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 要:以美國主流初中科學教材為突破口,深入分析新版教材在內容框架、探究活動、高尖端科技素材的選取、職業(yè)教育的展現(xiàn)形式等方面的變化。透過新版科學教材,發(fā)現(xiàn)美國科學教育具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變化:注重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知識整合,重視科學的實踐性;廣泛引用高科技素材,強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時代感;積極呈現(xiàn)科學職業(yè)的精彩,為未來培養(yǎng)適應型公民等。此項研究將為我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值得借鑒的樣本。
關鍵詞:科學探索者;初中科學;整合
科學教材是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直接反映和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課程教育的精神和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的每一次較大幅度的調整需要兼顧教育理論、教學實際、社會熱點、科技前沿、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發(fā)展與變化。因此,對于科學教科書的研究往往是研究一個國家科學課程建設、教育發(fā)展狀況的一條捷徑。
最近,美國初中科學教材《科學探索者》第三版已正式出版[1],該套叢書是培生公司出版的一套在美國廣泛使用的初中科學教材。有鑒于第三版無論在內容編寫方面,還是在出版形式方面,都在前幾版的基礎上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有了明顯的優(yōu)化。因此,將新版與前面版本的對比,將有助于我們從中了解美國初中科學教育方面的新動態(tài),吸收教材編寫方面的新思路,這對于推進我國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關注學科領域的交叉,呈現(xiàn)新的教育專題
《科學探索者》在最初第一版的基礎上,先后增加了《科學探究》《法庭科學》兩個分冊,目前已達17個分冊。從這些分冊的內容來看,《科學探究》作為科學的本質特征,就像基石一般提供了其他分冊都將運用的各項技能和方法;《從細菌到植物》《動物》《細胞與遺傳》《人體生理衛(wèi)生》4冊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電與磁》《聲與光》《運動、力和能量》《物質構成》《化學反應》5冊主要介紹物質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地表的演變》《地球內部》《天文學》《天氣與氣候》4冊主要介紹地球與空間科學的相關內容;《地球上的水》《環(huán)境科學》《法庭科學》3冊分別以水、環(huán)境和醫(yī)學檢驗為主題,涉及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多學科的知識,體現(xiàn)了跨領域的知識。因此,總體來看,這17分冊有機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從圖書的整體規(guī)模和容量來看,“生命科學領域”“物質科學領域”和“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三大板塊的體系已經(jīng)完善,增加新專題的可能性較小。而新增的專題大多出現(xiàn)在STSE綜合板塊,這是與科技領域中交叉學科的迅速發(fā)展的趨勢相吻合的。
二、深入整合章節(jié)內容,重新定位科學概念
《科學探索者》17分冊圖書中,每冊圖書大致包含4~5章內容,一些分冊在改版過程中也逐漸向4~5章數(shù)靠攏,實現(xiàn)了內容方面的重新整合。通過整合,科學課程以少數(shù)大概念來統(tǒng)整學科知識,促進了學生參與科學工程實踐,實現(xiàn)對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發(fā)展學生的整合理解并在其中滲透科學本質教育和STSE教育。[2]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科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整合”已成為科學教育研究者的共識,是與美國的《科學教育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和《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相吻合的,有助于解決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的有限性與科學知識不斷“擴張”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3]
相對于章,該套叢書在“節(jié)”一層次上做了更大程度的整合。除了最新出版的《科學探究》《法庭科學》兩冊圖書的節(jié)的標題基本保持不變外,其余各冊的節(jié)的標題調整數(shù)由0~12不等。仔細對照發(fā)現(xiàn),“節(jié)”的整合在標題變化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新版教材對原有的節(jié)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評估和審視,將關聯(lián)度大的節(jié)放在一起,并在一章內容中,先將學生容易掌握的內容放在前面學習,以便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人體生理衛(wèi)生》中“妊娠、分娩與嬰幼兒時期”和“青春期—— 一個變化的時期”兩節(jié)合并成了“人類的生命周期”一節(jié);《天氣與氣候》中“洪水”一節(jié)調整為“干旱與洪水”,遷移到《地球上的水》一書中。
由于在章節(jié)層面上做了大量的調整工作,因此,在內容方面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增刪了不少重要的術語。經(jīng)比對發(fā)現(xiàn),新版叢書中新增了222個重要術語,而刪去了217個重要術語,總量基本保持平衡(未考慮同章內部的術語遷移)。從總體來看,叢書中重要術語的總體數(shù)量盡管沒有明顯變化,但更為加強對一些核心概念進行靈活運用,同時刪減了一些學科交叉領域的較生僻的重要術語(可減輕學習負擔),這是符合“更少、更清、更高”的教育理念的。[4]從中可以看出,美國教育在安排《科學教育框架》所強調的跨學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和學科核心觀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時采用更為貼合教學實際的設計策略,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不會額外增加教學的負擔,從中還增強了對科學本質、學科間聯(lián)系的理解。
