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英語包括四項最基本的技能,分別為聽、說、讀、寫。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聽這一項基本技能。交際是學習一門語言最基本的目的,而聽懂則是交際的前提。就我國目前的形式而言,由于受到考試制度的影響,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學習的都是“啞巴英語”,能夠看懂,會拼寫,卻難以聽懂英語。隨著現(xiàn)今考試制度的改革,如何教會學生更好地聽懂英語成為了教學重點。而英語歌曲則對高中英語聽力的教學起著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英語歌曲;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作用
在許多教師眼中,學習英語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忽視了學生聽說能力的教學。但隨著現(xiàn)今社會國際化程度不斷地加深,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在我國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廣。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重點培養(yǎng)成為現(xiàn)今最重要的一件事。而通過將英文歌曲帶入英語聽力的教學中則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英語歌曲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特點
1.趣味性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英語歌曲相較于枯燥乏味的英語課文而言顯得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英語歌曲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包含的內容千變萬化,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英語歌曲在生活中廣泛傳唱,大多數(shù)同學或多或少都會有喜歡的英文歌曲,在學習這些英文歌曲的同時,不自覺地就學會了不少新單詞。
2.隱藏性
作為一門交流工具,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英語本身,更多的是學習這種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而不同時代的英語歌曲就體現(xiàn)了西方不同時代的一些歷史文化。比如英美搖滾樂的鼻祖,著名的The Beatles,在他們的音樂中,包含著當時的年輕人低沉而又迷惘的心情;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的Michael Jackson,他的成功更多的是當時許多黑人美國夢的體現(xiàn);如今的Lady Gaga則以風格百變的造型走在了時尚的前端。這些英文歌曲是時代的縮影,但同時又體現(xiàn)了西方人文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思想的不斷轉變。通過對英文歌曲及其演唱者和時代背景的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研究英美文化,在悠揚的樂曲中體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時代的不同。這種方式將枯燥的文化教學與有趣的音樂欣賞結合起來,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主動去學習。
3.可模仿性
對于一些流傳廣泛,簡單易學的英文歌曲,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模仿這些歌手的發(fā)音與咬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也能鍛煉學生聽音和辨音的能力。
4.可選擇性
英語歌曲的分類有很多,包括blues,country music,hip-pop,rock and roll等,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聽力教材選擇不同風格的英文歌曲。在選擇英語歌曲之前,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聽覺和心理需求,控制聽力難度,已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二、英語歌曲運用于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1.感染力較強
在平時的生活中,即使有些英文歌曲不容易聽懂,但是由于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動聽的聲音,一樣可以獲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選擇教學使用的英文歌曲時,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感染力較強的歌曲,同時這些歌曲必須有輕快的曲調、動人的旋律以及清晰的發(fā)音。若不具備這些特點,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欣賞將有一定的影響。
2.符合學生的水平
在通過英語歌曲進行英語聽力教學的過程中,一旦選擇的歌曲難度較大,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選擇英語歌曲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選擇學生能夠聽懂并且能夠大致理解的英文歌曲。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不斷加大英語歌曲的難度。盡量不要選擇連音嚴重、省音嚴重、音節(jié)較長的歌曲。
3.思想內容要積極向上
歌曲的優(yōu)美有一項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歌曲的歌詞,因此歌詞的思想內容積極向上同樣重要。積極的歌詞能夠傳遞歌曲正能量,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的斗志與熱情。
4.目的性不能過于明顯
教師在使用英文歌曲進行英語聽力授課時,必須事先做好一定情境設置的工作,不能突兀地在課堂上播放英文歌曲。事先進行情境設置,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能夠更順暢地引入英文歌曲,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快速地進入狀態(tài),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旦將英文歌曲與高中的英語教學完美結合將對英語聽力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英語歌曲的引入,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英語聽力進行鍛煉,同時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自覺接受有效鍛煉,不至于因為太過突兀的英語聽力練習而喪失對于英語學習應有的興趣。另外,由于選擇的英語歌曲大多有著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在鍛煉學生聽力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激勵學生。
參考文獻:
[1]王雅琴.應用英語歌曲提高高中生英語聽力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2]何松嶺.英語歌曲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2(91):92-93.
[3]賈紅蕾.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