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煉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詞體的演化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雅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盡頭,就是南宋張炎《詞源》對周、姜詞風的獨尊,它顯露出詞體風格的偏狹萎縮而最終導致宋詞的衰歇。這一認識,已被許多詞學研究者所一再重復。這種觀點無疑有其片面的正確性。從詞學觀念的角度來看,雅化的自覺訴求,顯示著由里巷俚曲向久遠的詩教傳統(tǒng)的悔過自新。鄙俚之詞在文人手中最終回歸于詩教,這幾乎是一種必然。
雅化可以說就是詞學的詩學化。 “風雅”本為《詩經(jīng)》的同義語,而“《詩》學”大體上就是中國“詩學”的同義語,詞的雅化,在文化生態(tài)的源頭上不可能脫離《詩》學,不可能脫離“詩教”。
詞不同乎詩而后佳,然詞不離乎詩方能雅。
查禮《銅鼓書堂詞話》,《詞話叢編》第三冊
這里所謂“詩”,顯然是以“詩學”為內(nèi)涵的。詞欲雅,只能以詩為軌范,以詩學為依歸。對于作為經(jīng)學的《詩》學,劉勰是這樣概括的:“《詩》主言志,……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文心雕龍·宗經(jīng)》)
劉勰在這里概括了《詩》學的基本要義。
第一:“摛風裁興”。
這句中包籠了“詩六義”,“風”概言風雅頌,“興”概言賦比興?!啊讹L》,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薄把耪?,正也”。(《毛詩序》)詩之“風雅”的要義,第一在于“化”,即風化天下——詩所得以風化天下者,以情也。故《毛詩序》言詩之第一義在“發(fā)乎情”。情者詩之本源,詩之發(fā)動者。這是詩學詩教的第一要義,當詩學被移用于詞學的時候,它當然地也成為詞學的第一原則。
詞,古詩流也,吟詠情性,莫工于詞,臨淄、六一,其樂府猶有憐景泥情之偏,豈情之所鐘,不能自已于言焉?
尹覺《題坦安詞》
以詞為“古詩之流”,尊詞體也。作詩必“發(fā)乎情”,緣乎情,作詞亦首重“情之所鐘”,“曲盡人情”,“一往情深”。論詞貴性情,不唯王靜安,歷來詞話
率多如此。這種認識,正是悠久的詩學觀念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艷詞由“花間”時期的多“男子作閨音”的代言體,到北宋小晏柳永秦觀等的自抒其情,體現(xiàn)了詞作者“主體性”的自覺,同時也正是情動于中的詩學要求向詞學的無形滲透。
“情”之一詞在詩學中,自然概指一切種種情。而詞中之“情”,在五代,在東坡出現(xiàn)之前,大率不離兒女情思,或曰艷情。這種差異,是詞學向詩學皈依的一個大問題。
在人類社會情感中,男女之情頗異于其他。差別首先在于:男女情以性欲為重要條件和基本要素,以致在語言中男女性欲稱為“情欲”。另一方面,色欲又是產(chǎn)生有悖倫理的男女關系的動因。以欲為情和有悖倫理,正是漢語中“淫”之一詞的含義。
詞家先要辨得情字,《詩序》言,“發(fā)乎情”;《文賦》言,“詩緣情”,所貴于情者,為得其正也。……流俗誤以欲為情,欲長情消,患在世道。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
因而風雅精神的第二義在于“正”或“中”?!把耪哒病?,“雅”的精神即在情動于中而須止乎禮,歸于正?!敖袒?,必先諷動之,物情既悟,然后教化,使之齊正。言其風動之初,則名之曰風。指其齊正之后,則名之曰雅?!?孔穎達《毛詩正義》卷第一)
同樣的話語被直接用于雅詞的詞學:
詞者,詩之余,當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離騷》之旨,即詞旨也。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
漢語中“俗”字的本義,其一就是“欲”?!夺屆罚骸八?,欲也,俗人之所欲也。”俗人之欲,即生物本能,“食色性也”的那一部分,因此,對“欲”的貪著就詩而言無疑是最無可救藥之俗。因而艷情而欲求其雅正,在詩中首先表現(xiàn)為:言情不言欲。這是詩之雅正的大要。這一要義也直接被移之于詞學:
詞雖小道,第一要辯雅俗。……密約偷期,把燈撲滅,巫山云雨,好夢驚散等字面惡俗,不特見者欲嘔,亦且傷風敗俗,大雅君子所不道也。
王又華《古今詞論》引張祖望語
作詞如何言情不言欲?艷情描寫的雅與俗,取決于愛情心理中向靈或肉任一方的傾斜,或這兩方面的融合與否。首先,兒女情以處境形態(tài)來區(qū)分,表現(xiàn)為相見繾綣與相別思戀兩種。以欲為情的迷誤,一般多發(fā)生在相聚廝守的情境下。因此,關于相聚纏綿的行為態(tài)度的把握是需要謹慎從事的。像周邦彥的這首《少年游》就堪稱艷歌中雅調(diào)的典范:
并刀如水,吳鹽似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diào)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沈謙《填詞雜說》:“‘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言馬,言他人,而纏綿偎依之情自見。若稍涉牽裾,鄙矣?!?/p>
