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榕
摘 要: 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校外考察,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獲取知識、靈活地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以對提高中國經濟地理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中職學校 中國經濟地理教學 校外考察 作用
校處考察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地理調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方法。在中職學校會計專業(yè)學生使用的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配套教學用書)中,對學生的校外考察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我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多次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考察。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校外考察可供選擇的內容很多,教師在選擇考察內容時,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與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內容相結合,選擇離學校較近、便于成行的地點。如此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獲取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其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的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
一、增強中國經濟地理教學的直觀性
通過校外考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變抽象的課本知識為生動、直觀的地理事物形象,從而加深對所學的中國經濟地理知識的直觀印象,如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山上觀察本地土地資源的特點,登上山頂,縱目眺望,見遠處、近處多為低山、丘陵,平地少,耕地少,地塊狹小,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間河谷盆地中,這樣便能直觀地感受到教材介紹的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69℅,盆地和平原占31℅。山地多,平地少,尤其耕地較少是我國土地的一大特色的知識點的涵義。又如在山上放眼四望,觸目所及皆是郁郁蔥蔥的植被,近處、遠處的山上皆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邵武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不愧為“閩北林海、綠色海西”,置身林海,直觀地感受到教材所介紹的我國四大林區(qū)(東北林區(qū)、西南林區(qū)、南方林區(qū)、防護林區(qū))之一的南方林區(qū)中的華南林區(qū),可見邵武森林資源的豐富性。通過實地考察、直觀感受,達到教學直觀性的目的。
二、體會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對于會計專業(yè)的中職生來說,通過校外考察掌握的一些中國經濟地理知識,對其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是有幫助的。如結合教材第二章《中國農業(yè)地理》第七節(jié)的《土特產》知識,組織學生到土特產店考察本地的土特產,諸如筍干、香菇、金坑紅菇、碎銅茶、油茶、松脂、中藥材、腳跟糍、包糍……讓學生體會家鄉(xiāng)土特產種類的繁多,再與教材中的土特產知識進行比對,就會了解哪些是本地沒有的,若要從事土特產貿易,應從什么地方進口何種土特產,本地的土特產應銷往何處,做好土特產的購、銷、調、存等業(yè)務,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樣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可以體會到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實用性。
三、培養(yǎng)中職學生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對于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來說,學習中國經濟地理,與初中、高中生學習地理是有區(qū)別的,他們不需要參加結業(yè)考或會考、高考,沒有考試分數的壓力,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課本和教師三者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讓學生融入自然和社會中,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會使學生對中國經濟地理知識已有的理解進入到一種嶄新的境界之中,給學生一種新奇的感覺,體會在校學習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提高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興趣,進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好中國經濟地理。
四、校外考察有助于學生完成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布置的習題
校外考察構建了一種開放、生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是溝通地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橋梁。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布置了一些需要通過參觀考察才能完成的作業(yè),如第三章《中國工業(yè)地理》第一節(jié)《概述》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題中就有這樣一道習題:“參觀和調查學校附近的一個工廠,了解它的主要原料來源、能源供應、產品銷售情況,以及交通、勞動力與技術、環(huán)境污染及治理狀況,并分析該廠的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苯M織學生參觀考察化工企業(yè)有助于完成這一習題,在考察化工企業(yè)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化工企業(yè)的環(huán)境污染及治理狀況,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考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再加上教師的指導,會了解化工企業(y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治理環(huán)境污染,實現環(huán)境效益:1.企業(yè)嚴格按照國家環(huán)保評價標準進行設計和組織生產。2.遵循“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再加上企業(yè)周邊有豐富的土地、森林、水資源,環(huán)境凈化能力強,有效地凈化了污染,取得了環(huán)境效益。在取得環(huán)保效益的同時,企業(yè)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每年上繳大量稅收,為地方經濟增長作了貢獻,企業(yè)還招收了大批工人,使農民在當地就可解決就業(yè)問題,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可見,借助校外考察這一橋梁,學生能多渠道獲取知識,并有助于完成教材中布置的習題。
五、校外考察是學生溫習、識記、鞏固中國經濟地理知識的途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應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之母,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進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觀察,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中國經濟地理教材中要求的一些內容,如地形地貌、土地資源、林業(yè)、工業(yè)、土特產等,在考察過程中,讓學生認真觀察、用心體會,不僅可以汲取新知識,而且學生學過的知識會得到應用,并對舊知識進行溫習、識記、鞏固。另外,針對要考察的內容,在考察前,教師讓學生溫習課本上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在考察時把考察的內容與課本上的知識相對照,則能溫習、鞏固和識記課本知識。
六、有利于學生完成考察報告,提高綜合能力
完成考察報告也是中國經濟地理教材對學生要求的一部分,這要求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到校外實地考察某一課題,并且考察結束回校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怎么寫考察報告。在學生完成考察報告的過程中,對于考察報告的結構與內容、所需數據、背景資料、統(tǒng)計資料、典型材料、文獻資料等,讓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選擇、摘錄、分析有用的信息、資料。這種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在完成考察報告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七、將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yǎng)目標,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便成為重要途徑。因此,中職教育明確要求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中要求的校外參觀考察活動,將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可讓學生融入自然、接觸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對工農業(yè)生產和管理活動的了解,了解企業(yè)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讓學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為今后的就業(yè)提供幫助。
以上是我對校外考察對于中國經濟地理教學作用的一些看法。實踐證明,組織學生到校外考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每次校外考察,學生的熱情都比較高,討論時發(fā)言都比較踴躍,對于考察后布置的作業(yè)、考察報告能認真完成,學習中國經濟地理的熱情更高,對提高中國經濟地理的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進崢.中國經濟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10重?。?
[2]褚紹唐,孫大文.地理教學.華東師大出版社,1988.9.20.
[3]王小俊.談中職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國教育,2004(4).
[4]羅少婷.對中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思考.文教資料,2012(07).
[5]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