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綿
[摘 要]20世紀30年代施蟄存主要以新感覺派小說聞名于文壇,長期以來他的小說成為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而他作為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身體力行創(chuàng)作新詩、發(fā)表詩論、培養(yǎng)新詩人,為現代派詩歌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詩對當時及后來的詩人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幾十年來也有一些學者研究其新詩,然而對其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和現狀卻缺少綜合的描述。本文力圖對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施蟄存新詩研究情況做綜合全面的梳理和評述。
[關鍵詞]施蟄存;新詩研究;述評
施蟄存的文學生活最早從愛好詩歌開始,20世紀20年代開始學作舊詩的同時也學作新詩。他在20年代創(chuàng)作新詩3首,30年代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創(chuàng)作18首,抗戰(zhàn)爆發(fā)后斷斷續(xù)續(xù)作了5首,共計26首。施蟄存新詩數量不多,但卻在當時的詩壇形成了一股詩風,為現代派詩歌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對后來的詩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施蟄存的新詩,長期以來特別是在新世紀以后得到學界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還沒有人對其新詩研究現狀進行梳理,令人遺憾。本文力圖對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施蟄存新詩研究過程與現狀作綜合全面的梳理和評述。
施蟄存新詩研究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1)20世紀30年代施蟄存的新詩受到零星的關注和評論。從40年代到新時期以前,國內先后以革命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為主導,施蟄存的現代派詩歌幾乎無人涉足。(2)80年代至90年代,一些學者在研究其他課題時僅對施蟄存的部分新詩與詩學主張有所提及,且占篇幅較少,而沒有專文作專門的研究與論述。(3)新世紀以后施蟄存的新詩才從真正意義上引起學界的重視與研究,出現了一些單篇研究論文,使其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
一
第一個階段:30年代施蟄存的新詩受到零星的關注與評論。
施蟄存最早于1927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在《現代評論》第6卷第141期和148期分別發(fā)表《明燈照地》和《古翁仲對話》,但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直到1932年5月他開始主編《現代》雜志,在《現代》雜志上發(fā)表其他詩人詩作的同時在《現代》第1卷第2期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一組《意象抒情詩》6首,以及連同后來發(fā)表的4首,共10首,引起了廣泛關注,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很多年輕人爭相模仿他的意象抒情詩,成為一時之風。據統(tǒng)計,在《現代》前3卷發(fā)表的新詩中,戴望舒發(fā)表新詩15首,位居第一,施蟄存10首,位居第二。
首先是來自普通讀者的關注和評論?!冬F代》編到第3卷第4期的時候,施蟄存接連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對《現代》上的新詩提出一些質疑。其中署名吳霆銳的讀者來信中說:“‘詩的形式與內容這個問題自從拜讀了你詩的大作后,直到現在沒有解決下來,就是對于詩人戴望舒先生的作品也抱著同樣的懷疑”。吳霆銳認為《現代》的詩看不懂,是“迷詩”,沒有詩的形式,并提出散文與詩的區(qū)別何在。對此施蟄存在1933年9月《現代》第3卷第5期《答吳霆銳問》中予以回答。問答書簡發(fā)表以后,又有許多讀者來信提出關于詩的內容的質疑。于是施蟄存又在1933年11月《現代》第4卷第1期的《文藝獨白》欄內發(fā)表了一篇《又關于本刊中的詩》作為解答,文中強調“《現代》中的詩是詩,而且是純然的現代詩。他們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現代情緒,用現代的辭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形”。對于來自各方面的責難和質疑,林庚、金克木、朱光潛等都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出發(fā)為現代派詩進行了相應的辯護。
學界較早正面評價施蟄存新詩的是孫作云,他在《論“現代派”詩》(載《清華周刊》第43卷第1期,1935年5月15日)中談論“現代派”詩時列舉十位詩人及其詩作,施蟄存就是其中一位,并認為“施蟄存是首先明白地拉起‘意象抒情詩的旗幟,也是這派詩人中有力的提倡者。他雖然沒有出詩集,但他的詩我們還記憶了許多首,如題為‘意象抒情詩下的幾首:《橋洞》、《祝英臺》、《夏日小景》、《銀魚》,及《九月詩抄》題下的《嫌厭》、《桃色的云》、《秋夜之檐溜》。而《橋洞》一詩尤好。很能做到情緒的抑揚頓挫,給讀者以意境的美”。孫作云的評價是比較準確和中肯的。
