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山 李連生
摘 要:本文著重討論了翻譯教學法的歷史背景、目前存在的理論根據(jù)及新時期翻譯法的運用方法,主張采取唯物辯證法“揚棄”的觀點,與時俱進地運用翻譯教學法培養(yǎng)雙語人才。
關鍵詞:翻譯教學法 雙語能力 理論根據(jù) 新時期 運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130-03
Launch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Bilingual Skills
Lv Baoshan1 Li Liansheng2
(1.Dunhua City,Jilin Province Crown School; 2.Dunhua City,Jilin Province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Dunhua Jilin,1337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Method,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present exist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in the new era,advocating the idea of subla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for cultivating bilingual tal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Translation Method;Bilingual Skills;Theoretical Basis;New Era;Application Methods
學習外語的動機和目的決定學習外語的效果和成敗,正所謂態(tài)度決定高度。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什么?當然是翻譯,是兩種語言的轉換,不管是口譯、筆譯或是心譯,概莫能外。大量的事實證明,翻譯是學習外語的根本目的,又是學習外語的有效方法。所以,長期以來把翻譯法當成是一種落后的教學方法進行淡化有失公允。當然,不是說翻譯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的。過去幾十年,我們不斷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了近十種外語教學流派以及十多種外語教學模式,卻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像林語堂、梁實秋、楊憲益、傅雷、許淵沖、錢鐘書那樣的英語作家或翻譯家,可在他們學習的時代,學校用的就是翻譯法。以上大家學貫中西,外語和漢語同樣出類拔萃。因此,有人把中國學生漢語程度下降歸因于學習外語是打錯了板子。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要重新崛起,離不開大量外語人才;讓世界了解中國,離不開大量翻譯人才。我們有必要對翻譯教學法重新認識,創(chuàng)新使用,并結合其他教學法來培養(yǎng)出漢語能力和外語能力都很強的雙語人才。
1 翻譯法簡介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它是以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教學為綱,依靠母語,通過翻譯手段,重在培養(yǎng)外語讀寫能力的教學法。它源于中世紀歐洲人教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方法,18世紀開始教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現(xiàn)代語言時,仍沿用這一古老的方法。它的理論基礎是是歷史比較語言學,心理學基礎是18世紀德國的官能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是德國哲學家沃爾夫。
翻譯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以培養(yǎng)讀寫書面語能力以及發(fā)展智力為主要目標。
(2)以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語法規(guī)則進行詳細的分析,要求學生熟記并通過翻譯練習加以鞏固。
(3)詞匯的選擇完全由課文內容決定,用對譯的生詞表進行教學,句子是講授和練習的基本單位。
(4)用母語進行教學,母語和外語互相翻譯是主要的教學手段、練習手段和評測手段。
(5)閱讀領先,重視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習規(guī)范的書面語,注重通過閱讀外語名著來學習外語。
翻譯法的主要優(yōu)點:學生的語法知識系統(tǒng)、牢固;學生的閱讀和翻譯水平較高;采用母語講授,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還可以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
傳統(tǒng)上認為其缺點如下。
(1)忽視口語教學和語音教學,缺乏聽說能力的訓練。
(2)過分地強調語法規(guī)則的教學,忽視語言技能的訓練。
(3)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比較枯燥(指經典文學作品)。
(4)利用母語教學,過分地強調翻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思維和交際的能力。
(5)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少實踐機會,課堂氣氛沉悶。
