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 王正兵
摘要:南宋名臣陸秀夫是鹽城歷史上第一位宰相和唯一配祀孔廟的人,其“負帝投?!薄ⅰ芭c國共存亡”之壯舉,早已名垂青史。然而,學術(shù)界對其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guān)評述存在諸多爭議。探尋陸秀夫的精神層面及其現(xiàn)實意義,為進一步繁榮鹽城地方文化,筑就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的“中國夢”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陸秀夫;研究述評;現(xiàn)實意義;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K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281-02
南宋名臣陸秀夫曾先后擁立趙昰、趙昺為帝,元軍攻破崖山后,他背負幼帝趙昺投海殉國,譜寫了一曲抗敵御侮、與國共存亡的悲壯樂章。陸秀夫殉國不久,龔開、黃溍(字圣予)即為之立傳,詳敘海上之事;后人還將其遺著匯編成《陸忠烈公遺集》。明英宗天順年間,廣東新會知縣陶魯為陸秀夫、張世杰奏請建祠。此后,家鄉(xiāng)鹽城在西大街建成“陸忠烈公坊”,儒學街立“宋丞相陸公故里碑”,鐫“海國孤忠”四字;萬歷四十七年(1619),朝廷贈謚“忠烈”。咸豐八年(1858),各地孔廟皆配祀陸秀夫,此亦淮郡配享孔廟唯一一人。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董必武先生曾賦詩:“罵名留得張弘范,義士爭傳陸秀夫。”[1]可見其影響深遠。
宋元之際,戰(zhàn)亂頻仍,陸秀夫相關(guān)資料散失嚴重。截至目前,較有價值的文章有:唐張新《陸秀夫生年仍當以1236年為正說》[2]、孫炳元《陸秀夫事跡考》[3]、陳再粦《宋相陸秀夫登科考》[4]、唐張新《陸秀夫傳》[5]、阿英《陸秀夫傳》[6]。另有三十余篇文章涉及陸秀夫,但均缺乏考據(jù)性或論述性。筆者對陸秀夫研究情況作一回顧,以期對后續(xù)研究有所裨益。
一、陸秀夫事跡考證
1.陸秀夫的生卒年。陸秀夫卒于宋末帝祥興二年(1279年),學術(shù)界早已定論。陸秀夫生年目前有兩種觀點:端平三年(1236)和嘉熙二年(1238)。孫炳元《陸秀夫事跡考》提出嘉熙二年說?!尔}城人物志》[7]、《鹽城史話》[8]、陸公祠編印的《宋丞相陸秀夫傳略》等則提出端平三年說;《辭?!芬渤执苏f。鹽城籍蔣逸雪先生《陸忠烈公年譜》考證:“南宋書淮安府志皆云得年四十有四,此說果信之,生當在丙申端平三年。案陸清夫(秀夫之兄)家譜自序公十九歲登文天祥榜進士。南宋淮安府志又皆云公成進士在景定元年(1260年)。公之蹈海在祥興二年,據(jù)是以計,則公得年僅三十又八,其說前后顯然不符?!盵6]顯然,《宋史》與《淮安府志》敘述矛盾。孫炳元根據(jù)龔開《宋陸君實傳》和劫后留存的《寶佑四年登科錄》記載推斷陸秀夫生年為嘉熙二年。龔開乃淮陰人,曾與陸秀夫同在李庭芝幕府,了解秀夫生平,敘述當確信。
2.陸秀夫的家世。孫炳元《陸秀夫事跡考》考證出,蔣逸雪《陸忠烈公年譜》所記家世可靠:公姓陸氏,名秀夫,字君實,一字實翁,別號江東蓋世;家原始江東派也。高大父(孫炳元先生注:指高祖,《宋左丞相陸公全書》中記載名蘊)某,為淮安高管,遂籍淮安州鹽城縣,曾大父(曾祖)榮,祖大有,父芳春,母趙氏(《宋左丞相陸公全書》記母名玉牒)生二子。長子清夫,字君明,次則公也。
爭議較大的是陸秀夫是否為“陸游”之后?!吨腥A陸氏通鑒》編委會主編的《千古一相陸秀夫》認為陸游為陸秀夫先祖,然而查考沈儼《陸忠烈公世系考》、鹽城市檔案館《陸氏宗譜》及蔣逸雪《陸忠烈公年譜》均無相關(guān)記載。另外,秀夫名字與放翁子孫排列也不符?!兜强其洝防d兄弟幾人,有科第者要特加說明,而《寶佑四年登科錄》“陸秀夫”名下,兄弟一欄空白,此事亦殊可疑。筆者以為,陸游乃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與秀夫?qū)嵰荒弦槐保嗑嗌踹h,何會有同宗先祖之說?再者,若陸游后代陸秀夫出生鹽城,而且是鹽城歷史上第一位丞相和配祀孔廟之人,陸游亦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如此出名的先祖,鹽城地方志緣何不記載?根據(jù)現(xiàn)存史料及專家研究,“陸秀夫為陸游曾孫”一說無法成立。
