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作為一項基本刑事訴訟準則,它充分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和對司法公正的保障。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最終在2012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以立法形式確立,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非法證據排除擴展到檢察審查環(huán)節(jié),賦予檢察機關排除職權。但由于規(guī)定較為原則化,檢察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仍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程序設置不詳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解析現有法律條文,立足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職能,構建科學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機制。
關鍵詞 非法證據 非法證據排除 檢察機關 法律監(jiān)督
作者簡介:王昊飛,天津市和平區(qū)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干部。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14-02
一、檢察機關在非法證據排除中的職能定位及重要作用
(一)檢察機關是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適用主體
在我國,檢察機關除了依法對某幾類案件直接立案偵查,對自訴以外的案件提起公訴,還肩負對包括偵查行為在內的刑事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基于這種特殊地位,理應在排除非法證據上發(fā)揮重要作用。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55條明確了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審查起訴中對證據收集合法性應當履行審查職責。檢察機關擁有非法證據排除主體資格已獲得充分的法律支撐,在證明犯罪中排除非法證據乃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職能應有之義。
(二)法律監(jiān)督職能在非法證據排除中的具體體現
新刑訴法第54條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以及審判時有權對證據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并依法排除通過非法行為獲取的證據。體現在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上,檢察機關應當及時發(fā)現并依法糾正違法偵查行為。體現在審查判斷證據上,檢察機關又要對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罪重的證據,和證明其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要同等重視,依法審查并確保排除非法證據。第55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fā)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于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薄氨緱l規(guī)定明確了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直接監(jiān)督,對于非法搜集證據的行為,還賦予了檢察機關調查核實和追究刑事責任的權力,以此作為后盾,無疑增強了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的剛性。”
(三)檢察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的重要作用
通過規(guī)范和細化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的監(jiān)督職能,實現對非法證據的強化審查,對將來潛在的違法偵查行為產生恫嚇及阻卻,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非法取證,是預防偵查人員非法取證的“治本之道”。另外,我國采用一元化庭審模式,即案件審理者同時對事實和法律作出裁決,不存在類似國外的預審法官制度或者審判中間程序,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庭審理者接觸到非法證據,即使最后予以排除也很難保證不會對法庭造成先入為主的心理干擾。如果檢察機關能在審前盡量排除甚至預防非法證據,就會大大降低非法證據進入法庭審理環(huán)節(jié)的機率,大大緩解非法證據對法庭產生的導向性困惑。
二、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的最新法律解讀
(一)排除范圍
新刑訴法第54條明確規(guī)定了我國立法排除非法言詞證據和非法實物證據。對于非法言詞證據,采取堅決予以排除的原則,收集供述、證人證言以及被害人陳述的非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刑訊逼供、暴力、威脅等手段。
而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物證、書證,出于平衡刑事訴訟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雙重價值取向的考量,采取裁量排除原則。權衡其影響司法公正的程度,應當予以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否則就予以排除。因此只有同時具備取得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和不能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這三個條件才能予以排除。
(二)排除程序
除了新《刑事訴訟法》第55條對檢察機關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原則性規(guī)定外,最高檢也據此修訂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刑訴規(guī)則》),對排除程序作出了更加詳細的專門規(guī)定。
1. 程序的啟動。人民檢察院啟動排除程序主動監(jiān)督與被動監(jiān)督相結合的方式。一是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中主動審查證據,發(fā)現偵查人員非法取證線索后必須調查核實。二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出非法取證的線索或材料,檢察機關應組織相應調查,并作出是否排除相應證據的處理決定。第三種為上級院交辦模式,由《刑訴規(guī)則》補充提出,即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接到對偵查人員非法取證的控告、舉報時,可以直接進行調查核實,也可以交由下級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
2.調查核實。依據新《刑事訴訟法》第55條、《刑訴規(guī)則》第69條、第70條的規(guī)定,以及人民檢察院內設部門職能分工,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部門來進行調查核實。偵查監(jiān)督部門負責偵查階段排除證據的調查核實,進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則由公訴部門負責。如果非法取證行為可能構成瀆職犯罪的,必要時相關辦案部門還可以要求瀆職侵權檢察部門派員參與調查。檢察機關可以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調取同步錄音錄像等方式開展調查,也可以在初步認定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時,要求偵查機關解釋說明其收集手段的合法性。