也有來自反面的評價,1935年有一位“最喜歡研究文學”的文學士金公亮先生在《教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病十式》的文章,主旨是在說明近來學生的文章中幾種共同的“毛病”,施蟄存的《銀魚》被當作一個示眾標本收在“作者一時想入非非……而文章病矣”這一式的文章病房里。而施蟄存在《海水立波》(載《新詩》第2卷第2期,1937年5月)中認為“金君用看文章的心眼”“把我的六行詩連接起來,作為一節(jié)散文似的讀下去,誠然是不很能夠懂得它的”。
同時,30年代現代派詩歌也在學界引發(fā)了一場如何看待明白與晦澀、易懂與難懂的討論,足見現代派詩歌在發(fā)表之初還是很有爭議性的。
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占主導地位,現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遠離國內政治和革命大潮,在當時沒有得到理論與輿論的支持。建國后,現實主義文學占主導地位,社會-政治批評成為衡量文學的標準,具有鮮明現代主義特征的施蟄存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被排除在研究者的視野之外,甚至得到歪曲的評價。比如在文學史教材方面,除了王瑤在《中國新文學史稿》(開明書店1951年9月版)中作了一點肯定之外,大多數教材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如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八章第三節(jié),將以施蟄存、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列為“沒落資產階級流派”;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將“新月派”、“現代派”詩歌看作“本時期現實主義詩歌洪流中的兩股逆流”。丁易和劉綬松的評價受左傾思潮影響,顯然有失公正。唐弢的文學史教材幾乎沒有論及現代派。此后到70年代末,施蟄存的詩歌幾乎無人問津。
二
第二個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施蟄存的新詩得到初步探索。
80年代初報刊雜志開始發(fā)表一些訪談錄,介紹了施蟄存的一些情況,如《為社會主義盡心盡力——訪施蟄存》(載《文匯報》,1981年1月31日)、《一個作家的品格——記施蟄存》(載《百花洲》1982年第5期)、《一刻也離不開書的人——訪施蟄存》(載《文匯報》,1983年5月26日)等文章,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當時有學者研究三十年代的新文學史和《現代》雜志,問及施蟄存幾個問題,施蟄存經回憶和查閱資料在1981年發(fā)表《<現代>雜憶(一)》(載《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1期),對幾個問題予以說明,其中認為發(fā)表在《現代》上的詩應該叫“《現代》詩”或“《現代》派”,不承認其是“現代派詩”。80年代海外知名漢學家李歐梵對不同理論角度下的“現代”、“現代性”以及“現代主義”概念的厘清,對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影響非常大,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現代主義詩歌和現代派詩歌。
較早研究現代詩派的學者是柯文溥,他在《論<現代>詩派》(載《廈門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一文中提及施蟄存是現代派詩人之一,在談到現代派詩的節(jié)奏時引用了施蟄存的《又關于本刊中的詩》中的“沒有韻腳的詩只要作者寫的好,在形似分行的散文中,同樣可以表現出一種文字或詩的節(jié)奏”,在談到現代派詩的韻律時認為“施蟄存的《祝英臺》不講外在音律,但又對稱,具有均衡和諧的美”??挛匿咴谖恼轮袑κ┫U存的詩歌有零星的點評,但篇幅只有寥寥幾句。較早對施蟄存新詩進行具體評析的學者是江錫銓,他在1990年發(fā)表了《小說家的詩——施蟄存詩四首誦讀札記》(載《名作欣賞》1990年第1期),首先用了大量的篇幅舉例說明施蟄存是小說家的同時還是個詩人。然后具體分析了施蟄存的四首詩,認為《橋洞》是“古老意象與現代詩意的融合”,《桃色的云》是“沒有哀傷的‘葬花詞”,《銀魚》是“心理分析與心理‘美化的結合”,《烏賊魚的戀》是“失戀者的諧謔曲”。這是最早單篇研究施蟄存新詩的文章,其分析深入細致、視角獨特新穎,在施蟄存新詩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當然江錫銓的文章基本上還處在賞析的層面。此后,曹萬生(1991)、杜運通(1994)、陳希(1995,1997)、龍泉明(1997)、祝曉耘(1997)、羅振亞(1999)、陳旭光(1999)等人關于現代主義詩歌、現代詩派、《現代》雜志的單篇文章里,對施蟄存的部分詩學主張和詩作也有提及和零星點評,但篇幅較少,沒有展開論述,也沒有深入的研究。取得進展的是孫玉石著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他在論述現代詩派時對施蟄存作為現代派詩的倡導者給予了相當的篇幅,并對其新詩《銀魚》、《沙利文》和譯詩《熱帶之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中肯的評價,很有遠見。