這樣的纏綿才可謂委婉,可謂溫文爾雅,可謂超乎情欲,體現(xiàn)一種動人的精神風度。而假如纏綿中顯出牽裾(以己意強留)之意,就難免渉于情欲,就是“鄙俗”。
而雅詞中著意表現(xiàn)別后相思情境的,就較易傾向于“靈”的一面。這似乎也由于相離的處境中較易于情欲的超脫: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姜夔《踏莎行》
艷情雅化的另一途徑:以景言情,寓情于景,一切景語即情語,這是中國詩言情方式中最蘊藉又最超逸、最動人而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一種。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蝶戀花》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
同樣在表達艷情,但這樣的“艷情”表達,不僅超乎情欲,而且甚至超乎艷情本身,往往被理解為有所寄托,理解為托言閨幃而別有深意。
說艷情而超乎艷情,同時也成為艷詞雅化的另一種方式的,是將艷情延伸或推移。秦觀的“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周濟《宋四家詞選》)典范地演繹了這種方式。男女私情與文人的種種社會情感:身世之感,襟懷抱負,美善理想,乃至國恨家仇,自《離騷》“美人香草”的傳統(tǒng)開始,兩者之間就締結了一種眷屬關系——文人的種種世俗情感皆可以投射、反映于兒女私情,因而,艷情也就可以連通著、也可以象征著這些世俗感情。
第二,《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說“藻辭譎喻,溫柔在誦”。
劉勰在這里所轉述的,是《禮記·經(jīng)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和《毛詩大序》中“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兩處儒家詩教經(jīng)典。溫柔敦厚和主文譎諫,前者就《詩》教所成就的性情人格而論,或詩教精神的處世態(tài)度而論,后者從詩的表意方法而論。
在詞學中,詞的體性本來就是“溫柔敦厚”的:詞以婉約為本,是多數(shù)論者的共識。在內(nèi)容上,婉約可以狹義地指風花雪月、偎紅倚翠等艷情詞,而“婉約”的廣義,作為詞風的形容詞,“婉”字當取“婉轉”之意?!巴窦s”用于形容文風,即委曲蘊藉含蓄之意?!凹s”字說文釋為“纏束”,為約束之意。婉約詞風,就是曲折委婉、有約束地表情達意,這與“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在思維和表意方式上天然相通,就是說,詞之婉約天生就包含著溫柔敦厚、“主文譎諫”的詩教精神。
因而婉約在詞學中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意義:藝術上普泛的抒情方式的層面和現(xiàn)實內(nèi)容上社會政治意圖表達方式的層面。前者體現(xiàn)于一切婉約之詞,而后者表現(xiàn)在詞的政治寄托方式上。
詞的雅化自然是針對于“俗”,是有鑒于詞之“俗”病所下之藥石。而雅化所針對之俗,主要在于流于色欲的艷情。因為這種嗜欲應當多為下里巴人所貪著,而不應是風雅文人所樂道的。但在當時這種嗜欲就是在儒冠文士中公然流行。當時有意擬作“纏令之體”,“骫骳從俗”的柳永固然遭到了儒雅文人的普遍責難,而詞中出現(xiàn)褻媟之語的又何止是一個柳永。顯著的事實是:“鄙褻之語”普遍出現(xiàn)在北宋詞壇諸賢的筆下。不僅“舉朝倚重”的歐陽修如此,而且被視為詞壇正宗的秦觀,被視為“千古詞壇領袖”的周邦彥,在詩的寫作中避俗如仇的黃庭堅,概莫能外。市井鄙夫與騷雅文人,其文化身份教養(yǎng)等雖然可以說是判然兩造,然而在聲色之好、男女之欲一事上卻絕沒有什么涇渭之別。這種現(xiàn)象,只能從宋人詩詞分疆的觀念中得到有說服力的解釋:
宋人在戀愛生活里的悲歡離合不反映在他們的詩里,而常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詞里?!瓙矍椋绕涫窃诜饨ǘY教眼開眼閉的監(jiān)視下那種公然走私的愛情,從古體詩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體詩里,又從近體詩里大部分遷移到詞里。
錢鍾書《宋詩選注序》
聲色之好,異性之欲,也這樣籠統(tǒng)模糊地裹挾在古典的愛情之內(nèi)從詞中得到走私。色欲,所謂俗人之欲,并非專屬之于俗人,即“雅人”之本性中亦概未能免。而此種俗欲在宋士大夫詞中得到默許,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tài)顯現(xiàn)。
宋代文人如蘇黃等人,一方面高談:“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蘇軾《于潛僧綠云軒》)避俗如仇;另一方面,又留意于民風土俗,市井生涯,并自覺地將其消化融匯,形之筆端。此種傾向,在詞體風格的形成中,尤為顯而易見。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意向是否真正沖突呢?
