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崗,李 霞,李 偉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延安,716000)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疾病,以慢性高血糖為典型臨床表現(xiàn)。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來自于其并發(fā)癥,特別是由微血管病變成引起的全身多個重要系統(tǒng)、器官的慢性進行性功能障礙,糖尿病的常見慢性并發(fā)癥有糖尿病腎病(DN)、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代謝綜合征(MS)、心腦血管疾病等,這些并發(fā)癥均可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也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十分復雜,相關因素數(shù)量眾多,但是學術界普遍認為慢性炎癥和代謝功能紊亂是其基本發(fā)病原因[1],代謝功能的紊亂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MS也被公認為可促進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和進展的重要因素,學者們近年來開始嘗試從代謝組學的視角尋找早期篩查指標,以評價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IR)程度,從而評價患者的病情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來延緩并發(fā)癥的進展[2]。抵抗素是一種包含有半胱氨酸分子的分泌性蛋白,主要存在于人體的血液中,是由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達并釋放的。近年來的研究[3]證實,抵抗素水平的異常能夠對胰島素信號的轉導途徑和代謝關鍵酶的轉錄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使人類的脂質和糖類代謝出現(xiàn)紊亂,血清抵抗素與IR、慢性炎癥、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疾病都具有密切的關系。IR是糖尿病發(fā)病和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并發(fā)MS的相關危險因素,很多研究都證實IR本質上是一個慢性的亞臨床炎癥過程,而抵抗素則被認為是與慢性炎癥和IR發(fā)病均有相關性的物質。本研究對合并MS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與IR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xiàn)將研究的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年齡均大于60歲,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排除合并有各類感染、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并發(fā)癥的患者,排除具有腫瘤病史、心腦血管病史、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應用史、近期手術史的患者,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于2004年制定的MS診斷標準,將納入的患者中合并MS的病例列為MS組,共68例,其中男32例,女36 例,平均年齡為(68.5 ±7.1)歲,平均病程為(9.3±6.8)年;將未合并MS的病例列為非MS組,共52例,其中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齡為(68.2±6.9)歲,平均病程為(9.9 ±7.5)年。選取同期在本院體檢結果正常的健康老年人60例為對照組,年齡均大于60歲,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為(66.8±7.8)歲。3組在性別構成和年齡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MS組與非MS組在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對3組研究對象的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收縮壓、舒張壓、體質指數(shù)(BMI)、腰臀比(WHR)進行觀察和記錄。采集3組研究對象空腹外周靜脈血標本,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測定血清樣本中的抵抗素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試劑盒由美國RB公司生產),并對3組研究對象的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尿酸(BUA)、空腹胰島素(FINS)、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進行檢測,并根據(jù)上述檢測結果計算3組研究對象的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計算公式為HOMA-IR=FINS(mU/L)× FPG(mmol/L)/22.5[4]。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進行比較,在分析之前均進行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對于非正態(tài)數(shù)據(jù)進行變量變換使之服從正態(tài)分布,對于方差不齊的比較應用秩和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檢測,MS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顯著高于非MS組(P<0.05),非MS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組患者與非MS患者的HOMA-IR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二者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組患者的血清 hs-CRP水平顯著高于非 MS組或對照組(P<0.05),非MS組與對照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血清抵抗素、hs-CRP水平與HOMA-IR的比較
經檢測,MS組患者的 BMI、腰圍、WHR、收縮壓、舒張壓、TG水平等代謝指標均顯著高于非MS組或對照組(P <0.05),MS組患者的HDL-C水平顯著低于非MS組或對照組(P<0.05),非MS組與對照組的上述代謝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S組患者與非MS組患者的FPG水平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的FPG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組的FINS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非MS組的FINS水平介于MS組與對照組之間,但與2組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研究對象的其他代謝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代謝指標的比較
以MS組納入的68例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為因變量,以其HOMA-IR和各項代謝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OMA-IR(β =0.468,P <0.05)和WHR(β =0.307,P<0.05)與血清抵抗素水平顯著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血清抵抗素與胰島素抵抗及其他代謝指標的關系
糖尿病在世界各國的各個年齡段人群中均有發(fā)病,是在全球性范圍內廣受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中國人群中,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均較高,根據(jù)相關調查研究結果,截止到2011年,全球的糖尿病病例已高達3.66億,而中國的糖尿病病例數(shù)量則超過9000萬,患病率居首位。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呈現(xiàn)進一步增加的趨勢[5]。MS是一種同時出現(xiàn)多種代謝產物異常的病理性狀態(tài),是由腹部肥胖或超重、高血糖癥、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酯血癥、低HDL-C水平等一組復雜癥狀組成的代謝紊亂癥候群。已有很多研究[6-7]證實,MS與人體多種癌癥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而且會增加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腦卒中、痛風、腎功能不全和外周動脈硬化等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MS的主要發(fā)病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逸過度等方面。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國目前MS的發(fā)病率已超過15%,患者的數(shù)量已超過2億,由于MS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且臨床表現(xiàn)多樣,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案一般只局限于對癥治療[8],因此臨床醫(yī)生主張從調整體質、平衡膳食、心理平衡、規(guī)律生活等多個方面加以預防,并結合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xiàn)和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9]。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發(fā)生MS,其病情會出現(xiàn)顯著的惡化,幾乎所有MS中的異常代謝指標都是糖尿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高危因素,還有研究結果顯示,合并MS的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也更大。