翻譯法是第二語言教學法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學法體系,也是第二語言教學史上最古老的教學法。其歷史悠久,生命力強。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的100年間,在歐洲第二語言教學中一直居統(tǒng)治地位。翻譯法很早就被介紹到我國,成為我國早期的外語教學法之一,它對我國的外語教學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影響很大。
隨著科學的進步,教學經驗的不斷豐富,翻譯法吸取了其他教學法的一些優(yōu)點,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閱讀為主的情況下,兼顧聽說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教學形式也變得多樣,教學方法也較為靈活,從而活躍了課堂教學。因此,今天所提倡的翻譯法是與時俱進的翻譯法。
2 翻譯法存在的理論根據(jù):目標語與母語的語系歸屬影響教學法的有效性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它是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使用者遍及整個歐洲,美洲,澳洲,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qū)。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使用者僅分布在亞洲國家。在同一個語系甚至同一個語族中學習另一語種,比跨語系學習容易的多,因為同一語系的語種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特點。
八十年代初,交際法風靡我國,并逐漸占據(jù)我國外語教學的主導地位,并寫入教學大綱,甚至作為課堂評價標準。外語老師在開觀摩課、公開課,評優(yōu)課時必用交際法,否則就被認為教法陳舊。但實際上,他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少或是根本不用交際法上課,盡管有些教材的編寫是按照交際功能立項的。究其原因:交際法打破了語法教學的系統(tǒng)性,違背了學生學習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而語法教學是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這是由英漢兩種語言屬于兩種不同語系決定的。
我們常說要培養(yǎng)中國學生的外語思維,其實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那是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下的產物。比如,Marx ga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He said when a person i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he must no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If he does this,it shows he has not mastered it.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forgetting all about his own.If he can not do this,he has not really grasped the spiri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can not use it freely.(馬克思對于學習外語提出建議,他說,一個人在學習外語時,不可以總是把一切譯成自己的母語,如果他這樣做,就表明他還沒有掌握這門語言。他必須使用這門外語時完全忘掉自己的語言。如果做不到,他就沒有掌握外語的精神實質,因此也不能自由運用。)馬克思所說的“外語”其實是“第二語言”。馬克思從德國來到英國并長期在倫敦居住,由于德語和英語很接近,通過學習,可以做到自由運用,在歐洲,這很常見。語言學研究表明,外語和第二語言在流利程度上是無法比擬的,是客觀造成的。對于絕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教育專家所要求的外語思維其實是對于學過的語言材料熟背之后形成的條件反射罷了。
3 新時期翻譯法的運用方法
3.1 翻譯教學與讀、背結合
朗讀和背誦可以說是我國語言學習的傳統(tǒng)方法,在古代,學生集中識字以后,就開始誦讀經典文章。學生學習主要靠自己在“誦”上下工夫,朝夕吟讀,甚至背誦,文字讀順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從而達到無師自通??梢哉f,中國的私塾教育幾乎是完全依賴于朗讀和背誦,多少文人墨士,就是用高聲朗讀的方法,誦背課文,揮灑文章,踏上成功之路的。還有很多文人名士對誦讀這種學習的方法都頗有研究,這其中,首推宋代理學家朱熹。他自己一生酷愛讀書,對于如何讀書有深切的體會,并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提出了“讀書六法”,其中,第二法就是“熟讀精思”,第三法則是“虛心涵詠”。他還提倡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宋代學者陸九淵也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贝笤娙岁懹我苍凇妒緝骸芬辉娭泄蠢粘鲆环缸酉嗪?,書聲瑯瑯的夜讀畫面。在當代,據(jù)傳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每當晨光曦微,就在窗下大聲高誦。李陽“瘋狂英語”曾經風靡全中國,也證明了“瘋狂”讀書法的獨特魅力。央視英語頻道主持人劉欣說:“我給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是不管老師有沒有要求,我都要將每一篇課文熟讀成頌,我說到做到,幾乎背下了中學六年學過的所有英語課文。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背課文會有多大的用處,回想起來才發(fā)現(xiàn)無意間找到了一個事半功倍的捷徑。