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霞
該文闡述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概念,講述了其參加訴訟的根據及其程序問題,指出該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對于重置該制度提出筆者自己的一些愚見。
一、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概念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與訴訟標的無直接利害關系,但同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參加訴訟的人。所謂與訴訟標的無直接利害關系,就是指所爭議的法律關系不涉及到自己的實體權利義務;所謂同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第三人與已經訴訟的當事人中的某一方之間存在著一個實體法律關系,該法律關系與本案訴訟標的有牽連關系,第三人在該法律關系中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狀況直接影響與其有關系的那方當事人。例如,甲從乙那兒購買了一臺機器,使用不久就壞了,甲認為機器的發(fā)動機有問題,起訴要求乙賠償損失。而乙則稱該機器的發(fā)動機是丙提供的,那么一旦乙敗訴,就可能向丙索賠。在這里,丙與甲乙的訴訟標的無關,但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丙參加到該訴訟輔助乙對甲的主張進行抗辯,丙就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般來說,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總是輔助被告進行訴訟,但也存在協助原告進行訴訟的情況。
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不是對本訴當事人主張請求權,而是因為他們之間爭議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我們認為這種“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與本訴爭議的法律關系存在牽連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法律上的牽連具體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兩個法律關系的主體有牽連。即其中同一主體分別涉及了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并且這兩個法律關系之間有特定的聯系。其中一個法律關系發(fā)生爭議涉訟時,可能牽連另一法律關系的主體。
權利義務的牽連。僅僅有主體牽連,并不一定成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還必須有權利義務的牽連,即法律關系內容有牽連。
法律事實或標的物的牽連。兩個法律關系的標的物有牽連,甚至是同一標的物?;蛘邇蓚€法律關系的各自爭議都與同一法律事實相關聯。
三、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程序問題
參加方式。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可以自己申請,也可以由法院通知。如果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而他拒絕參加時,該怎么辦呢?由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純粹是出于訴訟利益上的考慮,盡可能在一次審理中徹底解決各方的糾紛。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并非必須參加訴訟,與其有關的當事人在敗訴之后完全可以另行起訴。因此,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拒絕參加本訴訟時,不宜采用強制手段。
參加時間。對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對此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一、二審判決前,第三人均可參加訴訟。第二,二審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后,可根據自愿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根據不同的情況處理。如二審查明第三人應承擔民事責任,應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如二審查明第三人不應承擔民事責任,則可直接作出終審判決。第三,第三人只能在訴訟開始后,一審結束前參加訴訟。筆者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其理由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參加之訴與原被告之間的本訴訟并非不可分之訴,參加之訴完全可以另案起訴。如果允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二審中參加訴訟,反而會造成對本訴訟審理上的拖延;若二審判決第三人承擔實體義務,還會造成該第三人上訴權的喪失,而考慮到本訴訟的效益,又不宜將整個案件發(fā)回重審。因此,第三人只能在一審中參加訴訟,如果一審中沒有參加訴訟,二審不應追加。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上訴權由于該第三人在本訴中無獨立的請求權,因此對本訴的訴訟結果無任何發(fā)言權,不能上訴。但他是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此對參與之訴的判決、裁定有完全的上訴權,也就是說當一審判定其承擔實體義務時,他享有對該判決的上訴權。
四、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地位以及其在立法當中的不足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后段規(guī)定:“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這說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不確定的當事人。這一規(guī)定是存在著很大的非議的,其一,它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判決中是否被判定承擔實體義務為標準來衡量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為當事人,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如果說只有判決判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實體義務以后,他才是當事人,那就是說判決下達之前,該第三人不是當事人。既然如此,只能針對當事人而做的判決又怎么能夠去判定尚不是當事人的第三人的義務呢?另外,在判決判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當實體義務之前,他不是當事人,自然不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而判決下達之后,他卻變成了當事人,此時審理已經結束,這豈不剝奪了他作為當事人在這一審中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嗎?其二,如果法院是以調解的方式而非判決的方式結案,并且在調解書中確認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那么該第三人在訴訟中地位又如何呢?其三、現行立法僅僅確認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享有上訴的權利以及在以后的訴訟階段中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至于在判決前的訴訟階段以及法院未在判決中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時,該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又如何呢?對于這些問題,現行《民事訴訟法》未明確規(guī)定,不得不說是立法上的一大不足,也給司法實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雖然基于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66條中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地位作了補充規(guī)定:“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當事人地位給予了明確的定位。但是,此項司法解釋與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的規(guī)定是相抵觸的,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見》第66條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具有當事人訴訟地位之規(guī)定,未加任何限制地適用于所有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且其適用于訴訟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在適用的訴訟主體、訴訟階段以及其他適用要件上均無特別的要求。而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則意味著:其一,只有被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才具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其二,此種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之當事人訴訟地位只能始于人民法院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的一審判決宣告以后。由此可見,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見》中第66條規(guī)定實際上刪除了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 款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訴訟中享有當事人訴訟地位所設置的所有前提條件。因此,兩者之間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所以司法解釋也未能消除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訴訟地位上的尷尬處境。況且《意見》本身規(guī)定得也有欠缺,雖然賦予其當事人地位,但對其權利進行了限制,規(guī)定其不能提出管轄權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等,這顯然和當事人所擁有的權利不符。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還有待于立法界和司法界的進一步探討。
五、對我國現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設置的建議
在筆者給出建議之前,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立法目的,
維護案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這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設立的基本目的;防止法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這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設立的另一目的。
基于上述目的,筆者建議應該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為兩類:必要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輔助第三人。凡是應當或可能在本案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那部分人,稱為必要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由法院通知或自己申請參加訴訟,并且賦予他獨立的當事人地位,享有當事人的一切權利,他的合法權利受到法律的全面保護。凡是任何情況下均不應在本案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那部分人,均歸類于輔助第三人。對于這類人,法院沒有必要用職權通知他們參加訴訟,他們具有選擇權,一旦選擇參加就享有完全的當事人的權利,并負有相應的義務。
結束語: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重要制度之一,該制度的建立符合訴訟經濟原則,有利于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在實踐當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其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地位問題,成為當今學者爭論的焦點,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將會有利于司法實踐的順利進行,這也是筆者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單位:江蘇衡鼎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