并非如此。士不可俗之“俗”,蓋指文士平庸市儈,唯利是趨,此可謂鄉(xiāng)愿傖夫勢利小人之俗。另一方面,黃庭堅尤極言力倡詩不可俗。詩不可俗之“俗”,顯然取意于“俗”字的另一義,即俗濫。以上兩種俗,對于詩歌寫作來說,皆是大忌,大敵。
而“俗”的釋義中“風俗”一義,在美學上卻大有意義,尤其在宋詞的風格形成中,至關重要。此種“俗”,乃是詞的體格構成中的生命因子。風俗之俗與雅的關系,不惟不是相互對立或分裂的關系,相反,這種“俗”與“雅”在詞體中,卻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兩者不可或缺的親緣關系。風俗之俗所體現(xiàn)的是人的文化性格中平民性的一面,平民性,不僅屬于下里巴人,而是在文人官僚性格中也應該具備的一個層面。
風俗之俗在詞風上的表現(xiàn)或者可以稱為俚俗。俚俗是平民文化在美學上的反映或曰平民美學,從生活內(nèi)容、感受方式、審美好尚、語言體系等諸方面體現(xiàn)出來。有意思的是,宋詞中大量的俚詞,并非皆出于民間無名氏作者之手而多為文人的仿擬之作。有意向村夫匹婦的口角中尋求情趣意味,這好像是宋代詞人們的一種時尚。
兩宋詞人,幾乎都有俚詞傳世。這類作品,在性質上可以視為“代言”,即文人以模擬仿作的形式表現(xiàn)了對俗趣的玩賞;另外,在詞中多用市井語口頭語,如李清照之“怎生得黑”,“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早過了,三之二”,“得似舊時那”;周邦彥之“只為當時,一晌留情”,“可怪近來,傳語也無個,莫是嗔人呵”等等;而俗趣和雅調(diào)更深層次的結合,體現(xiàn)在文人以風雅的姿態(tài)作出的那些折中于雅俗之際的篇什。譬如,以雅言寫俗事。如蘇軾《雙荷葉》(雙溪月)這一類作品。
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俗調(diào)與雅音在詞中交融的豐富形態(tài)和成就的是辛棄疾。
辛棄疾有全然效法民間的俚詞。但這種純粹的仿作在辛詞中不多見。更多的是體現(xiàn)文人本色的雅俗折中的形式。譬如,以俗語寫雅意、雅趣:
好事近
醫(yī)者索酬勞,那得許多錢物。只有一個整整,也盒盤盛得。 下官歌舞轉凄惶,剩得幾枝笛。覷著這般火色,告媽媽將息。
又如,于俗事中見雅懷。這類寫作尤為稼軒所樂道優(yōu)為。
西江月 示兒曹,以家事付之
萬事云煙忽過,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納,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
詞中的事件雖然俗事,但詞意所抒,卻是否定俗事的態(tài)度情懷,是詞人憂憤之馀的無奈、達觀。
詞的雅化,絕不是一種單向的、單一的、單純的過程。相反,與雅相對的“俗”的美學,才是詞之為詞的本性中更為值得注視和研究的問題。或者說,只有劉勰所說的“隱括乎雅俗之際”才是詞的體性風格的更切近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