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輝,王天剛,李 兵,馮 雯
(1.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2.瀘州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四川 瀘州 646000;3.瀘州醫(yī)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瀘州 646000)
張景岳對“中風之痰”的認識*
肖國輝1,王天剛2,李 兵3,馮 雯3
(1.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2.瀘州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四川 瀘州 646000;3.瀘州醫(yī)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瀘州 646000)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yī)家,以擅溫補、惡攻伐而聞名于世,其精于醫(yī)理,勤于實踐,對“中風病”及“痰病”均有諸多創(chuàng)見,為后世學習和研究該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本文以《景岳全書》[1]為依據(jù),從“中風之痰”入手,淺述其對“中風之痰”病因病機、診治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觀點和看法,以期為臨床的診療工作提供幫助。
張景岳、中風之痰、中風病、痰癥/中醫(yī)病機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自丹溪首提中風從痰論治的理論以來[2],“痰致中風”學說便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且對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治痰之法亦逐漸成為治療中風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張景岳作為明代杰出的醫(yī)學家,其對中風病及痰病的診治方面均有較多而深刻的創(chuàng)見,影響了后世醫(yī)家對“中風病”及“痰病”的學習和研究[3-4]?!疤挡 笔菍Α疤怠蓖>塾隗w內,并造成一系列錯綜復雜病理變化的統(tǒng)稱,其指代和影響面均較廣,臨床中的常見病、疑難病及急危重癥均可見其作祟的身影?!疤怠弊鳛椤爸酗L病”不可忽視的一種病理產(chǎn)物和致病因子,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細查文獻發(fā)現(xiàn),后世醫(yī)家雖有大量關于“中風病”及“痰病”的研究和論述,卻鮮有醫(yī)家對這兩者的交集之處——“中風之痰”有深入研究。筆者仔細研讀之余,頗受啟發(fā),現(xiàn)將所得,與同道分享。
治病求本,識證審因。景岳在繼承和總結前人對“中風病”病因、病機研究成果,及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中風非風”、“元氣虛損”的觀點。其在《景岳全書·非風》中指出:“非風一證,即時人所謂中風證也。此證多見卒倒,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盵1]231并云:“凡非風證未有不因表里俱虛而病者也。”[1]237他認為人于中年之后“天癸絕”而“腎氣衰”,或因于勞傷、或元氣虛衰,以致沖任氣脫,元氣衰敗進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爸酗L之痰”作為中風病的重要病理產(chǎn)物之一,其根源亦與元氣的虛損密切相關。
他認為:“中風之痰,本非外感,悉由脾腎虛敗所致。”[1]695并指出:“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盵1]234脾為土臟,處中焦而主濕;腎為水臟,位屬下焦而攝水。元氣虛損之時,脾、腎功能得不到正常發(fā)揮,則水、濕停滯,聚而為痰;元氣強盛,脾、腎諸臟各司其職,則水濕痰飲無以為患,故“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1]234;一旦“元氣虛損”,脾、腎制濕、制水之力減弱,則痰濕內生,泛而為患。故“痰”之根源在于“元氣虛損”、痰濕內生。
中醫(yī)認為“痰”不僅是病理產(chǎn)物,亦是致病之因?!疤怠彪S氣升降,環(huán)轉周身,或停于經(jīng)脈、或滯于臟腑、或蒙閉清竅、或擾動心神,既可影響氣血運行和代謝,亦可擾亂神志,故“痰”致病廣泛、復雜,其治療之法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景岳認為“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1]692,他指出“痰”只是疾病之“標”,而非疾病之“本”,治療“中風之痰”須從“元氣”入手。元氣作為人體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氣,其充盛與脾、腎功能最為相關。脾、腎之屬,一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藏先天之精而化生元氣,以推動和調節(jié)各臟腑、經(jīng)絡、官竅等組織的生理活動;一為后天之本,化運水谷精微而輸育全身,補充和培育先天之精,以充實耗損之元氣。正如景岳所述:“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yǎng)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盵1]399此二者既相互資生又相互促進,與“元氣”的盛衰聯(lián)系最為密切。先天和后天之屬無論何者出現(xiàn)異常,均可對“元氣”產(chǎn)生較大影響;相較而言,“元氣”的虛損,則可從脾、腎著手,改善“元氣”的虛損狀態(tài),使之發(fā)揮正常的推動和調節(jié)作用?!八灾翁嫡卟荒鼙M,而所盡者惟元氣也”[1]234,“中風之痰”乃元氣虛損、脾腎失調所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故“宜調補”而慎攻伐,崇尚“溫脾強腎”、補益“元氣”的求本之術,而反對醫(yī)家“但知百計攻痰”的治標之法。
