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速發(fā)展資訊發(fā)達的動態(tài)社會要求所有的公民必須終身學習。未成年人是未來的希望,必須讓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進而影響其親友。在這項艱巨工程完成的過程中教師將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 學習 社會 未成年人 教師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fā)展、資訊發(fā)達的動態(tài)社會。社會的發(fā)展對處在這個社會上的每個個體的要求是:必須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發(fā)展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不被社會淘汰,才能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一種向上的積極的良性的影響,而非不健康的負面影響。而人的不斷發(fā)展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積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素養(yǎng)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簡而言之,就叫終身學習。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一個兩個甚至是幾萬、幾十萬個人終身學習,那他、他們對這個社會產生的良性影畢竟是有限的。而我們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必須靠我們社會的全體——所有公民都必須進行終身學習。而當我們全社會所有公民都形成了終身學習的風氣,甚至將終身學習當成了習慣,那時的社會就是我們一直努力創(chuàng)建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過去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生產發(fā)展緩慢,加之資訊的不發(fā)達和信息傳播途徑的稀少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決定了我們的教育結構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史所謂的“終端”型教育。在這種社會基礎和教育條件下一個人在學校所獲得知識、技能、思想、理念等能使他一生受用。在其整個一生的職業(yè)活動中,就像你去買股票一樣,始終都是可以“保值”而不會“貶值”。這時他們所擁有的“文憑”的含金量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文憑”就是“能力”的代名詞。但是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的飛速進步,技術、工藝、勞動組織形式的更新速度已超過人們一代接一代的更替速度,出現了社會生產前未有的活躍性、多變性,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并且迅速的走進千家萬戶,使得信息的傳播成為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人們只要動動手指,所有資訊就近在眼前。在這樣的一種大環(huán)境下,就迫使我們必須不斷的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職業(yè)活動的內容。而在“終端”型教育的條件下的教育無疑是滿足不了這種發(fā)展的需要的。因此對處于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學習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學業(yè)了,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素養(yǎng)。有一則笑話說某一大學生畢業(yè)后剛進入社會就發(fā)覺自己在大學時所學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已經過時了,跟不上是時代的需求量,無奈之下逐重返學校學習,最終沒法走出校門。這則笑話雖有聽起來些夸張,但是,它從某一方面卻很形象的說明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發(fā)展的速度之快、之猛,同時,也印證了終身學習的必要性。而此時我們所擁有的“文憑”和能力實話不上等號的,“文憑”往往是小于“能力”的。所以對于我們處在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社會上的個人就需要從“擁有文憑”向“擁有能力”轉變。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并非終止于兒童和青年期,應伴隨人的一生而持續(xù)地進行。教育應當借助這種方式滿足個人及社會的永恒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現階段的教育要由過去的“管用一生的教育”向現在“貫穿一生的教育”轉變。這個轉變是一項長期的也是動態(tài)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教師,也就是說教師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要全民參與,但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人群間差異明顯,從公民素質現狀和公民素質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出發(fā)要突出人群上的重點??茀f(xié)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在接受人民日采訪解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指出《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將未成年人、農民、城鎮(zhèn)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作為重點人群,以提高四類人群的科學素質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在這四類人群中鄧楠認為未成人、農民和城鎮(zhèn)勞動人口是重中之重,應對提高未成人、農民和城鎮(zhèn)勞動人口科學素質相關工作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投入。這種人群分類和工作重點,我個人認為解讀的非常有道理,這個分類和工作重點完全適用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但是,我對此有另外的一種解讀,那就是未成年人和家長。我們現在的社會對與未成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因為對任何一名學生而言,他(她)幾乎都有一個家庭,作好了學生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思想教育,就相當于做好學生家長的關于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思想宣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相當做好了對全體公民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宣傳教育進而推動全民參與。創(chuàng)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而對學生的教育靠的是教師,所以我認為對“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推動重心在教師,只有教師先樹立了這種思想,才能教育好學生,進而才能推動全社會“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當學習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風尚的時候,我們會發(fā)覺,我們的社會已經是一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因為我們愛學習,隨著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的發(fā)展,人類自身的素質素養(yǎng)不斷的提高,那時,一個和諧的美好的社會將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成中英:《創(chuàng)造和諧》[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3]炳照,閻國華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簡介:崔玉學(1978—),男,漢族,西藏昌都地區(qū)第二高級中學,中教一級。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