3.調查核實后的處理程序和結果?!缎淘V規(guī)則》第71條對調查核實后的處理程序及結果作出了規(guī)定:“第一,人民檢察院調查完畢后,應當制作調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報檢察長決定后依法處理;第二,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中經調查核實依法排除的非法證據要在調查報告中寫明,同時被排除的非法證據應當隨案移送,保證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辦案人員全面了解案情和證據情況;第三,根據非法取證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區(qū)別處理,對于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向被調查人所在的偵查機關提出糾正意見,對于需要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應當提出明確要求。對于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則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移送有管轄權的機關處理?!?/p>
三、完善檢察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機制建設
檢察機關能否嚴格審查判斷證據合法性,對于保證訴訟過程順利進行和維護司法公正意義重大。如前文所述,雖然目前立法已有相關規(guī)定,但細化程序上的缺失影響著檢察職能在適用排除規(guī)則上的發(fā)揮。排除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操作、告知及救濟程序、證據排除與批準逮捕或決定起訴之間的關系都沒有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對此,檢察機關應在司法實踐中勇于探索,逐步創(chuàng)新完善適用機制,推動立法完善。
(一)明確檢察機關非法證據排除啟動前的告知義務
檢察機關案件審查多以書面審查為主,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因此依職權審查證據合法性在實踐中存在操作缺陷,明確依申請方式啟動審查程序可以彌補這個不足。最高法關于適用新刑訴法的司法解釋第97條規(guī)定了在案件移送到法院后,法院有義務告知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申請非法證據排除的權利,因此刑事訴訟法立法亦應做出相應告知義務的補充完善規(guī)定。檢察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聽取辯護人意見時,都應當通過口頭和書面兩種方式明確告知其有權利申請啟動排除程序,在申請人提出申請并提供相關線索時,檢察機關應在形式上對其提供的線索進行初步審查。如果屬實,則應當啟動專門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如果檢察機關認為不宜啟動,出于犯罪嫌疑人處于訴訟弱勢地位的現實考量,申請人還可以在提供其他線索時重新提出申請一次。
(二)細化檢察機關非法證據排除的審查程序設置
新刑訴法第55條對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作出了較為原則性的規(guī)定,采用調查核實和要求偵查機關作出合法性說明的方式來審查證據取得的合法性。但是,對于怎么進行“調查核實”與如何“要求偵查機關作出合法性說明”并沒有操作層面的具體規(guī)定?!皺z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應該以一系列的完備程序體現其排除的正當性,具體細化設置如下程序:一是把調查有無非法取證行為作為案件承辦人復核證據時的主動義務,對經訊問、詢問后可能存在取證程序違法的事實進行調查核實。二是調查核實的具體手段為要求偵查機關提供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犯罪嫌疑人出入看守所健康檢查表等證據,必要時案件承辦人還可以詢問取證當時其他在場人員,做出全面綜合的審查判斷。三是承辦人對經調查確認的非法證據填寫《非法證據排除審批表》,具體寫明需要排除的證據種類、排除原因、調查經過和結論、審查意見等,并附能夠證明被調查證據系非法證據的證據,逐級呈檢察長審批。四是檢察長經審查,確認被調查證據按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排除的,簽署審批意見決定排除,對證據存在疑問的,可提交檢察委員會研究決定是否排除。檢察機關作出的排除決定,應當在決定后三日內通知偵查機關并說明理由。” 除了審查排除非法證據外,檢察機關在此過程中亦應同樣重視做好審查補正證據的工作。對偵查機關的補正、說明,以及重新收集、制作的情況,應當認真審查、復核。對于依法重新收集、及時補正或能作出合理解釋,不影響物證、書證真實性的,可以當作批準逮捕、決定起訴的依據,否則不能認定證據真實性并予以排除。
最后,對于審查程序的載體而言,學界存在一種普遍觀點,即以聽證程序模式開展調查核實。但是筆者認為聽證方式需要各方共同參與,耗費大量司法資源和時間成本,因此不宜作為常態(tài)化程序設置。只有在承辦人員經調查核實,要求偵查機關提供同步錄音錄像等材料并作出說明后,仍無法排除懷疑的情況下,再引入聽證程序,由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偵查人員出席聽證,要求偵查人員對存疑證據的合法性進行說明,允許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對證據合法性進行質證并與偵查人員辯論,最終做出是否排除的決定。
(三)補充完善非法證據排除中的救濟途徑
對于偵查機關不服檢察機關排除決定的救濟途徑,筆者建議根據不同的情況區(qū)別處理:第一,如果被排除的證據影響案件定性甚至是否夠罪,檢察機關據此決定不予起訴的,偵查機關可以依法申請對不起訴決定的復議、復核,檢察機關應在法定時限內予以答復。第二,如果被排除的證據并不影響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則偵查機關可在法定期間內對非法證據排除決定提出書面異議和理由,檢察機關繼續(xù)審查后不予采納的,應當將該決定書面通知偵查機關。偵查機關對書面決定仍然不服的,檢察機關在移送起訴時把被排除的非法證據、偵查機關書面異議及理由連同起訴書等一并向法院移送,由法院最終決定該證據是否應予以排除。 第三,當事人、辯護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如果對檢察機關作出的決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請復議一次,如對復議結果仍然不服的,在案件移送法院審理接到起訴書副本后,連同答辯意見一起提交,啟動審判階段排除程序,也由法院作出最終處理決定。
(四)完善對非法取證主體的懲戒制度
除了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外,從另一個角度入手,建立司法人員自身利益與取證行為合法性的密切聯系,通過完善對非法取證主體的懲戒制度更為直觀有效地遏制非法取證行為。我國刑法以第245條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以及第247條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明確了對某些非法取證行為實施的相應刑事處罰。
在司法實踐中,侵害當事人合法權利但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取證行為還大量存在,亦應建立相應的懲戒制度。對于實施該類行為的偵查人員,雖然其不負刑事責任,但仍可追究其應承擔的行政責任、經濟責任等。其中行政責任由司法機關內部規(guī)定并執(zhí)行懲戒措施,經濟責任則可通過當事人請求國家賠償或提出民事訴訟途徑予以認定和執(zhí)行。
注釋:
張書銘.法律監(jiān)督的理念與科學實施——<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法律監(jiān)督內容評述>.人民檢察.2011(23).
何兆英.談對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認識、理解與適用——以修正《刑事訴訟法》為視角.中國檢察官.2012(17).
正義網:《淺析檢察機關在審查中非法證據排除相關問題》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theories/practice/201109/t20110908_715539.html,訪問日期:201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