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陽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賈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話。細細品讀這句話,它將一個人從懵懵懂懂的學習成長,到似是而非一樣的工作思考,再到氣定神閑般的成熟成才的過程描繪出來。這不正與管理者的專業(yè)成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說對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對事物的初步了解。這是管理者專業(yè)成長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管理者初上崗位之后,通常只是眼見什么便是什么。由于缺乏管理知識、經驗,更多的是憑著直覺做事,對于管理世界還是懵懂未知的。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在管理過程中更多地依靠別人的經驗、自己的簡單判斷以及原有學識來進行學校管理。因而,這一階段的管理,往往是為管理而管理,本著一個“勤”字,嚴格執(zhí)行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如:在校園內勤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落實學?;境R?guī),維護學?;景踩?,保持學校的基本秩序;在工作中勤查,努力使工作做到有檢查,有布置,促進工作的實效性;在工作中勤記,通過寫工作日志,對每天的工作進行總結回顧,有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還存在哪些問題,等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就能得心應手了;在工作中勤思,每天都擠出一定的時間讀書學習,豐富自己的內涵,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從而不斷地提高學校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這一階段中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專業(yè)境界中執(zhí)行制度。由于受制于自身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識,加之學校制度是死的,所以沒有機動性。因而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它有時會束縛教師的手腳,影響工作的開展。這是因為制度只能規(guī)定人們的任務目標,至于怎樣去做,如何處理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此時管理者們能夠認真學習,積累學校管理方面的相關知識,認真反思并積極應對所面臨的問題,他們很快就會進入管理的第二階段;反之,如果他們不思進取,則會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甚至會使制度管理成為發(fā)展的束縛。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說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透過事物的本質能觸類旁通,這時已不僅限于事物本身。
隨著管理經歷的豐富,遭遇的學校管理問題越來越多,管理者便會發(fā)現(xiàn)管理的復雜無序。處于這個階段的管理者,激情,不平,憂慮,疑惑。于是,極力補充自己管理方面的知識,經常傾聽他人的管理經驗之談,便成了管理者的工作常態(tài)。但他們也不是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理論,不會輕易相信別人管理經驗與技巧,因為他們明白書本理論與經驗只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成功典范,而那個環(huán)境已經不存在了,且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因而管理者們對于“學校管理”開始走出死板的制度,注入自己在實踐中的思考與經驗,在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管理”風格,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管理技巧與方法,不再單單停留在管理表象上。
這些管理觀念的轉變,源于管理者們已深刻意識到,管理僅憑剛性的制度往往是冰冷的,把管理規(guī)范看成是一種約束制度,那么,喚醒的只是老師們的手腳;但如果把管理規(guī)范看成是一種保障,那么,你將喚醒老師們的內心。處于第二階段的管理者應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質:
首先,要具有深刻的內涵。深刻者,單刀直入,入木三分也。作為一名管理者,應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從實際出發(fā)發(fā)現(xiàn)研究課題并能有效地組織開展。只有深入,才能淺出,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看待問題,才能看見“森林”的全貌,而不是在“森林”內部徘徊,只能見其“樹木”。在成堆的問題面前,能抓住要害并進行恰如其分地處理,這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沒有讓學校管理簡單化,而是藝術化、精良化、高效化了。我們只有使自身完善、深刻,方可從容?!伴L官”式的管理,往往把握不住主流而被繁雜的事務弄得無所適從。
第二,要具有獨到的思維。獨到者,獨具慧眼也。對學校管理常常有真知灼見,能夠在平凡中見新奇,見人之所未見。教師聽管理者說話,就像品一首詩、賞一幅畫,他們樂于與管理者相處,在管理者創(chuàng)設的輕松氛圍中,愉快地工作,享受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
第三,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廣博者,知識廣闊博大也。學校管理者不僅是某一學科和管理領域的專家,也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都有所涉獵。這樣在開會演講時,就會縱談古今,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在教師面前能充分展示他的深邃博大,并以管理者獨特的個性、學識、魅力和高超的演講技巧,令教師身心陶醉,于無聲中信服。
做好學校管理的引導者,跳出表面的制度,在透析制度本質上運用自己的管理方法來引導學校發(fā)展方向,調動起學校教師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作為管理中的引導者,盡管未能看到“廬山真面目”,但在“橫”“側”“遠”“近”的慢慢欣賞中,看到更多的“山”的形態(tài)、細節(jié),超越了最初概念化的“山”,注入自己更多的想法與思索,隨而開始進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專業(yè)成長境界中。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說把所獲得的理解又能運用到對最開始了解的事物上,能得到更深刻的見解。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管理”,要學會“無為而治”?!盁o為而治”不是不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管理”亦是,是有所管有所不管。隨著管理理論的不斷豐富,管理經驗的不斷積累,一部分管理者不滿足現(xiàn)狀,不停留在此時的優(yōu)秀管理成效。他們把管理理論、管理經驗實現(xiàn)了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循環(huán)過程,重新回到理論世界,重新審視,重視與眾人交流管理經驗。久而久之,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會逐漸清晰,終有一日,會茅塞頓開,通過自己的努力與睿智將自身提高到管理的第三階段,即“有所管有所不管”的最高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驀然回首,自己一直尋求的管理之道原本就在自己身邊。
筆者認為,“無所管”就是指管理者要識大體,棄細務,不用事事都親力親為。而“有所管”是要管在關鍵。學校管理中較為重要的是對教師的管理。教師是“一個完整的人”,與正常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會產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學校管理者應該俯下身子真正關心教師,了解他們的需要,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他們實際的幫助與贊美。實踐證明,每個教師都渴望被關注,渴望別人——特別是管理者的肯定和欣賞。這種肯定和欣賞能喚起教師的自信,激勵他們成為更加出色的人。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看準每個教職工身上的長處,并不惜用語言去進行贊美,使教師感受到管理者在關注他、幫助他。當教師與管理者談論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想法時,管理者要認真傾聽并對教師的積極建議給予充分肯定??隙ń處熓菍處焺趧映晒目隙ê妥鹬?,肯定教師是一種精神激勵,肯定教師可以使其獲得巨大的內驅力,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并使之自覺釋放潛在的能量,以極大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投身于教育教學工作中。而此時的管理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心靈感應。它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壓服,也不是“循規(guī)蹈矩”,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的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的“無痕管理”,才會有教育的創(chuàng)造、快樂、富足以及雙方的共同發(fā)展。而此時的管理者,才真正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專業(yè)境界。
要想一所學校上規(guī)模、有品位、信譽高,管理者必須要與時俱進。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應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三個階段中逐步遞進,在過程中由不斷否定自我,到最終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管理的真諦。這才是一個有思想、想作為、敢為天下先的管理者所應有的專業(yè)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