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
明清《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述評
李 婧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文心雕龍》文體論在唐代就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明清兩代一直都是校注、評點之重。明人在《文心雕龍》文體論的注釋上有很大進展,但在評點方面取得成果有限。清代學術(shù)大興,加之有《文心雕龍》在明代的大量刊刻為基礎,清代的《文心雕龍》研究上了一大臺階。文體論仍然是研究的重點,不僅注釋愈加完善,更在理論研究上取得長足進步。
《文心雕龍》;文體論
《梁書·劉勰傳》在談到《文心雕龍》時,僅有一句評語,即“論古今文體,引而次之”。[1](P710)可見,《文心雕龍》問世之初是被作為一部文體論專著來看待的。文體論早在唐代就開始了其影響與傳播,代表唐代官方權(quán)威的《毛詩正義》,就吸收了劉勰文體論中的觀點。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解釋鄭玄《詩譜序》“詩譜”命名之由來時云:“譜者,普也,注序世數(shù),事得周普?!盵2](P9)顯然取資《文心雕龍·書記》:“故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tǒng),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①不過對文體論的校注、評點以至理論研究,卻要等到明代之后。
《文心雕龍》在明代倍受推崇,廣為流播,一時刊刻不絕,校注興起,評點紛出。其中文體論成為研究的重點,遠較《文心雕龍》其他部分為勝。明人在《文心雕龍》文體論的注釋上有很大進展,但在評點方面,取得成果有限。
在校注方面,明代大儒楊慎首開風氣,他以五色筆圈點,并附以評語,其中有些便明顯具有注釋的性質(zhì),對文體論所涉之典實、作家、作品多有說明,為明清《文心雕龍》校注的興起導夫先路。
明代在《文心雕龍》校注方面集大成和奠基性著作是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梅注初刊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至天啟二年(1622)短短十多年間凡六次校定,用力甚勤,又被多次重印或翻刻,影響很大。梅氏《音注》是《文心雕龍》研究史上首次全面完整的注釋,共計297注。特別是對文體論的注釋已初具規(guī)模,計181注,占全書注釋的二分之一強,是篇幅相當?shù)膭?chuàng)作論注釋(計有49條)之三倍還多。如此側(cè)重文體論,乃梅氏注釋之體例使然。其篇首《凡例》云:
注元為字句脫誤甚多至不可讀,乃尋考諸書用以改補,復引諸書之文以相印證。又因篇中之事有難通曉者,諸書之文有多秀偉者,釋名、釋義,有便初學者,遂并載其文而注成焉。[3]
由此可知,梅氏注主要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考校文本;二,解釋典故;三,載錄劉勰所提及之名篇佳作。而文體論正是《文心雕龍》中運用典故、征引文章最多的部分,因此,也便成為梅氏注釋最為著力處,平均每篇有9條注釋。而相比之下,創(chuàng)作論每篇平均不足3條,《體性》、《镕裁》、《總術(shù)》、《物色》四篇無注,《情采》、《定勢》篇僅1注,《通變》、《聲律》、《章句》、《指瑕》、《養(yǎng)氣》、《附會》皆只有2注。其對文體論的注釋尤重考錄劉勰所論及之作品,收錄了大量的資料,不僅僅“有便初學者”,也為研究者提供方便,后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以大量載錄劉勰選評之作品為特色,即肇端于梅氏也。
明代另一部重要的《文心雕龍》注本是王惟儉《文心雕龍訓詁》。其與梅注幾乎同時完成,而流播不若梅注廣泛,但其所注之完整詳備則有逾梅注,成果多被黃叔琳輯注吸收。觀王氏《訓詁》,與梅氏《音注》相同,文體論的注釋占很大比重,遠多于創(chuàng)作論。文體論平均每篇有25注之多;而創(chuàng)作論中,除《神思》、《麗辭》、《夸飾》、《事類》、《練字》、《指瑕》等六篇注釋較詳外,其余各篇皆在5注以下,其中《風骨》、《定勢》、《聲律》、《物色》只有2條注,《體性》及《隱秀》甚至無注。這亦是其體例所致,王氏于卷首《凡例》云:“是書之注,第討求故實”,而《文心雕龍》文體論用典遠較創(chuàng)作論為多,自然出現(xiàn)了注釋規(guī)模上的差異。
觀王注的具體內(nèi)容,與梅注側(cè)重不同,而相得益彰。梅注重考錄作品,載錄文章不下數(shù)十篇。而王惟儉則明確表示不以載錄作品為能,其《凡例》云:
古稱善注,六經(jīng)之外,無如裴松之注《三國志》,劉孝標之注《世說》。然裴注發(fā)遺事于本史之外,劉注廣異聞于原說之余;故理欲該贍,詞競煩縟。若此書世更九代,詞人罔遺。而人詳其事,事詳其篇,則殺青難競,摘鉛益勞。故人止字里之概,文止篇什之要,勢難備也。[4](P20)
