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潔
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剪枝的學問》這堂課,減少了很多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留下的是純粹的語文實踐活動。減少,是為了“增加”。那么,他增加了什么?是如何增加的?我們來看以下片段,或許能從中得到答案。
【教學片段】
師:“我”幾次走進王大伯家的桃園?分別是什么時候?
生:三次,第一次是在冬天的時候。
……
師:把這三個表示時間的詞畫出來。畫出的詞和老師黑板上寫的一樣的舉手。讀一下。(板書:去年冬季的一天 春天到了 暑假里)
(生讀)
師:每次看到的景象一樣嗎?(每行板書后面添上“我看見”,并加括號)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正忙著剪枝。
師:好的,說得非常好。她說出了一個關鍵的內容——(生:剪枝)。
師:“忙著剪枝”這個詞很關鍵,我們稱為“關鍵詞”,在課文中畫出來。
生:春天來了,我看見王大伯的桃園里長滿了桃花。
師:長滿了桃花?換一個字。
生:開滿了桃花。
師:文中有一個形容開滿桃花的關鍵詞——(生:紅云片片)。
師:對,用上這個關鍵詞把第二句話再說一遍。
生:春天到了,我看見王大伯家的桃園里開滿了桃花,紅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見光鮮紅潤的桃子。
師:(微笑地)這個桃子長哪兒啊?用上一個關鍵詞——(生:掛滿枝頭)。
師:請完整地說一遍。
生:暑假里,我看見光鮮紅潤的桃子掛滿了枝頭。
師:誰有本事把這三句話說成一段話?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忙著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見桃園里開滿了桃花,紅云片片;暑假里,我看見光鮮紅潤的桃子掛滿了枝頭。
師:給他掌聲。同學們,讀完一篇課文,可以用幾句話來進行——(生:概括)。
師:概括的時候注意兩點:第一,你看“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這是什么順序?
生:時間順序。
師: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說。這篇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我們一般講一年四季的順序,叫——
生: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師:那一天的時間順序是?
生: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小時候,長大了,老了的時候,這是什么順序?。?/p>
生:是人的一生的順序。
師:我們讀課文要關注它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按照順序來說,說得就有條理。第二點,要抓住了關鍵詞來說,就比較準確,所以我們知道,概括一要——(生:抓順序)。
師:二要——(生:抓關鍵詞)。
師:同學們,概括主要內容就是用簡略的幾句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說給大家聽。一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說,二是要抓住關鍵詞。
【賞析】
一、增加了過程
概括課文內容是閱讀的一項基本能力。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概括主要內容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教師要教。薛老師就是基于學生的起點,針對課文的特點,采用了三個步驟,讓學生由淺入深,遵循文本的思路,一步步經歷思考的過程,最終學會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很多教師不會把概括主要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即使是作為教學內容,也僅僅是走過場,簡單機械地指名學生來說說,只要有一個學生說得比較靠譜,就算完事。殊不知,這樣只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的教學,學生沒有真正得到提高,學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說才對,更不知道這樣簡潔的語言是怎么來的,糾結自己為什么就是不會,更悲哀的是,下次遇到概括主要內容還是不會。所以,缺少過程的教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到了高年級還是不會概括主要內容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二、增加了方法
有位哲人說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舉一反三,形成能力。薛老師深諳此道,所以在指導過程中,非常重視方法的引導。以抓關鍵詞為例,學生不會概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要抓住關鍵詞,或者說不會找關鍵詞。薛老師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接受,漸漸領悟,最后順理成章地運用。概括主要內容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這篇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但時間順序不只課文上一種,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輕松地說出了“一年的順序”“一天的順序”和“一生的順序”。通過這一篇課文明白這一類課文,教師不是給學生一個點,而是給學生一個面,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在這樣的基礎上,總結出學習方法。這樣的指導完全站在學生的角度,正是有了一步步方法的引領,才有了最后水到渠成的效果。
減少,是為了“增加”。所以,教學內容應該簡約清晰,減去“不痛不癢”的內容,增加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即關鍵、本質的東西,通過扎實的實踐,讓學生學會,并能觸類旁通,最終變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