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俊
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學當中,我們常??吹角宦傻膶懽髂J健T谂喿魑牡倪^程中,也常常看到千人一面的現(xiàn)象,沒有任何真情實感的空發(fā)議論。單調的生活,使學生缺乏寫作的激情;語言的貧乏,使作文蒼白、空洞。如何指導學生寫出內容豐富、富有特色、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使作文回歸生活、反映生活呢?筆者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減緩坡度,讓學生輕松上臺階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寫的大作文不如小作文好,而小作文不如日記好。一些平時一寫作文就頭疼的同學,日記卻能寫的像模像樣。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xiàn)象呢?仔細想一想,日記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寫日記時不必受平時寫作文的那些條條框框的約束,寫作內容也不受題材的限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記中的事情是真實可靠的,感情是有感而發(fā)的。而寫命題作文時會受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這對缺乏寫作素材積累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生而言就有很大的難度了。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從最基本的日記抓起,通過寫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文章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事情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中學階段是指導學生寫真人真事、抒發(fā)真實感覺,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為以后寫作打基礎的階段。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降低作文要求,使寫作要求盡量貼近學生。筆者將寫作要求歸納為:寫實事,吐真情,注意本次作文的目的要求。一句話就是關注在什么時間、什么人發(fā)生了生么事。同時,筆者還提倡學生用寫日記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積累人生閱歷。以上要求讓學生感知到,寫作就是對情感的表達,把對事物的認識、自己的喜怒哀樂、是非判斷融入作文當中,就是所說的真情實感。這樣,學生壓力減少了,空間開闊了,思維活躍了,還怕學生寫不出佳作嗎?
二、重視口頭語言的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比~老的這段經典論述,生動地揭示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辯證關系。有鑒于此,教師在課中、課下,應盡量指導學生用規(guī)范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每單元“表達交流”綜合實踐活動中,做到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訓練并重。教師不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過程中富有創(chuàng)意、充滿情趣的精彩語言,還要注意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鼓勵學生用通暢的語言表達,敘述自己的思想。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要教育學生熱愛寫作,自覺認真地練習寫作,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解除思想負擔,而且能使學生在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下寫作,增強寫作訓練的動力,提高寫作質量。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無論語言還是思維都不同于成年人,稚嫩、淺顯、天真和單純是學生作文的特點,也是優(yōu)點。對此,我們要精心保護,從他們的寫作中找到一些好詞、好句,通過批注、口頭表揚、推薦范文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幫助他們樹立起“我要寫、我能寫”的自覺訓練意識。
四、引導積累,讓學生寫出好文章
當前,造成學生在寫作文時無內容可寫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會觀察;二是不注意積累;三是經歷過少。為此,在寫作指導中教師應主要設計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積極練筆
平時學校開展什么活動,筆者會及時讓學生寫下心得體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了充實的生活,作文才會有豐富的材料,在班會、團會活動中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文娛、體育、參觀、義務勞動等活動,指導他們選擇一天中最有意義的事,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記敘下來,使學生能夠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
2開闊眼界
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如電視、網絡媒體等,讓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教育學家認為,具有動感特色的電視畫面,對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文來自于生活,如果僅僅讓學生關注學校生活,關注身邊的人,學生的思維空間必會受限。所以,在學生學習之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看新聞聯(lián)播,或從網絡上收集一些視頻、圖片,讓學生關注國家大事、時事政治。真人真事、精彩畫面,既是視覺上的感受,又是頭腦中的思考、心靈上的震撼,他們留給學生的個人感受應該比單純的說教更有用。
例如,筆者看到兩篇文章,分別是《瑞恩的井》和《陽光皮膚》,深受感動。于是從網上下載了《缺水的非洲》、《貧困的非洲》讓學生觀看。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干枯的河流、枯瘦如柴的兒童、等待死亡的孩子……每個學生的神情都那么專注:有的同學發(fā)出抽咽聲,有的同學偷偷抹去滴落的眼淚……幾分鐘的視頻,感動了每一個觀看者。此時,如果讓他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寫出的文字怎能會空洞無物呢?“多讓人心痛的畫面。那一雙雙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向世界乞求‘救救我吧!救救我吧!給我水!給我吃的!”“我的淚水不知什么時候漫過嘴角,我這個做錯事被爸爸狠狠教訓都沒有流淚的男子漢,留下了心痛的淚。這淚水不是懦弱膽怯的淚,而是我對飽受饑餓、貧困威脅的非洲孩子所留下的深深同情之淚”?!皫蛶退麄儼?!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這都是善良的孩子真情的訴說和發(fā)自內心的呼喚。
3積累素材
一篇精彩的文章,其中必有一段或幾段是文章的靈魂。這幾段描寫使文章變得有血有肉,極具活力。對于寫作困難的學生而言,他們平時不注意觀察,缺乏體驗和積累,再加上對寫作的畏怯,總是三言兩語后就不知如何下筆了。這時,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寫一些小片段。同時,也可設置一些場景,讓學生通過聽、看、觸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就如同電視、電影當中的“特寫鏡頭”一樣,通過對事物、人物某一時刻的表情、動作、變化等觀察,寫一些小練筆。這種片段作文,因為短小,故而寫作內容集中,很容易出彩,學生寫起來沒有心理負擔,興趣也濃厚。這樣長期堅持、不斷積累,學生會逐步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寫作自然不會出現(xiàn)空洞無物的現(xiàn)象。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說明創(chuàng)作的沖動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情。如果下筆前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因此,只要教師能抓住時機,適當點撥,學生就會寫出出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