3.陸秀夫的著述。“文彩珊瑚鉤,淑氣含公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盵9]關(guān)于陸秀夫的著述,后世所提甚少,許多陸秀夫傳記僅涉及《二帝信錄》,或鎮(zhèn)江讀書時所題《鶴林寺詩》。孫炳元《陸秀夫事跡考》提出,明末鹽城人王夢熊及其子王之楨曾編定《宋左丞相陸公全書》八卷,其中卷三為著作,編入陸公遺作八篇,由于清初大興文字獄,此書未能刊印;道光年間,鹽城人陶性堅、陶式型父子增編《續(xù)編》,但存世極寡;咸豐十一年,如皋昌廣生偶得此書,僅以第三卷刊印,名《陸忠烈公遺集》,其所輯按文體編排,詩一首,記一篇,跋一文,書一封,記詔四篇,分別為:《題鶴林寺詩》、《丹陽館記》、《編正孝經(jīng)刊誤跋》、《勸陳文龍書》、《景炎皇帝遺詔》、《祥興皇帝登寶位詔》、《授文天祥通議大夫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詔》、《獎諭文天祥詔》。孫炳元還提出陸公另有兩篇傳其名而佚其文字的著作《廣陵牡丹詩》及《莊子評》。此外,《陸秀夫史料與研究》還提到《奉二孟先生書》、《白同寅書》、《告侍從書》、《致郭義山書》(手跡)、《謫居港口言志》、《登雙鳳山》、《為京口宋宗公簡公祠題詞:光前裕后》(墨跡)等文章,以此推斷,陸公著作決不會是《陸忠烈公遺集》八篇。
4.陸秀夫登科考?!端问贰份d:“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标愒倩懻J為此說不確:按宋制,三年一次開科取士。查《宋史·理宗紀》,有寶佑四年(1256年)五月甲寅,“賜禮部進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開慶元年(l259年)五月辛末“賜禮部進士周應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丁丑,“賜禮部進士方山京以下六百三十七人及第。”因此,沒有特殊情況,絕不會于“開慶元年”會考之后,第二年又來個“景定元年”取士。查寶佑四年《登科錄》有601人登科,一甲21人,狀元是文天祥;二甲41人,陸秀夫排行第二十七;其時十九歲,十月初八日寅時生,足見陸秀夫登科應是寶佑四年。
龔開《陸君實傳》記載:“理宗寶佑四年與文天祥同中進士?!鄙騼啊妒酪u考》:年十八,魁省元。十九,登文天祥榜進士,二甲二十七名。根據(jù)生年嘉熙二年推算登科正是寶佑四年。據(jù)考無名氏《寶佑四年登科錄》、明洪武《宋遺民錄》、龔開《龜城叟集》均作寶佑四年丙辰科。
5.相關(guān)傳說及民俗。鹽城陸秀夫研究會《陸秀夫史料與研究》共記載陸秀夫傳說(李世安搜集整理)七則,另載宋帝與陸國師傳奇(林俊卿)十九則。民俗主要為閩南“落水操”。
二、陸秀夫評價
陸秀夫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他受命于危難之際,殫精竭慮,顛沛流離,試圖力挽狂瀾,維護大宋江山,最終以忠節(jié)之舉報效了國家。他的努力雖未能重扶正傾之宋室,但其忠心報國的愛國精神可歌可泣。
元朝樞密副使兼湖州總管丁聚十分敬重負帝蹈海的陸秀夫,乃上奏朝廷,在廣東南澳縣青澳灣修建墓園。此事距秀夫殉國僅四年。盡管在元朝的高壓政治下,中原和南國人民敢怒不敢言,心里卻時刻思念著陸秀夫。不久,石壁上出現(xiàn)一詩:“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痹瘻缤龊?,人們?yōu)榱吮磉_自己的心愿,怒不可遏地將當年頌揚張弘范的刻字鏟掉,改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
