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黃艷蘋
摘 要:闡述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意義、發(fā)展現狀以及呈現的問題,指出當代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誤區(qū)與不足,從心理測試的工具、檔案建設的時間以及動態(tài)管理三個方面對新生心理檔案的建設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以提高心理檔案建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檔案 動態(tài)管理
新生心理檔案工作開展20多年以來,為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高校中已普遍形成了一套普查——訪談——干預——教育——入檔的規(guī)范化的新生心理檔案建設流程。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在近幾年大學生自傷與傷人等惡性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個案并不在心理檔案的關注范圍中,而檔案中的危機個案卻往往沒有任何危機事件發(fā)生,反而成績、人際、工作等方面都非常優(yōu)秀。這不免讓我們深思,是否我們的心理檔案建設存有瑕疵?
一、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意義
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必要依據,又是學生接受心理輔導的原始記錄,能為我們進行科學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大量客觀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guī)范以及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動態(tài)跟蹤等。
(1)進行新生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有助于大學生更客觀科學認識自我
有研究顯示,接近86%的大學生感覺心理測試結果對自己的有很大的幫助,他們普遍認為通過對心理檔案資料的分析有助于科學準確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認識自己的職業(yè)傾向性,形成理性的擇業(yè)觀,積極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1]。
(2)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是覆蓋率最高的心理知識宣傳手段
在心理工作中,工作者們采取多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的宣傳教育,但是大部分都覆蓋率比較低。而心理檔案建設的過程,一般都會在前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宣傳,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的認可度,消除對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的誤區(qū),增強心理保健意識等。
(3)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客觀依據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每年都有學生走上自殺、犯罪的道路[2]。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教育者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全體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人格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等狀況,對那些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存在明顯個性缺陷的學生,要進行重點關注,進行必要的疏導、矯正。
(4)可以為學校制定科學的學生管理制度提供參考
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了解是取得管理成效的重要前提。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幫助管理者及時掌握、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人格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制定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規(guī)章制度與管理政策,為實現科學管理提供心理學依據。如可以通過心理檔案所反映出來的學生興趣、愛好等信息,從中尋找導致某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并從宏觀上尋找教育、預防和干預的方法。
二、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發(fā)展狀況
(1)心理測驗是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源起
大學新生心理檔案建設數據的主要來源是新生心理普查。而心理普查最重要的關鍵點之一是選用測驗工具。心理測量學起源于西方,我國大學生新生心理檔案建設工作的正式開始,大致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目的是為了深入了解新生的心理狀況,掌控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篩查危機個案并予以干預,以便使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3]。
(2)測驗工具的適用性是新生心理檔案建設的發(fā)展瓶頸
新生心理檔案建設是高校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但隨著這項工作的日漸深入,很多問題也開始顯現出來。對于測試,尤其是采用何種心理測驗工具、以何種方式進行普查,各高校之間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相關的心理普查的結果也是相互矛盾、大相徑庭。單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而言,有的不足10%[4],有的在10%~30%之間[5],有的則高達60%~70%[6]。且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許多高校的心理檔案建設流于形式。雖然建立了心理檔案,卻沒有對普查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單純是為建檔而建檔;在建檔過程中濫用心理測驗、測評結果解釋錯誤等問題也非常嚴重。
(3)心理危機篩查工作是心理檔案建設的尖銳問題所在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面臨突發(fā)事件,自身力量無法應對時出現的身體和精神處于崩潰邊緣的狀態(tài)[7]。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越來越受重視,通過建立心理檔案篩出心理危機信息就成為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堅持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和信息篩選,建立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檔案。但從長期的工作經驗中我們卻發(fā)現,在現在高校的心理檔案系統(tǒng)中,出現了很多“漏網之魚”,反而很多發(fā)生惡性事件的學生并不在心理檔案危機預警系統(tǒng)名單中,這個現象反映出我們現在所采用的心理檔案危機檢測系統(tǒng)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