指出由于《文心雕龍》一書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過多,難以“人詳其事,事詳其篇”,故所涉人物僅注“字里之概”,所涉文章只備“篇什之要”而不錄全文。梅氏因全篇載錄作品,頗費篇幅,故出注有限,文體論平均每篇只9注。而王注不錄原文,簡明該要,故出注密集,文體論平均每篇25注之多,稽考群書,旁征博引,可以說將《文心雕龍》文體論所涉人名、篇名、史實典故等大部分都梳理出來了。
綜觀梅、王二注,以考辨為主的傳統(tǒng)注釋方式,客觀上決定了用事密集的文體論成為其注釋的重點和焦點。他們的注釋考錄了文體論涉及的大量典故、作家、作品,無疑為后世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資料,奠定了基礎。
評點之風,明代大興,對《文心雕龍》的評點亦蔚為大觀。先后有許多名家評點過《文心雕龍》,如:楊慎、曹學佺、鐘惺,陳仁錫,葉紹泰等等。從他們評點的情況來看(見下表),與對《文心雕龍》的校注相同,文體論成為了重點。在各家評點中,對文體論的評點皆約占總數(shù)之半,遠遠高出創(chuàng)作論的評點數(shù)??梢姡魅藢Α段男牡颀垺肺捏w論是十分重視的。
評點總數(shù)樞紐論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含《序志》篇)楊慎48525171曹學佺54122994鐘惺786372312陳仁錫1019433217
數(shù)據(jù)據(jù)黃霖《文心雕龍匯評》統(tǒng)計。
但觀明人對《文心雕龍》文體論評點的具體內(nèi)容,多辭章鑒賞,少義理解析;褒貶空泛,不辨旨趣;評賞隨意,自作發(fā)揮,存在著不少缺陷。唯楊慎、曹學佺、陳仁錫等人的評點,尚具有一定的價值。楊慎的評點,正如上文所述,有一部分屬于注釋,但亦不乏理論探究?;?qū)③牡奈膶W發(fā)展觀表示肯定,如評《明詩》篇“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為“此千古不易之言,彥和已闡之矣。”[5](P29)或?qū)③牡淖髌菲吩u予以贊賞,如謂劉勰“評《古詩十九首》得其髓者?!盵5](P28)或從劉勰對每種具體文體的論述中提煉其總的批評標準和創(chuàng)作原則,如《封禪》楊評曰:“‘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墜于淺’,不特封禪之準,他文亦當如此?!盵5](P78)楊慎的這些評點雖未必皆確切無誤,又多點到為止,但大抵都是精妙之見。楊慎評點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對劉勰詩歌觀的闡釋。楊氏認為劉勰把詩訓為“持”,指“持人情性”,“千古詩訓字,獨此得之。宋人說詩,夢寐不到此,蓋宋人元不知詩為何物也”[5](P27),指出劉勰抓住了詩歌的抒情本質(zhì),超過宋人詩論,因此給予其至高的地位,切實揭示了劉勰詩論的重要價值。
曹學佺評語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以“自然”解劉勰詩論。曹氏指出“自然”乃劉勰詩論的核心,并且這一“自然”包含三個層次?!睹髟姟吩疲骸叭朔A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曹評“詩以自然為宗,即此之謂?!盵5](P27)這是指詩在感物抒情上是自然而然的。繼而,劉勰又云:“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辭達而已?!辈苤赋觥斑_者,自然也?!盵5](P28)此指行文上不雕琢不藻飾。《明詩》末段“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辈茉u:“彥和(以)不易言詩,乃深于詩者。‘其易也將至’,則近于自然矣。”[5](P30)此為創(chuàng)作上的自然無法。曹能準確抓住“自然”這一范疇及其蘊含的多重含義,來解析劉勰詩論,確是頗具卓識。
陳仁錫選編的《奇賞齋古文匯編》節(jié)選《文心雕龍》四十七篇,附有眉批。其評點最引人注意之處在于處處批駁劉勰的雅正思想,這與大多數(shù)評點家大相徑庭。這種觀念突破了傳統(tǒng)儒家文藝觀,對我們今天的研究也是不無啟發(fā)的。
清代學術(shù)大興,加之有《文心雕龍》在明代的大量刊刻為基礎,清代的《文心雕龍》研究上了一大臺階。文體論仍然是研究的重點,無論校注還是評點,都較其他部分為勝。不僅注釋愈加完善,更在理論研究上取得長足進展。
代表清代“龍學”???、注釋最高成就的無疑是黃叔琳《輯注》。黃《注》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以明注本為基礎。其《例言》云:“梅子庚音注流傳已久而嫌其未備,后得王損仲本,援據(jù)更為詳核,因重加考訂,增注什之五六,尚有闕疑數(shù)處,以俟博雅者更詳之。”[6]可見其是在明王惟儉《訓詁》本基礎上考訂增注而成。整體而言,黃《注》各篇的注釋比重也與王氏相類,同樣十分傾力于文體論部分,平均每篇有40注之多;而對于其他部分,其注釋也相對較為簡略,創(chuàng)作論部分平均每篇僅14注。黃注之體例也與《訓詁》相同,考證人名、篇名、史實典故。其對文體論的注釋較王氏《訓詁》平均每篇增十五注左右,無疑更為詳盡完備。