背誦課文的過程就像梳頭發(fā),從發(fā)根開始一個詞、一句話的往下慢慢捋,等通順了之后還需一遍一遍的反復梳理,直到梳子可以像洗發(fā)水廣告里一樣順著發(fā)絲滑落,那時全篇文章也像流水一樣從我的口中淙淙而出。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語言點都會被關注,被理解,直到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背誦課文的同時,單詞的發(fā)音得到了練習,單詞的拼寫得到了鞏固,句子的結構,動詞變位,語法,時態(tài)等都得到反復的錘打,直到被完整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在考試的時候,我很快就能從腦海中的課文例句中找到相應的答案,而我對英語的感覺也在這日復一日的錘煉中越來越純正,越來越敏銳?!闭^英雄“背”出。
3.2 翻譯教學與聽、說結合
首先是反復聽課文錄音,因為練習聽力和口語,錄音比課本更重要。語言是有聲的,信息的交流和傳達很多情況下都是通過話語形式完成的。如果不去聽,不去模仿,怎能學會說呢?有科學實驗證明,通過聽所學到的東西在記憶中停留的時間要遠比單純通過看停留的時間久。聽覺對外部事物的接受是視覺所不能代替的。此外,通過視覺學到的詞匯,再看到時會感到“眼熟”,就會認出來。同理,通過聽覺學到的詞匯,再聽到時就會感到“耳熟”,就會聽懂。聽多了,讀熟了,再跟partner對練,效果更好。有位網友說:傳統(tǒng)的學習法:單詞+語法+閱讀+做題對考試有些用處,但我用此法學了近10年英語卻一無所成。要提高英語水平首先要打通兩關:耳朵和嘴巴。最好的方法就是聽說結合。不要忘了“聽”這個字左邊是一個“口”。聽和說是不分家的。要記住聽的時候要一句一句的模仿,播音員怎么說你怎么說,要練得盡可能和播音員相近。不要理會所說的句子是什么含義,更不要去翻譯。你所做的就是鸚鵡學舌。要以句子為單位,不要以段落為單位。當聽力水平提高了再以段落為單位模仿、復述。你覺得老外語速快是因為你的嘴巴不能以這樣快的速度來說,能看懂文章卻聽不懂,是因為你不能像老外那樣正確的讀這篇文章。你讀的文章和老外對比會發(fā)現(xiàn),你讀的節(jié)奏不對,沒有掌握發(fā)音技巧,尤其是連讀,爆破音,省音,節(jié)奏等。如果你讀得和老外一樣正確,你能聽不懂嗎?你能以多快速度來說英語,你的耳朵就能接受多快的語速。聽說訓練的材料,除教科書外,《英語900句》也是練聽說的經典教材,通過句型操練提高聽說能力和翻譯能力。另外,目前網絡上有充分的資源進行聽說訓練,比如,中英文字幕的電影,OMG美語,Eztalk美語,滬江英語,大耳朵英語,卡卡英語等等。
3.3 翻譯教學與古文學習結合
外語人才應該了解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具有較深的古文功底,這是老一代外語工作者、翻譯家一直強調的。潘文國曾說道:“20世紀上半葉的語言大師們都精通古代漢語和中國古代文化,具有深厚、扎實、完整的文言根基,文筆純粹、凝練、典雅、古樸,能夠自如、閑熟地從古詩文中選取極富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的詞匯、詩句,生動、鮮活地表情達意,寥寥幾句,便傳神極致。”有人甚至認為,老翻譯家與今天的譯手的主要區(qū)別,不在外語水平的高下,而在中文功底的深厚與否。古文是中華文化的寶庫,學生既要多背誦古文又要學習名篇的英文對照,這樣才能“胸中懷祖國,放眼看世界”。
周恩來說:“語言文字,是大端也。語言文字者,國魂之所憑,國粹之所寄也。世無有無語言文字而能立國者。”(見《周恩來的青年時代》第53圖,文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國學生語文教科書應增加古文篇章,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根發(fā)芽。同時,英語教科書也應當增加古典作品的中外對照篇目,比如《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唐詩》《宋詞》等等,給學生機會同時了解兩種文化。比如:學生既看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庇挚吹綄φ盏挠⑽模篈t the beginning of life,man is good in nature. Human nature is alike,habits make them different.For lack of education,the nature is in alteration;and the nurture of the young,better be maintained for long.” 大家都還記得在溫總理的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引用了很多古文,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等等,譯員張璐都成功地進行了翻譯,引起一片喝彩。
3.4 翻譯教學與中外文化比較結合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需要溝通。溝通離不開翻譯,可見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正如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說: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屬于平行發(fā)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都是通過語言的交流來完成的,而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
