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菁
許多人會認為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是物理課、化學課的專利,數(shù)學課用不著那么注重。其實,“眼看百遍,不如手過一遍”。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不管是概念課、計算課,還是應用題課、幾何知識課,都必須十分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討,了解知識的來源,從中理解知識,領悟思考的方法和計算方法,這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
一、通過操作,理解概念
數(shù)學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對小學生來說,獲得正確的數(shù)學概念,是一個主動的、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并不能把現(xiàn)成的概念原封不動地、簡單地“搬”給學生。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觀的、具體的感性知識。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的概念教學,有不少必須在直觀的、感性的實踐操作基礎上進行。在操作過程中,抽象的概念會以直觀、具體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接受。
例如:在一年級“6的認識”概念教學中,先通過看圖,一起數(shù)出圖中事物的個數(shù),使學生在數(shù)數(shù)過程中感知“6”的概念。然后,讓學生獨立擺出6個圓圈、6根小棒、6個正方形……經過這多次的操作練習,學生已對所感知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并逐漸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順利形成“6”的概念。
二、通過操作,掌握算理
四則計算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最起碼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它也是小學生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和其他科學知識的必不可少的基礎。計算的方法是比較程序化和規(guī)則化,不懂算理而光靠機械訓練也能掌握。但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非常有限,無法適應計算中千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運用。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需要,通過實踐操作剖析算理,引導學生循“理”入“法”(即依據(jù)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馭“法”(即根據(jù)算理,掌握算法),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并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例如:二年級“4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先讓學生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得 1個4是4,即一四得四,再擺出這樣的兩個、三個、四個正方形,得出2個4相加是8,3個4相加是12,4個4相加是16,即口訣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口訣,通過擺事物的實際操作變得形象具體,進一步加深對乘法的認識。
三、借助操作,分析應用題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難點。應用題和式題相比,更具有實踐性。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操作,把抽象的條件、問題變?yōu)橹庇^的、具體的。憑借直觀,幫助弄清數(shù)量關系,化繁為簡,理解題意,找出解題方法。
如:二年級時,為了幫助學生解答“反敘的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數(shù)”的應用題,在教學中,仍需注意指導學生操作學具,從動手操作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jù)例題“紅花有15朵,紅花比黃花多7朵,黃花有多少朵”,邊分析邊畫線段圖,并組織學生用紙條擺出線段圖:(1)擺出一條紙條代表紅花的數(shù)量;(2)因為從條件“紅花比黃花多7朵”可以斷定“紅花多,而黃花少”,所以應該用一條較短的紙條表示黃花的朵數(shù);(3)用一把直尺將紅花分成兩部分。在操作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分析思考:哪個數(shù)量和哪個數(shù)量比?哪個數(shù)量多?哪個數(shù)量少?兩個數(shù)量相差多少用什么方法計算黃花的朵數(shù)?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從而理解從較大的數(shù)量減去相差的數(shù)量,就是較小的數(shù)量的關系式,同時滲透了“畫線段圖”的教學。最重要的是,學會分析數(shù)量的方法。
四、借助操作,形成空間觀念
為了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實際操作活動,應貫穿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始終。無論是低年級,還是中、高年級都不能忽略。無論是認識形體特征,還是學習求積公式,都必須注意采用小學生喜愛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在操作過程中,應對低、中、高年級學生有不同要求,逐步提高,逐步積累。
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知識遷移規(guī)律,實踐操作是幫助小學生在數(shù)學課中直觀地、具體地理解知識的一個最佳方法。正確地設計操作活動,會使整個教學過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