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偉超
一位老師讓他的三個弟子沿著田埂前行,不許回頭,并且每個人只有一次選擇機會,看誰能摘到最大的麥穗。第一個弟子走了沒多遠,看見了一個麥穗,認為是最大的,就摘了下來。但是在隨后的路途中,他看見了許多更大的麥穗,苦于不能二次摘取,最終懊喪不已。第二個弟子汲取他的教訓,每當發(fā)現一個大麥穗,就提醒自己后面還有更大的,結果快要走完全程時依然兩手空空,最后行程即將結束,只好將就著摘了一個,最終痛惜不已。第三個弟子總結前兩位師兄的教訓,認真思考后,他把麥田分為三部分。他走到第一個三分之一處時,區(qū)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走到第二個三分之一處時,檢驗剛才的分類標準是否正確。走到最后三分之一時,選擇屬于大類中的一個摘下來。最終他摘到一個不錯的麥穗,達到了目的。
這個摘麥穗的故事蘊涵著哲理,在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時,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一、關于早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加之社會文化的熏陶,使中學生中的早戀現象比較普遍。在對學生進行有關早戀的教育時,我首先講了摘麥穗的故事。剛開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以為這是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一個小插曲。在故事結束時,我話題一轉,問大家:有些同學不思進取,認為自己找到了心儀已久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整天卿卿我我。結合剛才的故事認真想一想,他們找到的真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麥穗”嗎?
我告誡學生:其一,中學生交際面窄,交往多限于本學校,認識的異性朋友有限。學校只是一個象牙塔,校外才是真正的生活大舞臺,誰敢肯定你現在找到的就是最大的“麥穗”?其二,中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的能力不足,對學習方面的知識尚且理解不透,對于錯綜復雜、利益交織的情感問題,很難做出理智的決定,過早涉及有可能給自己造成終身遺憾。
我進一步分析:在生活中,誰見過的“麥穗”最多?誰又對“麥穗”的分類最準確呢?認真想過之后你會發(fā)現是父母等長輩。所以大多數人的戀愛、婚姻,是受父母等長輩意見的影響的。同學們現在主要的任務是學習,而不是談戀愛。男女同學可以正常交往,互相幫助,互相提高,為今后的人生選擇提供經驗,但不是現在就去摘“麥穗”。
二、關于選擇
職高的學生流失率比較高,入學時一個班50個人,一個學期下來,可能要走八九個人,一個學年下來,將近一二十個人就不見了。詢問去向,有的打工去了,有的輟學在家無所事事。作為職高學生,是學習三年,學業(yè)期滿后就業(yè)好,還是學個一年半載就業(yè)好?是學習結束就業(yè)好,還是參加對口升學好?在校生經常為之苦惱,不知做何選擇。
我同樣用“摘麥穗“的故事啟發(fā)他們。
1.我們可以對高二、高三的在校生及在社會上打工的同學做一下調查、了解,比較一下他們現在的處境,特別是學習水平、家庭狀況和自己相近的同學,他們的情況參考價值更高,可借鑒性更強。
2.我們還可以將時間維度放長,訪問一下自己的街坊鄰居、親戚朋友,他們這個年齡時,是選擇上學還是輟學打工,目前的境況如何,供自己參考。
3.假如我們做出了選擇,就要堅持,在前進的道路上拒絕各種誘惑和干擾,克服各種困難,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最終實現人生夢想。
三、關于心態(tài)
我們懷揣夢想而來,但并非人人都能實現夢想。夢想就是故事中那個最大的“麥穗”,實現夢想就是尋找最大“麥穗”的過程。無論得到與否,無論這個“麥穗”是否最大,無論它是否值得驕傲與自豪、疼愛與珍惜,最重要的是必須端正心態(tài),客觀對待人生中的成敗得失。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他們思考。
1.假如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麥穗”,你會怎樣?
2.假如得不到人生中最大的“麥穗”,你會怎樣?
3.假如得到了人生中最小的“麥穗”,你會怎樣?
大多數同學的回答都在情理之中。如:得到最大的“麥穗”不驕不躁,得不到也不氣餒,只要努力過就無怨無悔。但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有的同學說把最小的“麥穗”扔掉,繼續(xù)尋找;有的甚至說“揀最小,毋寧死”。
在面對人生中重要的選擇時,無論在做出決定之前、之后,都會產生心理斗爭,會夾雜著情緒波動。當事情難度很大或者非常重要時,這種心理斗爭會更加劇烈。這時候,關于第三個問題,老師就要引經據典,給學生們以客觀理性的引導,讓大家明白有些人能做出正確選擇,除了和他的知識、能力、經驗有關,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有的人無論成功失敗,都能坦然面對、寵辱不驚,說到底還是有一個好心態(tài)。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