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不等式小于0的解集就是函數(shù)圖象在x軸下方所對應的x取值范圍。 (備注:筆者所任教班級是普通班,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相對較差,例如畫出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班里一半的同學都不能勝任),在這種學情的決定下,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不能籠統(tǒng)地照搬口訣,教師不能一統(tǒng)而教,要根據(jù)自己所授課班級的學生的接受能力重新挖掘教材,找到本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5(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黃智華.有思想才激活能力[J]. 高中數(shù)學教與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