嘉靖年間,內(nèi)憂外患,士大夫中有識之士強烈呼吁發(fā)揚民族氣節(jié)。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批準廣東等處《崇祀忠烈奏疏》,在廣東崖山與陸秀夫故鄉(xiāng)鹽城首建陸公祠,以褒揚其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jié)。萬歷四十七年,追謚陸秀夫為“忠烈公”。咸豐八年,全國各地孔廟奉旨配祀,陸秀夫成為鹽城唯一配祠孔廟之人。
陸秀夫“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浩然正氣成為激勵人民抗敵御侮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陸秀夫受到世世代代的深切懷念和衷心敬仰。歷史上為陸秀夫題詞的名人為數(shù)不少,田漢的《崖門紀游詩》、董必武的《游崖門詩》、郭沫若的《崖門詩》、陶鑄的《崖門憑吊詩》等,都表現(xiàn)出對陸秀夫深深的緬懷之情。
在贊美與崇尚陸秀夫愛國精神及民族氣節(jié)的同時,也出現(xiàn)相當?shù)馁|(zhì)疑和反對。孔永松、李強《宋末“三忠”的神化——同安三忠地區(qū)階級斗爭的一個側(cè)面》[10],趙永生《忠臣的另一面——蘇北人物記之陸秀夫》[11],均對陸秀夫的“忠君”與“愛國”提出質(zhì)疑。“掩卷而坐,我一聲嘆息,陸秀夫啊陸秀夫!你真夠狠的,你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打著為大宋中興的幌子,將千萬民眾拖入戰(zhàn)事,幾十萬生命在無畏的抗爭中消亡,你愧對黎民百姓;你一立再立兩個只有八九歲的孩子為皇帝,他們根本不知什么是江山社稷,被你當猴子一樣耍弄,你還美其名曰是為了他們的天下,其實,你是挾天子以坐擁天下……你讓他乃至整個宋王朝成了你的陪葬品,如此狠毒,你對得起大宋王朝嗎?”趙永生嚴厲批評陸秀夫是一種投機主義,而且將與小皇帝的行為定義為“挾持”,為的是完成自己人生及政治理想。也有人認為,陸秀夫是替腐敗的南宋王朝殉葬,是“不識時務的愚忠”,不值得學習。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明史專家王春瑜對陸秀夫高度贊揚,有力回敬了當前史學界出現(xiàn)的一股歪曲中華民族融合歷史、貶低甚至勾銷民族英雄的錯誤思潮。“宋滅無降帝,陸沉有秀夫?!蓖醮鸿ふJ為,有陸秀夫等民族英雄的愛國精神的傳承,在任何時刻,中華民族都不會陸沉。他還認為,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是為了反對民族征服而戰(zhàn),為捍衛(wèi)文明、保衛(wèi)國土而戰(zhàn),是歷史正義的化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融合至關(guān)重要。揚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嘉川也認為,否認陸秀夫民族英雄是對歷史的曲解,把古今的愛國主義內(nèi)涵混同起來。陸秀夫生活的年代是家天下,南宋王朝即是國家,他負帝蹈海的行為就是與國共存亡的愛國表現(xiàn)。今天的愛國主義內(nèi)涵及外延雖然與過去不一樣了,但是這種氣節(jié)仍值得提倡[12]!
參考文獻:
[1]董必武《游厓山》詩 [Z].1958.
[2]文教資料,2008,(31).
[3]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0,(1).
[4]韓山師專學報,1989,(2).
[5]建湖文史網(wǎng).
[6]鹽城陸秀夫研究會.陸秀夫史料與研究[Z].
[7]韓建勛.鹽城人物志[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8]鹽城市委宣傳部.鹽城史話[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9]光緒年《鹽城縣志》[Z].
[10]廈門大學學報,1964,(2).
[11]雨花,2009,(4).
[12]鹽城晚報,2009-11-26.
[責任編輯 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