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周麗杰
摘 要: 委婉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還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本文從文化價值觀、宗教和倫理等方面,對英漢兩種語言中關于死亡委婉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解讀兩種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 委婉語 對比分析 中西文化差異
一、委婉語概說
關于委婉語的定義,常見的說法有:(1)“用一種不明說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說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悅的含義不夠尊重的表達方法?!保?)“委婉語就是用婉轉(zhuǎn)或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某些事實或思想,以減輕其粗俗的程度?!蔽裾Z,是指“當人們不愿意說出禁忌的名物或動作,而又不得不指明這種名物或動作時,就用動聽的詞語來代替,用隱喻來暗示,用曲折的表達來提示”(張滌華,1988)。
在中國,避諱,又稱諱飾,源于周朝,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英國作家George Blunt于16世紀80年代初首創(chuàng)euphemism一詞,將其定義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Enrich 1985)。
二、中英“死亡”委婉語異同分析
漢語和英語中對死亡的說法均有很多不同的表達,從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生死觀。
(一)從“死亡”委婉語看中西文化的共性
從死亡的意義來講,中西方都涉及為國獻身,具有不同程度的愛國主義色彩,因此為國而亡的委婉語一般都含有褒義。如英語中有grounded for good,making the ultimate sacrifice,to do ones bit,to lay down ones life;漢語中有“為國捐軀”、“以身殉國”、“殉國”等。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是中西方文化所共同倡導的。
英漢委婉語都有通過身體反應表達死亡的描述。例如漢語中用“停止了呼吸”表示生命的終結,英語中也有相應的to breathe ones last。漢語中有許多與“氣”相關的委婉語,如“咽氣”、“斷氣”、“氣絕”等。此外,英漢語還從人體的不同部位描述死亡,如漢語中的“閉眼”、“瞑目”,“心臟(或脈搏)停止了跳動”等說法,英語中也有從咽喉或心臟部位對死亡進行描述的,如to have throat trouble或ones heart stops beating等。
英漢語言中的死亡委婉語均大量使用比喻,二者相同的是都將死亡比作休息或是睡眠:漢語中有“長眠”、“安息”、“沉睡”等,英語中有to sleep,to be gone to sleep,to be at rest,to have found rest,to be laid to rest等。另外,兩種語言中都有將死亡比作回家,如漢語中有“大歸”、“長歸”、“大還”、“回老家”的說法;英語中有to be at home and free,to go to ones long home,to go home in a box等表達。
(二)從“死亡”委婉語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從死亡委婉語看出中西倫理等級觀念差異。我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嚴明,上下尊卑區(qū)分很清楚。《禮記·曲禮(下)》就明文規(guī)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襪,庶人曰死?!痹谖鞣?,對于不同階級的死亡的不同婉稱就比較少見。西方人大都崇尚個體主義,崇尚人生來平等的理念,即所謂的“All men are born equal”。歐洲中世紀曾流傳著一條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人固有一死,不管教皇、國王、乞丐和小偷都一樣。)(束定芳,1995)在這樣一種土壤中,自然不可能產(chǎn)生那種社會階層等級分明的委婉語。
中英表達“死亡”的禁忌語反映了東西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道教等,為多神論信仰。道教認為生與死是沒有區(qū)別、互相轉(zhuǎn)化的,這是一種達觀淡泊的生死觀。因此,受道教影響,就會有“物化”、“遁化”、“遷形”等表達。然而,道教強調(diào)長生不老,肉體成仙,因此,又有“羽化而登仙”、“升天”、“仙逝”、“駕鶴西游”等說法。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在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以后,產(chǎn)生了獨特的生死觀。佛教認為人是在“六道”中輪回的,苦難和煩惱沒有止境,只有皈依佛門才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因此,佛教把死亡稱為“坐化”、“歸寂”、“圓寂”等。在西方,人們多信奉基督教,在宗教信仰方面呈一元化。
從死亡委婉語看出中西價值觀念差異。東方文化更注重死亡的社會價值,所謂“殺身成仁”、“求生以害仁”,漢語有關死亡的委婉語,如壯烈犧牲、英勇就義、為國捐軀、以身殉國、馬革裹尸等就都充滿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
三、結語
死亡委婉語是委婉語中比較典型的一種,折射出不同文化間的異同。委婉語是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孕育而生的,反映該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因此,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學好該語言的語法知識,更要學會深入地了解該語言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從而真正掌握這門外語,在實際交流過程中避免語用失誤,更好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Enrich,D.J.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M].New York,1985.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1995(5).
[3]錢春梅,付友相.漢語委婉語的語用闡釋[J].賀州學院,2009.
[4]史菊桂.漢英死亡代用語跨文化比較研究[J].大慶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