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摘要:一個班級中總是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成績差、紀律差或習慣差,過去人們把他們稱為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蹭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影響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學生。"教育后進生的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的長期的工作,只有深入細致地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讓后進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主動改正缺點,健康茁壯成長。
關鍵詞:后進生;民主;科學;個性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360-01
工作十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當班主任,近一學年的班主任的工作帶給我許多教育觀念的積極變化。不是從書本上而是從實踐中,我逐步認識到,轉化"后進學生"的途徑、方法當然是很多的,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卻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精神。
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后進學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后進學生"的愛,決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tài)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我認為教育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不但是無比幸福的,也是無比高尚的!當我們自然而然地把"后進學生"看作朋友時,這些頑皮的"后進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把我們視為"大朋友",與我們產生朋友般的依戀之情。
然后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諄諄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而且長期與頑童們打交道的經歷告訴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對"后進學生"的成功轉化,與其說是教師向他們"灌輸"(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輸"),不如說是引導他們發(fā)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經常與"后進學生"談心的話題,便是讓學生談"我有什么優(yōu)點";如果某一"后進學生"因為長期受斥責而喪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氣和能力,我便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yōu)點。注意,教師這樣做,決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對"后進學生"由真誠熱愛而產生的真誠信任。
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前面談到的學生心靈深處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內在依據。但是,對"后進學生"而言,這些"萌芽"往往被各種缺點的"雜草"掩蓋著。教育者的明智和機智,在于引導"后進學生"經常進行"靈魂的搏斗"--不但善于發(fā)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戰(zhàn)勝"卑下的'我'"。
要求"后進學生"在一個早晨就根絕所有壞習慣,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讓他們通過自我控制而逐步減少犯錯次數。有一位"后進學生"上課特別愛插嘴,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很想改正,但缺乏信心。我給學生準備了"報喜單",當他在課堂上每天有一堂客不插嘴,給老師報個喜。盡管一周之內他只有兩天報喜,但我仍然給他以熱情的鼓勵,并且填好"報喜單"向家長報喜,第二周我們定了更高的約定。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逐漸減少;半學期過后,他基本上改正了這個壞習慣。在表揚他的時候,我向全班強調的是,他有"戰(zhàn)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引導學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學生集體的健康輿論對集體中某個或某些"后進學生"施與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表揚或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讓集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有了進步,是全班的光榮;自己犯了錯誤,是全班的恥辱。我堅持在每周的班隊會上讓幾個"后進學生"中進行"看誰進步大"的比賽,由全班同學進行投票。這種競爭隨時是在學生集體的監(jiān)督之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自然的后進學生的變化也就越來越大。其貌似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蘊含著一條樸素的教育科學規(guī)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實踐證明,把教育主動權教給"后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jiān)督,既允許其反復,又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科學。
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后進學生"看作思想品德壞、學習成績差的群體,而應該視為一個一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沒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們眼里的"后進學生",幾乎都是這樣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為習慣、知識基礎、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異,"后進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班集體同步,于是心靈的悲劇便發(fā)生了:自卑自賤但表面上滿不在乎,上課無法聽懂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業(yè)往往做不出便只好胡亂應付因此自然常被各科老師斥罵,受盡了同學們的白眼于是處處與集體作對……
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同一時間內,達到思想道德、文化學習的統(tǒng)一標準,這是許多"后進學生"根本沒有"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轉化"后進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還他們以本來應該擁有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這,又必須從每一位"后進學生"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平時上課老坐不住的孫家興,有一次課堂上居然偷偷地在抽屜里下"飛行棋",誰知一不小心,棋子掉在地上噼里啪啦直響。我嚴肅批評教育他后,主動為他舉辦一次"飛行棋"比賽。通過這次比賽孫家興充分地找到了自信,課堂上也"老實"多了。
后來這些學生的表現和發(fā)展,不但證明了我的這些嘗試的成功,更進一步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精辟論述:"我在學校里對兒童、少年和青年的幾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條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里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干什么都不行'的人。"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花兒們在我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