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響響
【設計理念】
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取向,體現高段學習特點。在品評語句中體會科學精神;在梳理脈絡中了解文體特點;在比較閱讀中習得閱讀方法。
【教學目標】
1.研讀三個關于科學發(fā)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做到讀中有思考。
2.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學習用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
3.通過與本單元其余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了解議論文基本的文體特點。
4.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教學過程】
板塊一:亮出觀點、梳理脈絡
1.默讀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觀點,為了說明這個觀點,又列舉了哪些事例?
2.梳理脈絡,呈現課文脈絡圖:
3.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再舉了“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三個事例來說明,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觀點。這樣抓關鍵、抓重點的方法很重要,這就是把厚厚的書讀薄了。
板塊二:研讀事例、感悟精神
1.這三個事例中,哪個事例讓你感受最深?找到這個事例仔細研讀,可以把深有感觸的句子畫下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自主交流感受,感悟科學家的執(zhí)著精神。
板塊三:比較閱讀、探求文體
(一)研讀相同點
1.剛才我們抓住關鍵詞,就三個事例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書中列舉的三件事,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物,有著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卻有相同之處。讀一篇文章,還要善于從不同的內容中找出相同點??焖贋g覽三個事例,它們有哪些相同之處?
2.你們的觀點和課文第2段不謀而合,在這三個事例中,“?”和“!”各指什么呢?
3.這個“?”和“!”凝結了科學家們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如果你是謝皮羅教授,在抓住問號不放并進行反復研究之后,發(fā)現洗澡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你一定會贊同作者的觀點(引讀第2段);如果你是波義耳,在不斷發(fā)問并進行許多的實驗之后,發(fā)明了石蕊試紙,也一定會自豪地對自己說(引讀第2段);如果你是奧地利醫(yī)生,帶著一連串的問題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觀察之后,發(fā)現睡覺時人的眼珠轉動與做夢有關,你一定會驕傲地對世人說(引讀第2段)。
4.科學史上,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幾個嗎,為什么不一一列舉完呢?
5.既然三個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為什么要寫三個,寫一個或者兩個行不行?
(二)研讀不同點
1.這篇課文和本單元的其余三篇課文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快速瀏覽整組課文,同桌討論,完成合作學習單。
課 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本單元其余課文
相同點 都描寫了科學精神
不同點 敘述一個人物的一件事 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
2.像本課這樣,先提出鮮明的觀點,再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觀點的文章,屬于議論文。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讀懂一篇議論文?(先找到論點,再看看用什么事例來證明論點)
(三)拓展閱讀
請你閱讀以下片段,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完成短文結構圖。
一切科學事業(yè)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總是面對著未知的世界,每前進一小步都會增加一百倍的艱險,因此這種精神既是創(chuàng)造精神,開拓精神,也是冒險精神,獻身精神。生物學家達爾文并沒有因為昆蟲中毒而放棄對昆蟲世界的考察,化學家諾貝爾也并沒有因為炸藥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學實驗。俄國物理學家利赫曼和羅蒙諾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頂上豎鐵桿的辦法,把空中的雷電引下來仔細研究。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當他們兩個攀上屋頂時,突然一道閃光掠過,利赫曼教授隨之倒地。然而,羅蒙諾索夫在給利赫曼念完悼詞之后,又繼續(xù)開始冒著生命危險揭示雷電的奧秘。面對著這些無畏的探索者,我們怎么能不受到啟迪和激勵!
——節(jié)選自郝銘鑒的《“挑戰(zhàn)者”號追思》
(觀點) (事例)
(四)學法引導
祝賀大家已經跨進了議論文閱讀的門檻。其實,科學并不神秘,關鍵在于見微知著,追根溯源;議論文也并不難讀,關鍵在于找到論點,想想用什么事例來證明論點。當然,作為一篇議論文,光有觀點、事例還不夠,往往在文章末尾會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這就是課文的7、8自然段,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學的教科書應懂它的內容,不必從文字上去瞎費力,應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閱不夠,要好好地讀?!淖稹对鯓娱喿x》
一、因文而異:站在文體角度解讀文本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內容上看屬于“科學精神”主題單元,從形式上看,屬于小學階段僅有的兩篇議論文中的一篇,具有典型的文體色彩。歌德提醒我們要“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細究與深讀”。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不應僅僅把握文章“科學精神”的主題,更應厘清不同選文的文體邏輯,因為相比語言、文字、段落和篇章,文體是調和一切的最高級的形式,教一類文體就得有體現這一類文體特征的過程。本設計根據文體特色選擇了適當的審美方法,著力將議論文這種文體背后隱藏的“道”,即表達的邏輯揭示出來,讓學生形成議論文的閱讀圖示,汲取“議論文如何傳播信息”的言語智慧。
二、因異而教:站在文體角度設計教學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吃準目標”,就是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段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類型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指導學習”,就是要增強在閱讀教學中指導讀法、寫法、學法的意識,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那個年段、那篇課文的指導怎樣讀、怎樣寫、怎樣學的方法策略,并且漸漸內化成適合學生自己的讀法、寫法、學法,進而形成較強的學習力。
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從關注內容走向關注形式,議論文的教學更需要睜大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走向文章的深處,進而努力融入學生的世界,尋找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看上去”到“好好看”,一起抵達學習的更深處。但是,這種轉變只能是“悄悄的”“藝術的”,切不可是“喧鬧的”“生硬的”,而是引領學生自主發(fā)現的過程。
(一)在比較閱讀中體會議論文文體的表達形式
比較閱讀可更好地消除或減少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單篇課文的枯燥情緒,豐富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既然有比較,便必然有探究,可以引發(fā)學生探索的潛能,誘發(fā)學生的思考本能,讓他們從學習中找到更多主動學習的因素,自然地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開闊閱讀視野,培養(yǎng)閱讀中的多維思考能力,進而學以致用。在本課中,通過三個事例的比較閱讀,通過本課和其余課文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運用,揣摩議論文的表達方法。
(二)在互文閱讀中習得議論文閱讀的一般策略
學生學習課本中范文的意義在于其“范”的作用,即閱讀別人的文章,在思想中形成一種認識:語言可以這樣表達,感情可以這樣抒發(fā),文章可以這樣描寫等,要學習的是范文的字詞句及寫法、表達方式等。本課努力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點出發(fā),集聚、整合一批議論文文本,激發(fā)學生對議論文的閱讀期待,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一類文本的閱讀策略,為學生的閱讀打開一扇扇獨特視角的窗戶,引領他們在語文閱讀中,領略與以往不同的獨特風景。
不同文體的語言,如同森林里不同的樹種,關注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就能聚焦最具“種子”能量的語言,釋放“種子”語言的能量,引領學生慢慢地從“寫什么”的淺層閱讀走進“怎么寫”的深入閱讀,通過自主探索,在大腦中形成議論文文體的語言圖式,從而實現“一篇文章—一類文章—一類文體”的層層推進,增強言語生命意識,同時習得這一類文體的閱讀策略,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