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柱++劉佳君
摘 要: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和任務型學習都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兩者對于促進語言教學都有著重要作用,兩者的結合有利于其揚長避短,更進一步發(fā)揮二者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結合了社會建構主義的任務型學習,在教師、學生、學習任務和學習環(huán)境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有助于學生語言學習效果的改善以及語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模式 任務型學習 語言學習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185-02
1 社會建構主義模式(social constructivist model)
由學者William和 Burden于1997年提出的社會建構主義模式是學習理論不斷發(fā)展與外語教學理論不斷進步的產物。它融合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的精髓,在繼承語言學習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使外語教學中又補充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且完整的外語教學模式。學生,教師,學習任務和學習環(huán)境構成了這一模式的四大要素,整個學習過程就是這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重視四者互動的同時,它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認為知識的產生是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外界積極互動建構而成的。在建構主義模式中,學習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活動而是學生與環(huán)境、教師、其他學習者以及學習任務等的交互作用、互相影響的過程。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整體。在這個模式中學習者、教師、學習任務以及學習環(huán)境都有其內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者語言知識的獲得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正是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結果。
2 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
在外語教學領域,任務型學習早已廣為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了,多年來,國內外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是毋庸置疑的??傮w而言,任務型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習者在完成某種特定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語言學習而言,任務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任務的完成,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所獲取的知識,更能鍛煉學習者的語言技能。任務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師通過對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增強能力,可以說任務型學習對于語言教學是大有裨益的。
3 社會建構主義與任務型學習的結合可行性
任務型學習的載體是任務,而并非所有的學習任務都能對語言學習有促進作用。失敗的任務可能因為種種缺陷而達不到設計的初衷,甚至有可能給學習過程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學習任務的設計關系到語言學習能否順利完成。這就意味著,必須將任務型學習置于一定的框架內加以考慮,而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緊湊的結構和獨到之處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契機。如上所述,社會建構主義模式注重學習者知識的自我建構,強調在學習者、教師、任務和學習環(huán)境互動中實現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使得任務型學習在任務的設計時更加有據可循,從而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的任務,是綜合考慮學習者、教師和學習環(huán)境的任務。它不僅僅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媒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工具,更是兩者相互合作的結晶。它基于特定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實現各個學習要素的良性互動??梢哉f它的作用既在于使整個語言學習過程得以順利完成,更在于幫助學習者順利實現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可見,在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審視任務型學習,能夠將兩者的優(yōu)勢加以整合,從而做到揚長避短使語言學習更加系統(tǒng)、更加高效。
4 基于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任務型學習的特點
任務型學習的也包含教師,學生、學習任務和學習環(huán)境。而整合了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任務型學習在這四個要素上又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4.1 教師: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踐,因此,最理想的學習情況就是“做中學(Learn by doing)”,然而,由于缺乏充分運用語言的場所和環(huán)境,我國的外語教學亟待解決這一掣肘的問題。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和任務型學習為教師提供了擺脫該劣勢的契機,但其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須積極地創(chuàng)設各種必要條件使教學活動能夠得以展開,并做到精心組織和安排,鼓勵學生積極、高效地主導自己的學習過程。這包括微觀和宏觀的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任務的設計以及,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
所謂參與者,是指教師不再擔當傳統(tǒng)課堂主導者的角色,而是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他不僅要與學生協力思考和探索,而且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幫助學生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建構主義課堂是學生發(fā)揮主體地位積極構建知識的平臺,客觀上要求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和組織形式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并組織各類活動和各種任務,從而使其能夠有條不紊地、系統(tǒng)地展開。在這一過程,教師不應拘泥教材等單一的手段,而是要積極主動的去思考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和選擇行之有效的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任務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有持續(xù)不斷地提高。換句話說,結合了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任務型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并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在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的前提下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學習任務。
4.2 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知識獲取的核心
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要成為學習過程的核心和主體。整個學習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過程,也是其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能力的提高程度是與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水平成正比的。如果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主體地位,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控制自己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有主體意識又有自主行動,那么他們就能夠為自己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當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還要培養(yǎng)自己與他人協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可以彼此借鑒、優(yōu)勢互補,從而提高效率并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另外,與人協作能夠促進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思想上的交流能夠使其所學的知識更飽滿更完善,也使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更進一步的提升。進而,使學生在和諧的團隊合作中實現潛能的到最大開發(fā)。endprint
4.3 學習任務:特點更鮮明,更有針對性
(1)任務的多樣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絕非短期就能實現的,這就意味著語言教學任務必須適應這一特點。教學工作者要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和使用合適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教學任務要多樣靈活不斷變化。同時,由于學生水平的不同,任務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注意難度的控制,真正做到:無論水平高低,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妥善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學任務的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言技能,然而和其它學科不同的是語言知識的獲得并不意味著語言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形成。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任務的設計必須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學任務作用不僅要強化所學的知識,還要重視語言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任務不能機械地重復所學的內容,而要突出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目標,要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發(fā)現,在強化知識、鑄就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4 學習環(huán)境:物質和心理交互作用
任何學習都脫離不開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學習環(huán)境會在物理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兩個方面對學校語言學習施加影響。在物理環(huán)境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必要的安排與布置,甚至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虛擬的微觀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直觀地體驗正在學習的內容。而心理環(huán)境,則是指師生之間和學生彼此間通過交流合作而形成的一種心理感受和思想傾向。我們在重視物理環(huán)境的同時,更要注意英語教學的情感環(huán)境。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間、學生彼此間要努力實現平等對話與交流,從而使教學活動在更趨于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中展開。從心理學角度講,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學生積極思維的開展,且能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并樹立起信心。而且,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于消除學生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良好的情感氛圍與環(huán)境的建立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洞悉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給學生以更多的關懷與鼓勵。如果學生處于樂于學習的精神狀態(tài)中,那么學習效果也必將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教師需要致力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培養(yǎng)和諧溫馨的情感環(huán)境,使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進行語言學習。
總之,社會建構注意模式與任務型學習加以整合,能夠充分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彌補各自的不足?;谏鐣嬛髁x模式的任務型學習,其教師,學生,學習任務和學習環(huán)境都呈現了許多新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對于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Williams, M.,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劉學惠導讀)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