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程軍年,鐘雨靜
(1.云南大學 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650091;2.云南大學 網絡與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650091)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了一種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的趨勢,并成為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世界各國(包括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無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為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1]近幾年,我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企事業(yè)單位都在基礎教育資源建設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梢姡虒W資源建設無疑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目前,我國基礎資源建設在數量、種類、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這對于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推動課程、教材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和跨越式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筆者從基于“問題”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出發(fā),初步探索提出一個基于問題導向的教學資源建設的一般模式;旨在能夠規(guī)范和統(tǒng)一教學資源建設的實踐,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教學資源建設模型,以期為教學資源建設人員提供一般性的實踐參考范式。
科學研究始于科學問題,并為科學問題所指導??茖W問題的深入促使科學研究不斷深入;解決科學問題需要的方法、策略推動了科學方法的選擇與發(fā)明;科學的發(fā)展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問題發(fā)展的歷史,是科學問題不斷展開和深入的歷史;科學問題的解決導致了科研評價。科學是這樣,工程技術也是如此。[3]問題(需要或目標)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具有導向的功能、組織的功能、激勵的功能和評價的功能。[4]許多哲學家對于問題都有類似的觀點。
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學派哲學家杜威于1910年在他的《HowWeThink》一書中,將生活看成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他認為生活本身就表現為從問題到問題的一系列問題求解的過程。人的認識活動是從人們面臨不令人滿意的境況(困難、問題、疑惑)開始的,探索的目的是要獲得某種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一個“解答式”,以使人能從如人意的境況向著符合人意的境況轉變。
波普爾也提出了一個模式:P1→TT→EE→P2,其中“P”代表“問題”,“TT”代表試探性理論,而“EE”則代表“排除錯誤”。他認為理論成長的方式由一個問題“P1”開始,提出問題“P1”后,人們會用一些“TT”也就是試探性的理論去解決這個問題,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了錯誤“EE”,進而產生新的問題“P2”,接著再運用此模式解決新問題“P2”。
勞丹的問題觀與波普爾的問題觀在一些方面是對立的。勞丹認為只有解決問題才意味著科學的進步,而產生問題似乎只是一種消極的東西。波普爾則認為問題推動科學進步,強調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眾多科學哲學家都重視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其實,教學資源建設亦是由教學資源問題推動,教學資源問題的變化促使教學資源建設不斷深化。鑒于此,本研究從資源建設“問題”著手,探索建立以資源建設“問題”為導向的資源建設實踐方法體系,以期對資源建設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教學資源發(fā)展歷史將指引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指在教學過程中,建設或者創(chuàng)造支持教與學過程的、被教學者和學習者所使用的一切資源(物質、能量和信息等),包括與教育教學相關的人文環(huán)境(社會文化、校風、班風、學術氛圍等)和物理環(huán)境(網絡教育平臺、廣播電視基礎設施、3G移動網絡、泛在教育網絡等)及相應教學材料、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從現代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社會性學習理論和后現代學習理論等)來看,建設豐富的教育資源能提供學習者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學習者自主知識建構。
(1)教學資源建設問題概念界定
受杜威和波普爾問題理論的啟發(fā),林定夷教授對“問題”進行了一般性的定義。他認為“問題”即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4]由此,我們可以給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做一個初步定義: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即在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資源建設的目前狀態(tài)與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教學資源建設的研究是從資源建設問題入手的;教學資源問題推動并指導著教學資源的研究與發(fā)展;教學資源建設的歷史是教學資源問題不斷解決和深化的歷史。教學資源建設問題是教學資源建設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
(2)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功能
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在整個資源建設過程中具有以下幾個功能:①導向功能,即使資源建設過程受資源建設目標指導和支配;②控制功能,即資源建設目標一經確定,就對人力、物力、財力起到掌控;③激勵功能,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給出清晰的目標能夠反映出人的需要,能夠激發(fā)出資源開發(fā)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動力;④測度功能,即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能夠測量、檢查、評價教學資源建設成功與否。
教育史上曾發(fā)生過三次重大教育技術革命,現在是第四次革命。[5]第一次革命是將教育年輕一代的責任從家族中轉移到專業(yè)教師手中;第二次革命是將書寫作為與口語同樣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發(fā)明印刷術和普及教科書;第四次是近些年來電子學、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飛躍發(fā)展所帶來的結果。這些技術革命也確立了教學媒體資源的四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語言媒體資源階段;第二階段是文字媒體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印刷媒體資源階段;第四個階段是電子媒體資源階段。其中,電子媒體資源階段,又經歷了從無線電廣播資源、電影電視資源到計算機多媒體資源的發(fā)展歷程,而計算機多媒體資源沿著技術發(fā)展脈絡又不斷涌現出了網絡教學、移動手機、泛在教育、云計算等教學資源。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進一步推動下,教學資源建設還會發(fā)展出更多階段、更多類型。受波普爾的問題理論啟示,類比波普爾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作者嘗試給出教學資源建設進化發(fā)展的一般增長模式:RP1→TT1→EE1→RP2→RP2→TT2→EE2→RP3……RPn→TTn→EEn……(1)。