翻譯教學和研究的經驗表明:翻譯理論和技巧必須建立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翻譯之所以困難,歸根結底是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在翻譯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別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因為正是這些差異帶來翻譯的難度。因此,通過開設專題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grandpa一詞在中文中有兩個相對應的詞(爺爺和外公),cousin對應于中文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漢語把表親區(qū)分的非常嚴格,既要分性別又要區(qū)別大小,根本不像英語一個詞籠統(tǒng)了事。再比如grammar school 看字面是“語法學校”,實際上是為培養(yǎng)升大學的學生而設的中學。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一個名稱還有不同的意義,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國指公立的、不收學費的普通小學或中學,在英國則指一種私立的寄宿學校,是為培養(yǎng)將來要升學或從政的英才服務的,既非公立,也不平民化。同樣,關于顏色的英語諺語和習慣用法也很多,并不總是照字面對譯的,比如:blue films黃色電影,black in the face臉色發(fā)紫,red sky彩霞,green meat青菜,蔬菜,green-eyed眼紅,white sale大減價(尤指床單、枕套等白織物)。
3.5 翻譯教學與語言結構特點分析結合
劉宓慶在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一書中歸結出了漢語的三個最突出的特點:“富于感性、重在意念和語法隱含”。我們學習漢語、了解漢語,就必須首先把握住這三個特點。漢語“外在形式很簡單,內在關系很復雜”。他指出“漢語的話語生成過程也就是概念依邏輯意念主軸外化為話語的過程”。而英語則與此恰好相反。英語有著嚴格的形式和結構體系,強調結構的完整性,主謂結構是英語句子結構共有的特點,英語句子的擴展和延伸,省略和化簡都是在主謂結構這么一個機制下進行的,這是含糊不得的。劉宓慶在書中也講明了句子分析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就英語而言,句義一時難以把握,但一經分析其結構,句義即可析出,也就是‘從結構析出句義;就漢語而言,句子成分一時難以析出,但一旦把握了句子的總體含義,成分也就可以析出來,即‘從語義析出結構”。所以說,英語注重結構,漢語注重語義。請看例句: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這個句子結構復雜,但在英語里并不紊亂。而從漢語的表達習慣來看,句子一般不宜寫得太長。
3.6 翻譯教學與課文處理
充分利用課文提高翻譯能力,在掌握詞匯,語法,句型的基礎上把課文譯成漢語,對照參考譯文,尋找不足;再根據(jù)參考譯文翻回英語,和課文對照。如此往復翻譯突破了語法,突破了詞匯,突破了口語,對于兩種語言的結構了然于胸,語感自然形成。我們平時在教學中翻譯練習做得較少,頂多讓學生翻譯課文重點句子,翻譯課文段落的做法基本沒有,把課文的參考譯文翻回課文原文再做比較的幾乎沒有,這一步其實是最實用的,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兩種語言的差異。我們往往把大量時間用在帶領學生做各種練習冊,如《三維隨堂精練》、《優(yōu)化訓練》、《優(yōu)化設計》等等,沉溺在單項填空,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海中不能自拔。為了考試需要,上述題型不是不可以做,只是不可以過多,因為做閱讀理解題不等于真正的閱讀。做十本閱讀、完形練習冊和看十本原著不可相提并論。很多名著有簡寫本的中英文對照的小冊子如“書蟲”系列及大量雙語雜志像《英語美文》、《英語世界》、《英語廣場》等讀物都適合學生閱讀和翻譯,可大大提高閱讀量,升華學生對語言的悟性。瘋狂英語的李陽說:每天有計劃的訓練自己的“翻譯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翻譯一篇小短文。學習英語的最高目標就是:中英文自由轉換!這也是社會最需要的能力,當然這也是為你自己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的能力!這個能力很難獲得,一定要每天堅持練習!先準確翻譯單詞,然后是句子,其次是短文。
4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蓖庹Z學習實踐性、實戰(zhàn)性很強,只有通過翻譯才能產生學習效果,才能檢驗學習成果,正所謂“Practice makes perfect”。遺憾的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在語言技能目標中僅僅對“聽說讀寫”提出要求,而回避了“譯”的要求?!胺彩略t立,不豫則廢”,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曾經提出過一個成功的萬能公式:成功=明確目標+詳細計劃+馬上行動+檢查修正+堅持到底。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確目標。那么,可以設想,如果把翻譯作為學習外語的目標而廣泛開展翻譯教學并輔助其他手段的話,雙語人才之夢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1]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5] 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宗炎.英語與英國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常敘平.英語九百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8] 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9] 任紹堂.中學教學全書·英語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0] 辜正坤.三字經·千字文[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