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瑤,鄭樟棟,厲學民
臨床報道
腸梗阻486例分析
厲瑤1,鄭樟棟2,厲學民2
目的:分析腸梗阻患者的發(fā)病原因,觀察腸梗阻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2005年1月—2014年8月間收治的486例腸梗阻患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措施及療效等臨床資料。結果:486例中,病因明確456例,病因不明30例。粘連、腫瘤、疝列腸梗阻病因的前3位,分別占40.1%、35.4%和14.6%。非手術治療162例(33.3%),手術治療324例(66.7%);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16例(4.9%),治愈469例(96.5%),死亡17例(3.5%)。結論:本組資料發(fā)現,引起腸梗阻最主要的原因是粘連和腫瘤,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是腸梗阻診治的關鍵。
腸梗阻;病因;診斷;外科手術
腸梗阻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通過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以腹痛、腹脹、嘔吐、便閉為主要特征。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2005年1月—2014年8月間共收治急性腸梗阻486例,現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
1.1臨床資料本組486例,男291例,女195例;年齡15~88歲,平均52.6歲。病程2 h~11 d,平均3.2 d。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腹膨隆、壓痛、胃腸蠕動波、腸鳴音高亢、氣過水聲或腸鳴音減弱消失等。觀察指標有腹部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測結果及輔助檢查等。通過腹部立位平片、全腹部CT、泛影葡胺全消化道造影、鋇劑或泛影葡胺灌腸造影、纖維結腸鏡以及術中探查明確診斷。
1.2治療方法486例均給予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抗生素、補液、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營養(yǎng)支持、制酸、生長抑素及中藥等治療。非手術治療162例(33.3%),手術治療324例(66.7%)。
2.1病因486例中,病因明確456例(93.8%),病因不明30例(6.2%)。病因明確患者中機械性腸梗阻444例,血運性腸梗阻7例,麻痹性腸梗阻5例。位居前3位的病因依次為粘連195例(40.1%)、腫瘤172例(35.4%)和疝71例(14.6%);另外,腸扭轉、腸套疊等其它原因有18例。195例粘連性腸梗阻中,有腹部手術史者186例,占95.4%,其中以化膿或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闌尾切除術、外傷性脾破裂脾切除術、婦科手術及直腸切除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最為常見。本組最短1例為闌尾切除術后5 d,因粘連索帶壓迫回腸致腸梗阻,再次手術治愈。最長者在術后34年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癥狀。486例中,小腸梗阻301例,結、直腸梗阻185例。
2.2治療結果486例中治愈469例,死亡17例(3.5%)。162例非手術治療,153例癥狀緩解治愈出院。9例死亡,死亡率為5.6%。其中腫瘤性腸梗阻4例,粘連性腸梗阻3例,血運性腸梗阻1例,原因不明1例。死亡原因為腸絞窄感染中毒性休克、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多臟器功能衰竭等。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抗生素、補液、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營養(yǎng)支持、制酸、生長抑素及中藥等。324例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式包括單純腸粘連松解術、小腸部分切除術、結腸腫瘤根治性切除術、結腸造瘺術、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腹腔鏡輔助小腸切開取柿石術及Child-Philip法腸排列固定術、短路手術等。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15例,其中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裂開3例,腹腔膿腫2例,腸瘺2例。死亡8例,死亡率為2.5%。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腸瘺、多臟器功能衰竭和晚期腫瘤惡液質等。
腸梗阻是很多因素引發(fā)的臨床癥侯群,是腹部外科常見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1]。文獻報道,急性腸梗阻的病死率為5%~10%[2]。其病因復雜,本組486例中,粘連性腸梗阻占40.1%,居病因之首。腫瘤所致占35.4%,為第二位病因。由于泛影葡胺具有高滲透性和水溶性,筆者認為,泛影葡胺全消化道造影對腸梗阻患者是安全的,對小腸不全梗阻不僅有治療作用,而且對高位小腸梗阻可進一步明確病因,為早期手術提供線索。對術后早期發(fā)生的炎性腸梗阻,發(fā)生腸絞窄的可能性較小,大多數患者經過積極的非手術治療,癥狀可以緩解。目前認為手術應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禁忌,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腸外營養(yǎng)支持,同時輔以生長抑素,必要時加用糖皮質激素。在腸蠕動恢復階段還可應用腸動力藥,以促進腸梗阻腸道運動功能的恢復[3]。對于癥狀較重、病程較長并經常規(guī)處理無效的患者,加用生長抑素和注入泛影葡胺小腸造影,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4-5]。本組195例粘連性腸梗阻,117例非手術治療成功,僅78例接受手術治療。而對于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要避免以“粘連”為主導的思維,延長非手術治療時間而耽誤手術時機。本組有1例67歲的男性患者,闌尾切除術后10年,近1年反復發(fā)作腸梗阻5次,均在外院擬粘連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癥狀緩解。入院后經泛影葡胺全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癌,剖腹手術見胃癌腹腔廣泛轉移,無法切除,教訓極其深刻。