三、倡導動手動腦探究作為主要教學手段
叢書主編、美國科學教師協(xié)會前任主席M.J.帕迪利亞,在新版序言中強調了“探究”在科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探究是科學教育的靈魂,也是《科學探索者》的核心。”“探究被視為優(yōu)質科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眳矔ㄟ^多種方法,包括文字、圖片、動手活動和啟發(fā)性的評估活動等,以此來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技能。例如,以動手活動為例,叢書中安排設置了多種多樣的探究活動,如每章開頭的“本章課題”周期較長,讓學生體驗到真正的科學是什么以及真正的科學家在做什么;每一節(jié)開頭的“探索活動”,材料簡單、操作容易,有助于學生回顧已學的知識、熟悉新一節(jié)的內容;穿插在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生活實驗室”和“技能實驗室”側重于幫助學生訓練各項探究技能,并開展相應的實驗;“試一試”“技能訓練”和“家庭活動”都是簡單的活動,為學生開展各種實驗、互動交流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
新版《科學探索者》繼續(xù)保持了原先叢書在探究活動方面的思想和精神,對于部分活動做了一些適當?shù)恼{整,以便在實驗活動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科學性等方面作出改進。叢書堅持倡導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同時又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它鼓勵教師提出問題、激起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觀察和推理,幫助學生提高理性思維和交流的能力,讓他們參與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的活動中去。此外,叢書中的探究活動并不都要求動手操作,而更為注重的是“探究本身就是一項智力活動”這一重要特點,鼓勵學生既動手做實驗,又學會用腦思考。
四、廣泛引用科技素材,貫徹滲透STEM教育理念
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的各個學科正沿著原有的結構進一步分化和深入,同時也向著更加綜合和系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萍嫉陌l(fā)展為科學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現(xiàn)象、概念和理論,適當?shù)匾胍恍┬卢F(xiàn)象、新理論、新技術,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這些社會熱點、科技前沿的動態(tài)都與教科書中基礎的科學原理相關,但又不完全一致,現(xiàn)實的情況往往更為復雜。因此,如何及時而又準確地在教學中反映出這些動態(tài),無疑是擺放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材編寫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新版《科學探索者》在諸多科技發(fā)展中挑選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適宜初中階段教學評價的教學素材,并對相應的知識、技術等做了細致的分解與整合,很好地反映了科研和教育發(fā)展的整體趨勢。例如,《天文學》的“地球、月球和太陽”一章,在“相、食和潮汐”一節(jié)前增加了“引力與運動”一節(jié),體現(xiàn)了天文學與物理學的綜合;同時新增了“探索太空”一章,專門介紹火箭、衛(wèi)星、人類探索太空等的知識。這些內容的調整加強了科學與技術、工程、數(shù)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美國政府正積極在教育領域著力推動的“STEM教育計劃”具有理念上的一致性。[5]再如,《動物》中“昆蟲的聲音”一節(jié)調整為“昆蟲生態(tài)學”,體現(xiàn)出了動物與環(huán)境之間密切聯(lián)系的一面;《從細菌到植物》中新增的“域”、《地球上的水》中新增的“海洋棲息地”等內容,都分別介紹了科學家在分類學、海洋研究方面的新進展。不難看出,新版教材更加注重科學原理與實踐領域的聯(lián)系,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問題解決的真實情境之中,通過動手操作,來增進他們對科學概念的深層理解,增強他們的科學推理和運用的能力。
總之,通過上面幾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可以大致分析出美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動態(tài),簡言之,就是追求綜合性、實踐性、前沿性、職業(yè)性等特征。我們可以綜合考慮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運用情況,結合科學課程在我國的具體實踐,從中選取一些有益的元素來加強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和教材建設。
參考文獻:
[1]帕迪利亞.科學探索者.[M].萬學,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郭玉英,姚建欣.整合與發(fā)展:科學課程中概念體系的建構及其學習進階[J].課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For States, By States[M].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4]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Fewer, clearer, higher: Moving forward with consistent,rigorous standards for all students[Z]. Seattle,Washington,2010.
[5]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Innovation America: Building a 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 Agenda[R]. 2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重點課題“國內外初中科學教材比較研究”(項目編號:GQA106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