血清抵抗素水平與糖尿病合并MS的發(fā)生具有密切的關系。抵抗素的發(fā)現(xiàn)與人類對脂肪組織與糖尿病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2001年,學者們在研究新型抗糖尿病藥物作用機制時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特異性小分子蛋白,由于這種蛋白能夠對胰島素發(fā)揮抵抗作用,因此將其命名為抵抗素[10]。從被發(fā)現(xiàn)之初,抵抗素就被證明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的關系,抵抗素調節(jié)胰島素的信號轉導途徑和代謝酶的轉錄,參與機體的糖脂代謝過程,誘導肝臟、脂肪及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11]。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抵抗素在炎癥反應中的作用也被揭示出來。研究者發(fā)現(xiàn),抵抗素可以對炎癥反應發(fā)揮促進作用,抵抗素在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呈現(xiàn)高水平表達,其水平與多種炎癥標志物的水平具有相關性,這也提示了抵抗素可能是一種可參與機體慢性亞臨床炎癥反應的前炎性細胞因子[12]。因此,抵抗素也動脈硬化等多種炎性相關性慢性疾病的發(fā)病和進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3]。
IR和B細胞功能障礙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兩個最重要原因,IR的作用甚至早于B細胞功能障礙,IR還與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進展具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紊亂等各種與IR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針對IR的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的焦點問題[14-15]。IR的發(fā)生與肥胖、應激反應、體內過氧化物損傷、細胞器功能缺陷、微量元素缺乏等多種因素均有相關性[16],有研究結果顯示,信號蛋白和炎癥因子的異常表達可能是導致IR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很多學者將IR定義為一種低度炎性反應狀態(tài)。有的學者發(fā)現(xiàn),某些肥胖患者的脂肪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數(shù)量可達到40%,而巨噬細胞則可分泌大量炎癥介質,從而使肥胖患者發(fā)生IR的風險大幅度提升[17]。因此,血清炎癥介質水平可用于評價IR的發(fā)病風險和進展程度,CRP是一種半衰期僅為4~6 h的急性時相蛋白,正常人的血清CRP水平極低,當人體發(fā)生感染或炎癥反應時,血清CRP水平會迅速出現(xiàn)顯著上升,而當感染得到控制或炎癥反應水平降低時,CRP又會迅速出現(xiàn)顯著下降,因此CRP可敏感地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程度。感染、急性排異反應、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手術或創(chuàng)傷都會使血清CRP水平升高[18],而CRP的升高又會對人體的組織器官和血管內皮產生嚴重的損害[19]。CRP由IL-6誘導產生,而IL-6則是糖尿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較高的CRP和HbA1c水平也已被證實為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fā)生和發(fā)展相關的因素。CRP水平的上升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IR癥狀,提升炎性細胞的表達水平,從而促進胰島B細胞的凋亡,而患者的脂質代謝異常又可進一步提升血清CRP水平,因此血清CRP水平與肥胖、IR、血脂、血糖、血壓等MS相關代謝指標均具有密切的關系[20]。
本研究結果顯示,MS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顯著高于非MS組(P<0.05),非MS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組患者與非MS患者的HOMA-I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顯著高于非MS組或對照組(P<0.05),說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較高水平的IR,合并MS的患者會同時出現(xiàn)血清抵抗素水平和炎性介質水平的顯著升高;MS組患者的 BMI、腰圍、WHR、收縮壓、舒張壓、TG水平等代謝指標均顯著高于非MS組或對照組(P<0.05),MS組患者的HDL-C水平顯著低于非MS組或對照組(P<0.05),MS組的FINS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部肥胖、高血壓、高TG水平、高FINS水平、低HDL-C水平是合并MS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針對 MS組患者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OMA-IR(β =0.468,P <0.05)和 WHR(β =0.307,P <0.05)是與血清抵抗素水平具有相關性的相關因素(P<0.05),說明合并MS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與患者的IR和腹部肥胖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
[1]郭宏.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fā)癥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1):11.
[2]張健,魏昕,洪戰(zhàn)英,等.代謝物組學在糖尿病研究中的現(xiàn)狀與進展[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3,13(6):401.
[3]張遠梅.血清抵抗素研究進展[J].當代醫(yī)學,2012,18(17):30.
[4]Bastard J P,Maachi M,Lagathu C,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inflammation,and insulin resistance[J].Eur Cytokine Netw,2006,17(8):4.
[5]賈偉平.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防治進展及展望[J].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2,1(1):26.
[6]楊華,譚先杰,郎景和.代謝綜合征與子宮內膜癌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11):871.
[7]李濟賓,張晉昕.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7):528.
[8]姚東升,劉平,胡義揚,等.中醫(y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31(5):1113.
[9]李俊國.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12,12(1):74.
[10]許鑫武.抵抗素參與胰島素抵抗、炎癥之間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3):1288.
[11]黃華康,杜冠華.抵抗素在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11,42(2):108.
[12]喬智慧,唐蘭芬.抵抗素與炎癥相關性疾病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0,16(11):1632.
[13]王新成,李國慶.抵抗素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10(18):3598.
[14]華仙,彭哲,蔣慧蓮.胰島素抵抗研究現(xiàn)狀[J].河南中醫(yī),2012,32(5):650.
[15]謝利芳,許志華,郭凱霞.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10(15):3664.
[16]竇梅,馬愛國.胰島素抵抗主要原因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2009,36(3):174.
[17]劉媛媛,謝曉娜,李廣紅,等.巨噬細胞與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0):3796.
[18]Gendrel D,Bohuon C.Procalcitionin as a marker of bacterial infection[J].Pediatr Infect Dis J,2009,19(7):679.
[19]Park D W,Yun S C,Lee J Y,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risk of stent thromb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drug-eluting stentimplantation[J].Circulation,2009,120(7):1987.
[20]Martnez M A,Puig J G,Mora M,et al.Metabolic syndrome:prevalence,associated factors,and C-reactive protein:the MADRIC(MADrid RIesgo Cardiovascular)Study[J].Metabolism,2008,57(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