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芳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應和其他學生尤其是獨立學習有機的結合,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真正做到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關鍵詞:化學;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34-01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么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如何實施才更有效呢?
一、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參與者,要參與到其中,了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尤其要注意每個小組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情況;教師是引導者,要引導學生攻克探究有困難的學習內容,注意搜集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有關信息,為后面的引導辯論、總結升華打好基礎;教師是組織者,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和總結。
學生實驗時,不規(guī)范的操作時常出現(xiàn):用過的火柴亂扔在地上或水槽中;取完藥品后試劑瓶塞不及時蓋好;使用膠頭滴管取液時,取多了擠回原瓶;使用膠頭滴管滴加液體時伸入容器中;酒精燈燈帽隨意放在實驗桌上而不蓋回去等。針對這些現(xiàn)象,教師要巡視指導,及時規(guī)范操作。如做《酸堿中和反應》這一實驗時,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多數(shù)學生滴加液體時將滴管伸入試管內,強調了幾次也不見效果,情急之下我嚴肅地說:“哪一組在滴加液體時將滴管伸入試管內的,課后我就讓他規(guī)范地重復做100次液體滴加操作。”可別小看了這句話,奇跡出現(xiàn)了:所有組滴加液體的操作都規(guī)范了。因此我意識到:不是學生做不到,是教師不會提點。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嘗試了先把班里的幾名小組長教會,然后讓他們去教本組學生,同時在組內成員之間做到分工明確,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形成規(guī)范的操作技能。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次數(shù)要適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過程中,當學習任務有兩個或多個時,該模式中的探究學習階段(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合作學習、交流總結)是可以循環(huán)的,但次數(shù)要適當,一般l——3次。
三、探究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空間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手段。因此,學習方式與所學內容應互相適應。即合作學習必須追求其教育價值。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問題都需要探究的。對于初中生來說,淺顯的問題沒有太大的熱情來探究,而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才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例如,燃燒的條件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對燃燒的現(xiàn)象也較熟悉。在教學中,老師提問題:可燃燒物在水中能燃燒么?演示實驗“燃不壞的手帕”實驗,然后提問:為什么明明手帕著火了,手帕卻燒不壞?這兩個問題分別考查學生對燃燒的條件和著火點的理解。學生難免對它的原因把握的不是很清楚的,教師提出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學生在認知上產生一個困難,有一種想探究竟的強烈愿望。這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去探究,而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明白,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他需要認真分析思考,在真正弄懂燃燒的條件和著火點的概念時才能回答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個問題不是簡單可以作答的,需要腦子多轉幾個彎才能發(fā)現(xiàn)。因此,這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空間,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又會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發(fā)展,能夠給學生以廣闊的探究空間。
四、小組合作學習應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
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浮萍,落不到實處,不能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是自己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于解決這個問題時,才考慮尋求幫助或與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喪失,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就將難以獨擋一面,就會有負社會的重托。因此,合作學習必須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中,當提出一個問題后,首先應給學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然后在班上交流再次形成“統(tǒng)一”意見,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教師在巡視指導中,要善于根據(jù)實驗內容和學生情況給學生恰當?shù)亟沂居^察要點。在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要作好小結,要求學生認真寫好實驗報告。小結既可補足未能解決的問題,又能全面鞏固和發(fā)展實驗的成果。小結要全面地指出學生實驗中的優(yōu)缺點,并分析原因;小結的主要內容以學生是否能自覺、熟練地把理論運用于實際為主。此外,在實驗效果方面:哪些實驗做得好,哪些實驗做得不好;實驗操作技能方面有哪些操作錯誤;哪些試劑用得不適當?shù)?。每次實驗都應結合當時具體情況,對以上各方面有所側重地進行小結,同時予以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取得經(jīng)驗教訓及明確努力方向。同時要求學生在實驗報告后寫出本實驗的反思,讓學生深刻體會,印象深刻。時間允許的時候,還要讓學生進行交流,互相取長補短。
五、要防止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實施合作學習,需要適宜的“土壤”“溫度”和“水份”。合作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或主題是適宜的“土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適宜的“溫度”,而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適量“水份”。實施過程中要避免以下傾向:
1、搞形式主義,以為將課桌椅擺成一定的合作學習形式(如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學習。
2、不管什么內容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講究場面的熱鬧。這些傾向對于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模式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應和其他學生尤其是獨立學習有機的結合,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真正做到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