其中,“RP1”表示資源建設問題(resourceproblem),“RP2、RP3”表示依次所產生新的資源建設的問題,“TT1、TT2”表示解決相應“RP1、RP2”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試探性理論(tentativetheory)和方法,“EE1、EE2”表示依序對相應的“TT1、TT2”理論和方法的評價。如第一次教育技術革命誕生的語言媒體資源,語言所具有的簡單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饋性等特點被應用在教學中。如何產生與語言媒體相匹配的教學資源(RP1)呢?人類進行了各種基于語言媒體的教學資源建設(TT1)并對實踐中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不斷做出評價(EE1)。由于語言本身有空間距離和難以保存的局限性不能滿足學習者所期待的媒體資源要求,隨著媒體資源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到了文字媒體資源階段。文字媒體資源靠手抄可以記錄下知識經驗,解決了空間與時間進行重復教學的問題。并且,這一階段的革命,既保留了語言媒體資源的優(yōu)越性,也發(fā)揮了文字媒體資源的長處,形成了文字書寫與口頭語言并重的教學資源。如何產生與文字媒體相適應的教學資源(RP2)呢?人類進行了各種基于文字媒體的教學資源建設(TT2)并對這種實踐活動過程和結果不斷做出評價(EE2)。由此,教學資源發(fā)展到第三階段、第四階段。隨著資源建設和學習者特性越來越復雜,未來還會出現更復雜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那么第四階段的教學資源也會存在不足需要改進,又會產生新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RP5……以此類推,未來出現的第n個階段也必然遵從我們如上所給出的教學資源建設發(fā)展的增長模式。
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了分類:基于問題的科學哲學和認知心理學把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非良構問題兩大類;[6]系統(tǒng)科學把問題分為簡單問題(良構問題)和復雜問題(非良構問題)。[7]本研究所探究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一般是復雜問題(非良構問題),存在少量的簡單問題。
系統(tǒng)科學把系統(tǒng)分為硬系統(tǒng)(簡單系統(tǒng))和軟系統(tǒng)(復雜系統(tǒng)),相應的工程技術的方法也分為硬系統(tǒng)方法(以霍爾系統(tǒng)工程模型為代表)和軟系統(tǒng)方法(切克蘭特軟系統(tǒng)方法等復雜性問題解決的方法)。[8]對于硬系統(tǒng)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資源建設目標能被清晰地闡明,可選的問題解決方案唯一或已知,問題的答案是存在的和唯一的,評價也相對簡單。類比霍爾三維模型,可以得到解決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霍爾三維模型”(見圖1)。
圖1 教學資源建設的三維模型
圖1中,知識維是資源建設者掌握的知識儲備,應用和滲透在建設過程中;時間維即ADDIE模式(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邏輯維即教學資源建設問題解決的一般模式(提出問題、闡明目標、制定策略和選擇媒體、評價)。
人腦是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是復雜的,要開發(fā)出與之適應的教學資源也必然是要求很高的復雜系統(tǒng)資源,對于這種類似復雜系統(tǒng)問題的解決,綜合集成給出了三個研究方法:定性綜合集成、定性定量相結合綜合集成、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13]綜合集成方法能把人的思維、思維的成果,人的經驗、知識、智慧以及各種資料和信息統(tǒng)統(tǒng)集成起來,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實現從多方面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從而解決復雜性問題。[14]綜合集成方法采用的路線是,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從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統(tǒng)一宏觀和微觀研究,最終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復雜問題。圖2就是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的核心體現。
圖2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
筆者在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探討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1)文章從波普爾問題導向的科學哲學方法論出發(fā),指出了杜威和波普爾問題解決的哲學思維可以運用于教學資源建設中。
(2)筆者界定了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功能。
(3)在波普爾科學知識的增長模式啟發(fā)下,筆者嘗試提出了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一般增長模式——公式(1)。
(4)最后,類比霍爾系統(tǒng)工程方法論,筆者初步提出了教學資源建設的三維模型,(見圖1)也給出了解決復雜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框架。(見圖2)
[1]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2]張敬濤,李馨.論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建設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6(10).
[3]林定夷.科學哲學: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方法論導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10.
[4]張掌然.問題的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5]何克抗.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
[6]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7]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問題學之探究[J].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
[8]苗東升.系統(tǒng)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
[9]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10]沈小平,馬士華.基于人-機-網絡一體化的綜合集成管理支持系統(tǒng)研究[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8).
[11]李士勇.非線性科學與復雜性科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253-254.
[12]苗東升.系統(tǒng)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99-231.
[13]于景元,劉毅,馬昌超.關于復雜性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2(11):1417-1424.
[14]歐陽明,龔萍.教育技術“人-機”系統(tǒng)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