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有不少的概念、算理、公式要掌握,所以蘇教版教材走了一條貼近生活的路——化難為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積極與教材相配合,順勢而行。設計教案時,要多聯系現實生活;學到知識后,要利用生活經驗來檢測數學;最后要做到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以忠實于教材,讓學生活學、活用。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152-02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毙W生由于接觸的事物極其有限,認知、理解、判斷、總結、應用等能力不強,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生活化,根據教材的特點,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貼近生活、易于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
一、結合生活實際,傳授知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心理暗示。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時,可讓學生用硬紙條和釘子分別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教師先演示,讓學生觀察兩種圖形的不同特性,再由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動手操作,也推拉著看看,是否有各自的特性。平行四邊形容易推拉,改變形狀——易變形;三角形不容易推拉,不易改變其形狀——較穩(wěn)定。而后讓學生回顧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運用了這兩種圖形的特性,觀察某公司的大鐵門是否用了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來做;知道電線桿頂上的支撐架、木工用的木馬等是應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等。這樣學生既掌握了這兩種圖形的有關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體會生活經驗,理解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傾聽、觀察、操作、猜想、交流、運用、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力量,同時掌握經驗貫穿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中學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設定恰當的生活情境或利用真實的生活原型展開數學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數學、感受數學。比如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孩子們快樂地游戲,鳥兒在空中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下來,孩子們停止游戲,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教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閃電”,“可能會刮大風”,“也可能會下冰雹或下雪”,“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教師接著問:“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fā)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哪些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呢?”這樣就很自然地利用了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也易于接受新知識了。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掌握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一些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巧妙地設置一些生動、活潑情境,讓學生完全置身于現實生活中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yōu)化組合,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必要條件。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用展示臺打出不同的文具,并標出不同的價格,模擬賣貨物的情景分兩步進行:(1)小組討論如何用袋子里的錢買回顯示的文具(不找零)。(2)教師模仿文具店老板,學生手中只拿一元錢,看看能買回哪些東西(不找零)。一時間,同學們的思想閘門被打開了,他們積極動腦,熱烈討論,“搶購”貨物,此時此刻他們正親身體驗著買賣東西的多種付錢方法,體驗出數學學習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培養(yǎng)了伙伴之間互相交流合作和競爭的意識,同時體會到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意識。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已經深刻地領會了1元=10角、1角=10分、5角+5角=1元等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自發(fā)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給學生一個“支點”,讓學生自主地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
四、回歸生活現實,應用知識
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作為教師,應該堅持提供給學生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逐步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真切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對于米、厘米的認識,學生得到的感性認識太少,于是,我有了一個想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節(jié)課,我讓學生用手中的尺去量教室外面的任何東西,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旗臺的長和寬;有的去量花壇;有的量校門口的寬度等。下課回家后,有的學生還在家里繼續(xù)量。在做練習時,許多在課堂上沒辦法完成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因為1米、1厘米、1米=100厘米的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并且相當牢固。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學生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內容,激發(fā)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去探索;在生活實際中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邵芳林.聯系生活實際探索數學有效教學[J].學生之友,2011,(10).
[2]郭現江.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教育學文摘,2011,(8).
[3]王景明.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3,(5).
作者簡介:連玉堂(1960-),男,福建福安人,現供職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潭中心小學,小學數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在數學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