在評點方面,清代有黃叔琳、李安民、紀昀等多家評點過《文心雕龍》,學術(shù)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明代不可同日而語。其中代表最高水平的無疑是紀評。紀昀對文體論十分重視,其評文體論之數(shù)量近90條,占總數(shù)之五分之二,與創(chuàng)作論注釋數(shù)基本持平,對文體論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
首先,紀昀對劉勰的一些觀點進行了學術(shù)考辨。如劉勰認為是宋玉始造對問這種文體,紀昀則指出“《卜居》、《漁父》已先是對問,但未標對問之名耳?!盵5](P52)更重要的是,紀昀對《文心雕龍》文體論進行了義理解析。其一,紀昀定《文心雕龍》性質(zhì)為“論文之書”。[5](P90)紀昀在《書記》篇評語中明確指出《文心雕龍》是一部“論文之書”,即專論集部文章之書。因而紀氏認為史書、子書、《論說》篇中的經(jīng)傳注釋、《書記》篇中的“譜、籍、簿、錄”等二十四種筆札,在《文心雕龍》均屬讕入,與其“論文之書”的體例不符。其二,紀昀評析了劉勰的某些文體分類。如評《書記》篇劉勰所論二十四種筆札并非書記體,而只是附于《書記》篇的一些無類可歸的紛雜文體。其三,紀昀揭示并贊賞劉勰論文體時秉承的儒家雅正文學觀。如評《明詩》首段云:“‘大舜’九句是發(fā)乎情,‘詩者’七句是止乎禮義。”[5](P27)準確揭示劉勰對詩歌本質(zhì)的認識實是本之儒家《詩大序》。其四,紀昀揭示劉勰文體論救俗整弊之旨。如《議對》篇劉勰力批“議”體“舞筆弄文”、“空騁其華”,紀昀評其“洞究文弊?!盵5](P87)其五,紀昀揭示劉勰論文體講本末正變。如《文心雕龍·頌贊》篇論“頌”體之發(fā)展:首論“頌”自商代起確立了其“容告神明”的功用,紀氏以其在彰顯“頌之本始”;[5](P38)繼而劉勰指出“晉輿之稱原田,魯民之刺裘鞸,”是“野誦之變體,浸被乎人事矣”,紀氏謂其論“頌之漸變”;[5](P38)劉勰又論“頌”發(fā)展到“漢之惠景”時“沿世并作,相繼于時矣”,紀氏以其在論“頌體之初成”;[5](P39)至劉勰批評班傅之《北征》、《西征》“變?yōu)樾蛞M不褒過而謬體哉”,紀氏評其在論“(此)變體之弊”。[5](P39)紀昀清晰地勾勒出了劉勰是如何按照本末正變這條線索來論“頌”體的。其六,紀昀從劉勰對各種文體的具體評述中,歸納其總的批評標準和創(chuàng)作法則。如劉勰在《哀吊》篇贊揚潘岳的哀辭“情洞悲苦”,體現(xiàn)了劉勰“為情而造文”的一貫主張,紀昀指出“四字精妙,凡文皆然”。[5](P50)
總體說來,紀昀對《文心雕龍》文體論的評點考證精嚴,議論驚警。特別是其對文體論的義理解析,以評為論,突破了傳統(tǒng)評點體例零散隨意之不足,已經(jīng)對《文心雕龍》文體論的若干重要問題作了頗具系統(tǒng)性的研究,“為與現(xiàn)代‘龍學’接軌,紀評可謂作出了重要的貢獻”。[7](P344)
注釋:
①范文瀾先生已經(jīng)指出:“《正義》此文竊取彥和而小變者?!币姺段臑憽段男牡颀堊ⅰ罚嗣裎膶W出版社1957年版,第482頁。
[1]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唐.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梅慶生音注《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卷首《凡例》),復旦大學藏明萬歷己酉刻本.
[4]詹锳.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黃霖.文心雕龍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清.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例言[M].北京:中華書局,1957.
[7]汪春泓.文心雕龍的傳播和影響[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張吉兵
I206.2
A
1003-8078(2014)04-0046-03
2014-01-03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14
李婧(1983-),女,山東煙臺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yè)博士。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12WE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