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釩
一、案例
案例一:一節(jié)數(shù)學課,講授的是“分數(shù)的意義”,由于“分數(shù)的意義”學生早在五年級就已經(jīng)學習過,我就沒有做過多的講解,早早地結(jié)束了新課,布置的作業(yè)學生也很快完成了。此時,離下課還有十幾分鐘。我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疊練習本大小的白紙,每人發(fā)5張,讓學生折出表示分數(shù)的1/8的圖形。我想:1/8圖形的折疊法不外乎橫折、豎折、橫豎交叉折疊或斜折,每人發(fā)5張紙完全夠用。
任務一布置,白紙在學生的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無數(shù)只小手舉起來。原來是向我要白紙。我不太相信還會有其他的折疊法,于是,一邊給紙一邊強調(diào):折完后要認真比較,看有沒有相同圖形。不料又有學生上臺拿紙。我疑惑地走到拿紙最多的學生1的旁邊,機靈的學生1連忙把他折疊的圖形擺在課桌上,“老師,你看,我可以把它折成8個長方形,還可以折成8個三角形?!?/p>
這時,下課鈴聲響了,學生仍在擺弄著手中的白紙,都希望能發(fā)現(xiàn)新的折疊法。不多時,有的學生折出了兩種很獨特的圖形。
案例二:教完了“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后,按常規(guī)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指導。有這么一道題:做同一種零件,王師傅2小時做15個,李師傅3小時做20個。誰做得快一些?我讓一位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草稿本上演算。不一會兒工夫,學生都列出了:王師傅15÷2=7.5(個),李師傅20÷3=6.7(個),7.5 >6.7,王師傅做得快一些。學生列的算式我給予了肯定,正當我鳴金收兵,準備練習下一道題時,出現(xiàn)了如下一幕:
平時喜歡動腦筋的學生1站起來:“老師,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做,不過我不能列算式?!薄安荒芰兴闶?,怎樣判斷哪一位做得快一些?”我打斷他的話,眾學生也點頭稱是。“可以,你們聽我把話說完?!睂W生1大聲爭辯。我大吃一驚心想:不列式怎樣判斷?好,看他有什么說法。于是我說:“好!你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睂W生1自己走上講臺拿起粉筆邊說邊寫:“我是這樣想的:我把王師傅2小時做15個零件變成6小時做成45個;李師傅3小時做20個變成6小時做40個。這樣他們在同一時間內(nèi),王師傅做45個,李師傅做40個,當然王師傅快一些。”
“哦,原來他把兩人在不同時間內(nèi)做不同個數(shù)零件,轉(zhuǎn)換成在同一時間內(nèi)做不同個數(shù)的零件,還真的不用列式也能判斷,很有新意。”我?guī)ь^為他鼓掌,頓時,教室里掌聲如雷。
“老師,我也想出了一種方法,我是這樣想的:我把王師傅2小時做15個零件,變成做60個零件需要8小時,李師傅3小時做20個零件,變成做60個零件需要9小時,他們做同樣多的零件,王師傅用了8小時,而李師傅用了9小時,當然是王師傅快一些。”學生2受到啟發(fā)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哦,他從另一個角度想的,把兩人在不同時間做不同個數(shù)的零件,轉(zhuǎn)換成做同樣多零件需要不同時間來判斷的,不錯,也有新意?!苯淌依镉质且黄坡暋?/p>
“老師,我也想出了一種解法?!睂W生3的話打斷了掌聲,教室里頓時安靜了。學生3徑直走上講臺,自己動手列出算式:2小時=120分,120÷15=8(分),3小時=180分,180÷20=9(分),王師傅快一些。
“怎么回事?你給大家講講你的想法?!蔽矣貌幌嘈诺目跉鈱λf。
“我是這樣想的:120÷15=8(分),這是王師傅做一個零件需要的時間;180÷20=9(分),這是李師傅做一個零件需要的時間。他們做一個零件,當然是需要時間少的就快一些?!?/p>
“可以嗎?”“可以的!”學生大聲說。頓時教室里又響起一片掌聲……
二、反思
課后,我反復琢磨著這兩個教學片斷。在為學生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感到高興的同時,更為自己憑空想象、不相信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心態(tài)而感到臉紅。說實在的,作為一名有多年教齡的教師,我已經(jīng)形成了太多的思維定式,以至于難以擺脫“想當然”、“自以為是”、“憑直覺”的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平時很少自己動手折一折、做一做、動腦想一想,總認為這樣會浪費時間或沒有必要。這些主觀、僵化、權威的條條框框,不僅約束著教師自己,還約束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說到底,我忽視了兒童的存在。
面對兒童的存在,首先,要能讀懂兒童。兒童的天性是愛美的,是愛活動的,兒童是潛藏著智慧的。其次,要信任兒童。教師要充分放手,信任兒童,讓兒童去洞察、去感悟、去體驗。最后,要能將兒童資源作為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兒童是至高無上的,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兒童身上呈現(xiàn)的美好情趣和幻想,要將兒童身上那種永不怠慢的向上性和不可遏制、積極參與的主動性作為課程的重要資源,讓教育真正地走向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僵化、唯上、唯師、唯本的觀念,要時時處處感覺到兒童的存在。課堂上要從兒童的角度,多動腦想想,多動手做一做,多給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對于學生那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的閃現(xiàn),哪怕是“異想天開”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我們都不能過早做出簡單的判斷。如果每一堂課都能這樣做,你會驚奇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多么巨大,這時的課堂會因?qū)W生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而變得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