這一時期施蟄存的新詩研究實質上沒有真正展開,成果也不大,但是為新世紀施蟄存新詩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此外,文學史教材對施蟄存的評價逐漸提高。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昭明出版社1985年版),在二十二章——“詩壇的陰霾與曙光”,把現代派列為文壇的孤軍,比起50年代文學史評價有了很大的進步。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中認為施蟄存發(fā)表在《現代》第4卷第1期上的《又關于本刊中的詩》是現代派詩歌的一個宣言,并對此“宣言”給予一定篇幅的評述。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將施蟄存的名字列入圍繞著《現代》而形成的在新詩題材、審美、風格、藝術手法方面都有近似之處的穩(wěn)定的詩人群中。施蟄存作為現代派詩人,文學史教材對其地位的評價一波三折,相信在未來,隨著關于施蟄存對中國現代新詩貢獻研究的深入,施蟄存的地位會逐漸凸顯,會得到更客觀更應有的評價。
三
第三個階段:新世紀以來施蟄存的新詩研究取得了跨越性的發(fā)展,出現了獨立的專文研究與專著中的專章研究。另外在新詩搜集和詩學著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專文獨立的研究的誕生。2000年,黃忠來、楊迎平發(fā)表了《施蟄存與30年代的現代派詩歌》(載《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這是首次專文論述施蟄存通過《現代》雜志發(fā)起了現代派詩歌革命,這對過去的觀點是一個突破。在以往的文章中施蟄存僅是《現代》的主編,是現代派詩人之一,地位從來沒有這么高,而黃忠來與楊迎平的文章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巨大的進步。2003年,楊迎平發(fā)表《施蟄存與三十年代的詩歌革命——兼談與戴望舒的友誼》(載《新文學史料》2003年第4期)重點論述了施蟄存對現代派主將戴望舒的培養(yǎng);2011年又發(fā)表《施蟄存包裝出來的現代派詩人——戴望舒》(載《暨南學報》2011年第6期),這兩篇文章都進一步說明施蟄存對現代派詩的推動作用。隨后,羅振亞在《意象抒情詩—評施蟄存20世紀30年代的詩》(載《云夢學刊》2004年第25卷第6期)一文中從都市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了施蟄存的6首意象抒情詩,并且從溯源的角度論述了施蟄存的新詩創(chuàng)作借鑒了英美意象派的詩學法式,文章定位準確,視角獨特,分析深刻,不乏為施蟄存詩歌研究的一篇力作。在《<現代>詩綜》前言中,吳歡章教授曾說新感覺派小說與現代派詩在表現都市生活方面具有一致性,對于這方面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而羅振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了施蟄存的意象抒情詩,這是施蟄存新詩研究的重要進步。
新世紀以來,研究施蟄存的碩博論文逐漸增多,大約有50多篇。其中有2篇碩士論文部分章節(jié)涉及到施蟄存的新詩,涉及到施蟄存對現代詩派的理論貢獻。如,韓彬在《施蟄存與“現代派”》(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的下篇中主要討論了施蟄存對現代派的界定、對現代詩派的詩學理論貢獻以及對戴望舒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說服力。又如茹倩的《施蟄存詩文論》(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全文主要論述施蟄存的散文、舊體詩和現代派詩,在第三部分寫現代派詩時,主要討論了施蟄存對現代詩派的理論貢獻,同時也分析了施蟄存的新詩實踐活動。由于這兩篇文章不是專門寫施蟄存的新詩,在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細致性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還有10多篇碩博士論文對《現代》雜志進行研究時也提及施蟄存的文學編輯活動和施蟄存的現代派詩歌,但這些論文基本上都是對施蟄存新詩創(chuàng)作事實的羅列與梳理,沒有深入的研究與論述。盡管如此,這些研究都說明施蟄存的詩歌越來越受到重視。周良沛曾多次擬將施蟄存的新詩結集出版,新詩研究專家葉輝先生也對施蟄存的新詩創(chuàng)作作過很高評價,這些都說明施蟄存的新詩很有研究價值。
近幾年來施蟄存研究專著中開始出現了詩歌研究專章。楊迎平的《永遠的現代——施蟄存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是施蟄存研究的第一本專著,全書分綜合論、創(chuàng)作論、比較論三部分。在綜合論的第二章,作者對施蟄存與30年代的現代派詩歌革命、翻譯工作對文學的貢獻都作了專門的研究,特別論述了施蟄存如何寫詩、如何發(fā)起30年代現代派詩歌革命以及如何培養(yǎng)現代派主將戴望舒,從整體上對施蟄存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翻譯進行了概括和總結。