本組資料顯示,腫瘤所致腸梗阻占35.4%,僅次于粘連性腸梗阻。腸道腫瘤是引起老年人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其次是腸粘連、乙狀結腸扭轉、嵌頓疝等[6]。因此,對于無手術史的腸梗阻病人尤其是老年人,應高度懷疑大腸癌所致腸梗阻的可能性。一旦明確或高度懷疑腸梗阻系結直腸癌所致者,應積極手術治療。高齡腸梗阻患者更易發(fā)生腸壁缺血、壞死、穿孔等,嚴重者更容易出現休克、膿毒血癥和死亡等[7]。主要根據腹部體征變化、臨床表現、動態(tài)腹部立位平片和腹部CT,結合有無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休克征等綜合評判來確定手術指征[8]。結腸癌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術的主要危險是吻合口瘺,一旦發(fā)生,死亡率較高。本組2例術后發(fā)生腸瘺,其中1例死亡。筆者體會,預防吻合口瘺的關鍵在于嚴格掌握一期切除吻合的適應證,即患者一般情況較好,可耐受較長時間手術,腸管血供好,吻合口無張力,腸腔糞便得到充分的灌洗,且術者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保證[9]。否則,應視具體情況,選擇腫瘤一期切除結腸造口術、結腸造口二期腫瘤切除術或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及姑息性手術等。
粘連性腸梗阻最常發(fā)生于腹部手術后[10]。一般主張先采取非手術治療,如果有效就無需手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在腹部外科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由于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臟層腹膜干擾輕,創(chuàng)口遠離粘連處,再次形成粘連的機會少。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后再發(fā)腸梗阻的比例,顯著低于開腹手術,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首選方法[11]。手術適應證:(1)手術次數少于2次,估計腹腔粘連不十分嚴重者。(2)發(fā)作時伴有局限性腫物或腸型,每次固定在某一部位者。(3)無嚴重腸梗阻,但常有粘連引起的腹痛者。(4)非手術治療癥狀不能完全解除者。禁忌證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脹嚴重、反復多次腹部手術腹腔內粘連廣泛或腸管成團者。本組26例行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療效明顯,與文獻報道相似[12]。
本組死亡17例(3.5%),死亡原因主要為中毒性休克、肺部及腹腔感染、腸瘺、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因此,在腸梗阻的治療中加強抗感染、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嚴密監(jiān)測病情變化、掌握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時機、術中精細操作及防治術后并發(fā)癥等至關重要。
[1]施煜軍,李華鋒.老年人急性腸梗阻病因分析及手術時機探討[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1,16(3):64-65.
[2]林英健,齊玲芝,于燕.急性腸梗阻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181-182.
[3]張楠,周振理,陳鄢津,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5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4):368-371.
[4]崔龍,傅衛(wèi),孫濤,等.生長抑素治療術后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1):22-24.
[5]李偉,李志霞,安大立,等.小腸減壓管聯合泛影葡胺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中的作用 [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3):275-278.
[6]McCullough JA,Engledow AH. Treatment options in obstructed left-sided colonic cancer[J].Clin Oncol,2010,22(9):764-770.
[7]姜曉林.腸梗阻臨床診斷與治療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15):85.
[8]黃建康,盧榜裕,馬玲,等.老年人急性腸梗阻的病因及其處理[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7(9):917-918.
[9]Low WL,Choi HK,Chu KW.Comparison of stenting with emergen?cy surgery as palliative treatment for obstructing primary left-sid?ed colorectal cancer[J].Br J Surg,2003,90(11):1429-1433.
[10]吉巍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157例治療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0,21(2):97-98.
[11]王震宇,秦鳴放,王慶,等.三階段微創(chuàng)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6):497-499.
[12]陳小勛,周永醇,張兆明,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11):924-925.
(收稿:2014-11-22修回:2015-06-12)
(責任編輯周振理)
R574.2
A
1007-6948(2015)04-0383-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5.04.014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杭州 310053)
2.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肝膽胰胃腸外科(金華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