然道法無常,景岳在強調補益之余,亦肯定了攻邪之法在“中風之痰”治療中的重大意義。他指出病者元氣在無傷的情況下,若痰邪“偶有壅滯,而或見微痰之不清”,尚可運用攻痰之藥“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搜風順氣丸之類”[1]234,來獲得良好療效。在元氣損傷之時,如若病情危急,亦可運用攻痰之法,他指出:“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湯液俱不能入,則不得不先開其痰,以通藥食之道?!盵1]235急則治標,緩則求本,一旦“咽喉氣通”緊急情況緩解,則又宜治本為主,而“不可盡攻其痰”。其治“痰”之法主次分明,急緩相宜,實為醫(yī)家學習的典范。
景岳認為“痰”雖可以導致或加重病情,但“痰”不會憑空存在,而“必有所以致之者”,只要及時清除致痰之因,則“痰”邪則會隨之而散。人體津液歸化正常,痰生乏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風病”發(fā)病的可能性,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風病”患者的痛苦,促進中風患者的康復?!霸獨馓摀p”乃“中風之痰”的致病之本,故治療之大法宜“溫脾強腎”、“益氣復元”,以絕生痰之源。然一味強調扶正的作用,而忽視邪氣的存在亦片面。元氣的虛損不僅與人體自身體質、年齡等一些先天因素有關,同時亦與后天病邪侵襲傷正有密切聯(lián)系。正氣虧虛而急補不宜,邪氣亢盛實當速除,邪氣不除則正氣無以安,正氣不復則痰邪則無以盡,故“中風之痰”的治療宜在補虛的大法之下,積極祛除致痰之病邪,使其次主分明,辨證而治之。他提出:“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或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及竹瀝、童便;火甚者,抽薪飲主之。脾虛兼嘔而多痰者,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陰氣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酌而用之,或為湯亦妙。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不必兼治痰氣,只宜溫補根本。若中氣虛者,理中湯或溫胃飲;陰不足者,理陰煎之類最佳?!盵1]235“元氣虛損、脾腎虛敗”雖是“中風之痰”的病因,但外邪的致痰或加重痰邪致病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正氣不能速補或正氣虧虛不甚而邪氣為主時,其對外邪的診治則亦是重要的治痰之法。辨諸邪之因而祛之,則邪祛正安,才能真正做到既祛“痰”之因,又治“痰”之本,真正做到知“致之”之理,而去痰之根也。
景岳治痰喜崇溫補,而反對盲攻,這是人們所熟知和重視的一面。而其喜用吐法的一面卻鮮有人提及和重視。他認為“開痰之法,惟吐為捷”[1]235。若痰邪極盛而閉塞人體氣機,影響藥食攝入時,則需運用攻吐之法,急開郁閉之氣機?;蛞跃?,或用探吐,峻攻壅盛之痰,使被阻塞之氣道暢達,為后續(xù)的治療做準備。然吐法畢竟為攻邪之法,必有傷正之嫌。其在推崇吐法之時,在對攻吐之劑的運用上甚是重視和考究,他指出舊之吐法常運用“獨圣散、茶調散、稀涎散之屬”[1]235,其藥性峻利,易過度損及人體元氣,需慎用。而提倡運用“新方之吐法為妥,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1]235。同時他還強調運用吐法需中病即止,以防傷正過度,反復告誡醫(yī)者“但使咽喉氣通,能進湯飲即止”[1]235,以免損及元氣,加重病情。
痰邪既有邪氣盛極的一面,亦有正氣虛損的一面,故觀察痰勢,不僅可指導臨床的選方用藥,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推知患者的預后。景岳指出若患者出現(xiàn)“痰涎壅極,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脹之極,色青黑者”、“痰氣盛極而不能吐者”或“死證已具,而痰聲漉漉于喉間者”實乃大危之候,預后極差[1]235。反之,若患者元氣尚可,運用湯藥或探吐之法能及時排除壅滯之痰邪,暢達人體氣機,則預后尚可。
景岳作為一代醫(yī)學大家,在總結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中風之痰”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等均作了較為深刻而系統(tǒng)的論述,這不僅使中醫(yī)對中風病及痰癥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認識,亦使中醫(yī)對“中風之痰”的治療有了更好的療效。其“元氣虛損”、“脾腎虛衰”等思想,更為中風病和痰癥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清代名醫(yī)王清任,在其“虛致中”理論的影響下創(chuàng)制了補陽還五湯,用以治療中風病的半身不遂[5]。吾師陳紹宏教授在其“元氣虛損”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中風核心病機論”[6],并使之運用于臨床,亦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7]。
[1]張介賓.景岳全書·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31.
[2]王智強,過偉峰. 論中風之痰證[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90-91.
[3]郭建文,劉明潔,何迎春. 張景岳辨治中風病學術思想淺識[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2):159.
[4]柳亞平,潘桂娟.《景岳全書》痰證診治研討[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7,22(07):427-429.
[5]茅曉. 王清任“氣虛致中”學說及其臨床應用[J]. 山西中醫(yī),2002,18(1):38-39.
[6]郭建文,張曉云,蘭萬成,等. 陳紹宏教授“中風核心病機論”[J]. 天津中醫(yī)藥,2006,23(1):7-9.
[7]陳紹宏,張曉云,李小剛,等.中風醒腦口服液治療急性腦出血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研究[C].//2012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急救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廣州,2012:1-12.
(編輯 張大明)
1001-6910(2015)07-0003-03 ·學術探討·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7.0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