在新詩選編方面也取得一定進展。上一個階段,周良沛在《新詩選讀105首》(1989年4月第1版)中收錄了施蟄存的一首《賣夢》,藍棣之在《現代派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5月版)收錄了施蟄存12首詩歌。在新世紀,藍棣之編選的《現代派詩選》在2002年1月新版被收錄于《大學生必讀》叢書中,在叢書出版說明中提到,此書作為大學生必讀書目,特別是文學專業(yè)是不可缺少的書籍,入選作品都很具代表性,經典性和學術性。包括施蟄存在內的現代派詩歌從被質疑到慢慢被接受,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2012年由劉凌、劉校禮編的《施蟄存全集》共十卷出齊,其中第10卷《北山詩文叢編》中收錄了施蟄存散失在各處的22首詩歌。緊接著楊新宇的《新發(fā)現的施蟄存佚詩和佚文》(載《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3期)又列出施蟄存的四首佚詩《玉女之歌》、《我期待》、《鐮刀的三個季節(jié)》和《賣夢》,佚詩的發(fā)現彌補了《北山詩文從編》的不足,豐富了施蟄存新詩研究資料。
在詩歌史研究著作方面,施蟄存的地位逐漸凸顯。繼孫玉石之后,劉士杰的《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的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版)在論述現代派詩歌時,也給施蟄存以相當多的篇幅和詳細的論述,施蟄存對現代派詩歌的貢獻逐漸被明晰化和被認可。與以往的詩歌研究專著相比,施蟄存的分量和地位逐漸突顯。
四
關于施蟄存新詩研究現狀的歷史思考。施蟄存新詩在20世紀30年代得到零星的評論,在80年代到90年代,施蟄存新詩得到初步探索,學者在研究現代主義詩歌或者《現代》雜志時對施蟄存《又關于本刊中的詩》的詩論討論得比較多,對部分詩作有點評,但并未展開討論,雖有一個單篇,也是初步探索。新世紀以后專門研究施蟄存詩歌的專文出現了,但也多集中在對部分詩作如《意象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淵源、藝術特色和影響的研究上,多集中在對施蟄存與現代派詩的關系、與戴望舒的友誼的研究上,還沒有系統(tǒng)的全面的完整的關于施蟄存新詩的研究成果。與小說研究相比,碩博論文研究施蟄存詩歌的也較少??紤]到施蟄存對中國現代詩歌藝術的實際貢獻,有必要進一步推動對其詩歌藝術及其貢獻的研究。
(1)施蟄存新詩研究有待系統(tǒng)化與深化。從研究內容上講,過去對施蟄存30年代發(fā)表在《現代》上的“意象抒情詩”研究得較多,對其20年代和抗戰(zhàn)后的詩歌缺少研究,更沒有關于其所有詩歌系統(tǒng)化的研究成果。從研究視角上講,詩人人格氣質與詩格的研究,詩歌的意象、主題、情感、運思方式、語言的研究,其新詩的文學史、文化和審美價值的研究等,都還沒有發(fā)現深入的研究成果。
(2)施蟄存詩學理論研究有待拓展。目前對施蟄存《又關于本刊中的詩》提及和討論得較多,但對施蟄存散落在其他著作中關于詩歌的語言、節(jié)奏、韻律、形式等的觀點研究不夠。另外施蟄存對解詩學還有獨特的見解,比如詩歌與散文的區(qū)別,如何讀詩與如何讀散文,詩歌與生活與文藝的關系等,這些方面都有待發(fā)掘。
(3)施蟄存新詩翻譯研究有待發(fā)掘。目前主要有3篇論文專門研究其詩歌翻譯,只是探討了施蟄存對歐美現代派詩歌翻譯的研究,但他的譯詩近400首,涉及波蘭、西班牙、希臘、丹麥、印度等國詩歌翻譯的研究還是空白;對施蟄存譯詩的藝術特色、審美價值、翻譯標準、翻譯特色、譯詩影響、文學史地位等研究也有待系統(tǒng)化;另外不同時期施蟄存對詩歌翻譯文本選擇的研究也是很有價值的;此外對他的新詩翻譯與新詩創(chuàng)作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的互動研究也不失為一個新的切入點。
(4)施蟄存新詩淵源和影響研究有待系統(tǒng)化。目前對施蟄存新詩受英美意象派影響的研究較多,而施蟄存新詩還受到法國象征派、中國古典詩歌、新感覺派小說、詩歌翻譯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其影響的系統(tǒng)研究很缺乏。施蟄存的新詩對當時詩人的影響,研究者多有提及,而對后來的現代派特別是80、90年代的詩人產生的重要影響研究較少。
(5)施蟄存新詩搜集和整理工作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能搜集到的施蟄存的新詩只有26首,但施蟄存早期模仿西方的十幾首詩歌、抗戰(zhàn)期間散失在各處以及有些尚未發(fā)表的詩歌都有待搜集,這有利于我們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和研究文學大師施蟄存。
參考文獻:
[1]施蟄存.北山散文集(二?三?四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施蟄存.北山詩文叢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施蟄存.施蟄存學術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施蟄存.域外詩抄[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現代》(1932.5-1934.11),上?,F代書局.
[6]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新文學研究室.《現代》詩綜[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0.
[7]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楊迎平.永遠的現代—施蟄存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