三、對新生心理檔案建設工作的思考
(1)關于心理檔案建設篩查工具選擇的思考
在對新生的心理檔案建設工作中,各高校根據學校情況單獨選用UPI或SCL-90、EPQ等量表,或者多種量表結合使用。其中UPI和SCL-90兩者使用率最高,但是從這幾個常用的問卷用于心理檔案建設的篩查工具存在不少問題。
UPI(大學生人格問卷)是為了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但經驗表明,UPI問卷篩選假陽性率較高,如果中小學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做得好,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比較重視,對“是否需要心理咨詢”此類問題做肯定回答的比率就會升高,造成學生一類個案增多的假象。
SCL-90(癥狀自評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量表題量較多,通過測驗結果能夠明確問題學生的癥狀特點。但由于SCL-90其項目主要來自于精神病癥狀學,臨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詢門診的一個篩選量表,所以把它作為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篩查量表會有些不妥。而且SCL-90反映的是一個人在一周內的自我感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而不是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endprint
EPQ(艾森克人格問卷)在設計之初是按照三維人格理論進行編制的,主要用于人格特征的分析,不能用于心理危機篩查。但是如果用于普查中作為學生的人格特征分析,確實是比較可靠的量表。
那么,該選擇什么類型的篩查問卷呢?筆者根據實際工作經驗,摸索出一套心理危機的檢測系統(tǒng),即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以及自殺意念問卷(SOISS)合并使用:
首先,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可以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艾森克人格問卷是一個應用廣泛的人格問卷,同時,它還可以看出受測者的氣質類型,通過此問卷,大學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其次,大學生人格問卷(UPI)能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據。UPI反映的是被試“最近一年來的情況”,測試的是心理健康的特質,且UPI具有題量少,簡便易行,信息量大,便于團體測驗,篩選有效性高;測驗過程不易引起心理抵抗;對施測人員無特殊要求等特點。
最后,自殺意念問卷(SOISS)能增加危機信息篩查力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生心理危機以自殺最為迫切。雖然心理普查篩選出的自殺意念高危學生并不一定真的就會發(fā)生自殺行為,但當我們對這部分高危學生進行預防性干預后,自殺發(fā)生率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將自殺意念問卷(SOISS)用于心理檔案建設非常必要。
(2)新生心理測試建檔的時間思考
新生入學后,各高校都會安排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一般有兩種安排,一種是在新生入學后馬上進行,如在入學一周內、一周后、或軍訓期間;另外一種是在入學后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進行。還有少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在第二學期開展。從實際工作中了解,采取前兩種時間安排的高校最多。究竟該如何進行測試?筆者認為,從心理檔案建設的目的與意義以及實際工作的效果來看,第二種時間安排能夠更準確反映新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在入學之初,新生到校時間短,還沒有深入體味大學生活,人際問題還沒有顯現,不存在學習壓力,也不存在人生規(guī)劃等諸多思考,有些問題可能還暫時沒有折射出來。不少新生在大學生活一段時間后其人際交往問題、自我認同等問題才開始慢慢暴露[8]。
(3)心理檔案建設應該是動態(tài)管理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要有動態(tài)管理意識。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是靜止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對心理檔案進行動態(tài)管理。使用心理檔案時,不僅要研究學生們已經形成的心理品質,而且要善于發(fā)現、研究和預測他們能夠形成的良好品質;不僅要了解學生心理品質的現狀,而且要挖掘學生心理品質發(fā)展的前景。心理檔案記錄的是過去的心理狀態(tài),它只可幫助我們預測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趨勢,制定教育對策。我們要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防止一次檔案定終身的現象。
總的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系統(tǒng)的工程,心理檔案建設是這項工程的開端,心理檔案建設工作做好了,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等工作才會更加順暢和有效,才能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代俊,袁曉艷.心理普查篩出心理危機信息的價值[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05,25(5):115-117.
[2]趙紅利.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診斷與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91-92.
[3]孫寧,王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5):188-189.
[4]熊燕,彭萍,胡一秋.大學生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06):14-17
[5]林靜.大學生人格問卷與癥狀自評量表相結合用于大學新生心理普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1):47-48.
[6]申繼亮,彭華茂.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47(1):14-20.
[7]馬建青,朱美燕.論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tǒng)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09):48-50.
[8]陳鐸,王鵬.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與建檔工作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13-114.(作者單位:廣州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廣東工業(yè)大學心理學教學研究所)
【基金項目】本研究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課題《以認知干預技術為途徑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研究》(課題編號:11B51)、廣東工業(yè)大學青年課題《心理普查中心理危機因子檢測系統(tǒng)的重新構建》(項目編號:405095291)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曾維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