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在學習“小數乘小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這一內容后,練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題:
請根據積的小數位數,確定因數的小數位數。
14×23=3.32
315×12=3.78
本道題是對教材第87頁小數乘小數計算法則“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的鞏固運用。
生1:3.32是兩位小數,所以是1.4×3.2。
生2:我覺得答案有許多,只要滿足“14×23”這兩個因數中一共是兩位小數就可以了,比如14×0.23,0.14×23。
師:是的,根據小數乘法計算法則,反過來同樣是可以確定小數位數。
生3:第2題,我的答案是31.5×1.2,3.15×12,315×0.12…
生4:我覺得有問題,我計算過,31.5×1.2=37.8而不是3.78。
學生驗算。
生5:我與一個辦法,我們可以根據小數的計算法則,列出豎式,在積中點上小數點就能知道因數里有幾位小數了。
生6:題目中的積是3.78,根據小數性質,把末尾0舍去了,真正結果是3.780,所以因數里一共是3位小數才對。
生7:其實,在做之前我們要判斷一下兩個因數的末尾數字,比如14×23中末尾4×3,就不會出現0被舍去的,而315×12末尾5×2,這就需要考慮末尾出現0的情況了。
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正當我準備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一個小手舉了起來:
生8: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不計算一眼就能知道怎么點小數點!3.32是三點幾,所以肯定是“一點幾乘二點幾”,3.78也是三點幾,比四小,不可能是31.5×1.2,這樣至少是30幾,同樣也不可以是3.15×12,315×0.12…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反思】
當學生根據積的小數位數確定因數的小數位數的方法對于“315×12=3.78”行不通時,經過學生分析、鑒別與修正,提出可以列豎式來解決此類特殊問題。在問題原本可以告一段落時,生8用估算的方法讓所有學生驚訝、嘆服到一致鼓掌表示認同。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的需求和渴望,另一方面,也反映學生對估算價值的頓時醒悟,其實學生對于估算價值認識和運用一直還“沉睡”在意識形態(tài)中。雖然課改以來,估算正逐步被重視和落實。但是,與期望的教學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估算教學仍然在被動地跟著教材走,或是題目里有“大約”二字則一律估算,沒有“大約”二字是一概不估算。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的估算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習慣,方法是可以教的,如“計算法則”“運算定律”等,但估算的意識和經驗是要靠積累的,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滲透、孕育,這是個過程,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自覺應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并運用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應是學生的一種自我需求和運算能力的體現,把估算意識內化在自己計算中,切實提升運算能力。
作者簡介:楊金珠,女,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