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
趙啟正:本刊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原主任。
一個普通中國人怎樣才能更好地通過公共外交為國家聲譽做貢獻呢?他們只需在對外交往中用恰當?shù)难孕兄v述自己和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源于日常生活,真實、豐滿、自然、生動、鮮活、易懂,不需要豪言壯語和華麗的辭藻,但能打動人,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自在其中。
當代中國公共外交的主力在民間。這個判斷的依據(jù)在于:中國的公共外交本質(zhì)上都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活動——重點是說明中國的真實國情,包括社會進展、人民生活、國內(nèi)外政策和外部世界對中國感興趣的問題等,其目的在于使國際輿論較好地符合中國的實際,促進外國人民和政府對中國的友好關(guān)系。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公眾擁有了跨國交往的機會,他們在出國旅游、留學(xué)、工作的過程中,通過一舉一動為外國公眾提供了了解中國的窗口,因此也必然地影響著國家形象或聲譽,發(fā)揮著類同公共外交活動的效果。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公共外交,人人有責(zé)”?,F(xiàn)在,中國每年出境的人次已經(jīng)超過9000萬,其中大約3000萬人次是到外國,顯而易見,這些攜帶著“中國名片”的出國者能夠在公共外交中發(fā)揮出巨大的力量。中國的公共外交事業(yè)能夠成功,必是功在人民大眾、利也在人民大眾。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需要厘清“真實國情—國家形象—世界輿論”之間的關(guān)系。從本源上看,真實國情是客觀實在,是國家形象的基礎(chǔ)。作為一個國家真實情況的再現(xiàn),國家形象有賴于各種形式的媒體(報刊、圖書、影視等等)進行傳播,但由于報道者的價值觀,他的觀察角度、選題和敘述方式等的差異,媒體所傳播的國家形象會存在片面性和“失真”的可能;只有越接近真實的描述,越經(jīng)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任何粉飾性的描繪,都不可能具有持久的影響力。而關(guān)于一個國家的輿論或聲譽,則是國家形象在特定人群中獲得的評價的總和,它與人的主觀判斷、價值取向有關(guān),往往以民意測驗(顯然與測驗的設(shè)計是否科學(xué)有關(guān))形式呈現(xiàn)出來,于是才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關(guān)于一個國家的輿論或聲譽存在較大差異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說,一個國家的形象決定于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優(yōu)秀的媒體會有助于真實形象的傳播,公共外交是克服過度依靠媒體傳播局限性,傳播國家真實形象的有效途徑。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公共外交的目標歸屬于被尊重的需求,是比較高階的追求。隨著中國公眾與世界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作為中國人的集體身份受到世界認可、尊重的需求在民間越來越強烈。近兩年來,許多省、市、地、縣也陸續(xù)成立了公共外交協(xié)會,并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這些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了公共外交的民意基礎(chǔ)在中國正逐漸壯大。
可是,需求的層次越高,越不容易實現(xiàn)。要改善世界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知,顯然不是政府或者某個單獨的社會群體能夠獨立做到的。開展好中國的公共外交,一方面,一向由政府承擔的“對外傳播”正在不斷改善和加強;而另一方面,公眾承擔的公共外交方興未艾。而后者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有關(guān)公共外交的普及教育和經(jīng)驗交流來提升愛護國家形象的意識和對外交流的能力。對于外國人來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有13億頁的《中國讀本》的一頁,他們往往只能通過閱讀其中的幾頁、幾十頁來認識中國和中國人;而直接接觸中國和中國人就有可能避免只依賴于媒體而存在的片面性和被誘導(dǎo)性。那么,一個普通中國人怎樣才能更好地通過公共外交為國家聲譽做貢獻呢?這并不是一個很為難的問題。他們只需在對外交往中用恰當?shù)难孕兄v述自己和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源于日常生活,真實、豐滿、自然、生動、鮮活、易懂,不需要豪言壯語和華麗的辭藻,但能打動人,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自在其中。
大學(xué)作為中外文化交往、理論對話和價值傳播的重要平臺,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前沿重地,也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智庫。在公共外交主體多元化的今天,高校理應(yīng)成為推動其發(fā)展的重要主體之一。積極利用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人才優(yōu)勢,推動公共外交的理論研究,普及公共外交理念和實踐,是每一所高校義不容辭的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