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圖
永康醒感戲,脫胎于宗教儀式劇,初期具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曾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禁演,未見有文獻記載,劇本喪失殆盡,全憑藝人口傳身授。新中國成立后才引起戲劇界的注意。較早投入調(diào)查研究的有上海戲劇學院滕永然教授與金華籍劇作家譚德偉先生。繼而有永康本土專家黃紹良、黃存祥、徐重凡等,后起之秀有呂美麗、李杰等。筆者自1984年任《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委員編委兼責任編輯開始,即深入永康、磐安一帶調(diào)查,并將調(diào)查所得出版了《浙江醒感戲》與《浙江省永康縣道壇青詞科儀本》二書,同時還把“永康醒感戲”作為浙江的劇種之一收入《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現(xiàn)將該劇種的歷史及其藝術特征簡介如下:
醒感戲原名“做殤戲”,“殤”指死于非命者,做殤即做道場并演戲的意思,可見,原先這是一種道教儀式劇,常夾雜在“慶懺鴻樓大會”、“懺蘭盆”、“水陸道場”、“翻九樓”等儀式中演出,被學術界稱之為“亞儺戲”。它是伴隨著道教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永康位于浙江中部,道教淵源久遠,早在東漢,已有著名道士趙炳、徐登等人在永康修煉吐納、符水、禁咒之術,并以其術為民治病。炳歿后,立祠于永康,至今尚存。南朝時,永康出現(xiàn)一位著名道士孫游岳,為道教大師陸靜修的入室弟子,被上清派尊為第八代宗師,弟子數(shù)百,以陶弘景為最著。宋代,永康道教屬天臺張伯端創(chuàng)立的金丹派南宗,主張三教歸一,而以內(nèi)丹為中心,倡導性命雙修,著名道士有方坤等。明初,永康延真觀設立道會司,掌周知境內(nèi)道童之數(shù)。知縣吳安國還親自主持修建正一道院。民國元年,北京白云觀發(fā)起成立中國道教職工協(xié)會,永康立即響應,成立永康道教分會。隨著道士隊伍的擴大,醮齋演出的類型和形式也在變化。除了原有的內(nèi)壇法事外,還出現(xiàn)外臺演出。演出往往以戲劇為形式,以超度幽靈為內(nèi)容,從而出現(xiàn)一種類似儺戲、目連戲的道教儀式劇——醒感戲。
醒感戲誕生的年代無考,盛行于明代,明正德《永康縣志》卷五“風俗”有“為超度亡靈,驅邪鎮(zhèn)惡,消患滅災,民間盛行水陸道場,翻九樓、做殤等習俗”的記載。清代大盛,以至屢禁不止,清康熙《永康縣志》卷六“風俗”載:“師巫有同戲劇,謂之洪樓勝會,又謂之翻九樓,鄙褻誕妄,莫知其所出。而愚民多信之,男女聚觀,恬不為怪。年來沈公(指知縣沈保)亦嚴禁之。然習俗已久,其愚卒不可破,必奉憲痛革,或可止也。”至民國仍盛,據(jù)永康芝英鎮(zhèn)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醒感戲曾風靡永康全縣,并波及金華各縣與處州縉云等地。20 世紀20年代,芝英鎮(zhèn)舉行翻九樓時,有36個戲班參加演出,因班多臺少,除醒感戲日夜連演外,其他如徽班、婺劇三合班等,只能演一票即一臺戲??梢娦迅袘蛟诋敃r是最吃香的。醒感戲還出現(xiàn)與其他戲班斗臺的現(xiàn)象,而往往是醒感戲勝出,當時有一首打油詩可見一斑: “三十六班斗勝來,唯有做殤壓諸臺。黃昏觀劇到天明,九樓壇前忘家歸。”[1]
新中國成立后,因醒感戲由道士班演出,帶有一定的宗教儀式色彩,大多數(shù)醒感班解散了,只有俞溪頭、池宅、巖后、長坑、下陳、下邵、缸窯、沙田、黃棠、大園、山門頭、頁口、殿下村、晏唐以及芝英鎮(zhèn)等村鎮(zhèn)尚偶見演出,并漸漸的脫離了“水陸道場”、“翻九樓”等道教儀式及“十八吊”、“翻三界”、“搗五谷”等特枝,成為純粹的戲曲了。多數(shù)劇目停演了,只有少數(shù)劇目偶見演出。其中《毛頭殤》一劇,歷經(jīng)“文革”至1985年尚在永康縣石柱鄉(xiāng)電影院演出,上海音樂學院滕永然教授曾專程趕去拍攝錄像。2011年6月,醒感戲被批準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年,在永康市非遺保護中心的精心策劃下,醒感戲的其他劇目也逐步恢復演出,發(fā)展勢頭較好。
醒感戲每個劇目中的主人公均為夭殤者,故以“殤”名之,現(xiàn)存計有《逝女殤》、《狐貍殤》、《撼城殤》、《溺水殤》、《斷魂殤》、《懺逆殤》、《毛頭殤》、《精忠殤》、《草集殤》等九個,合稱“九殤”。這些劇目都是為配合內(nèi)壇法事而專門編演,是戲劇化的內(nèi)壇科儀,具有劇本和科儀本雙重屬性。這些劇目均為醒感戲所專演,為其他劇種所無,雖然有個別劇目的故事來自傳統(tǒng)劇目,但經(jīng)過改編之后,無論意旨或形式,均大相徑庭,同樣成為它的獨有劇目。分別簡介如下:
《狐貍殤》。又名《斬狐貍》。演秀才龔文達早年喪父,其母敬神至篤,許愿以祈其子早遂功名。龔文達卻不信鬼神,甚至搗毀神像。城隍怒告玉皇,玉皇念其乃文曲星下凡,只能誤其功名,遂命某殤女之幽魂化為狐貍精去迷惑龔生,使他誤了考期。后經(jīng)張?zhí)鞄燑c破,龔生醒悟,重新攻書博取功名。殤女幽魂則經(jīng)超度和修煉而登仙。內(nèi)缺《訓子》《出考》《訓女》《成親》《拜堂》《團圓》六出。出場腳色依次為:龔文達 (小生)、家童(丑)、王氏 (老旦)、城隍 (凈)、狐貍 (旦)、問卜先生 (二花面)、張道陵 (外)、龔來得(生)、關平 (生)、周倉 (二丑)、關羽 (凈)。此外尚有二手下、鬼判、魁星、土地。本劇為永康石柱鄉(xiāng)俞溪頭村醒感班老藝人俞巖法傳抄于民國三十五年。
《逝女殤》。又名《遇花記》、《趙國清》。演北宋年間定遠縣八都一帶天花橫行,貧民毛吉卵之妻蘇愛卿于避難娘家途中染病身亡,葬于南山。其陰魂化為逝女,引誘上京赴考路過這里的徐州太守之子趙國清,二人結為夫婦回歸趙府。毛吉卵發(fā)覺后,訴狀衙門,反被徇情枉法的楊知縣毒打六十大板告結。毛不服,告到開封府,包丞藉軒轅鏡照出逝女幽魂的原形,終于使真相大白,從而使趙國清醒悟,重新挑燈夜讀,終于金榜題名。蘇愛卿的陰魂則因張?zhí)鞄煶榷€陽,與毛吉卵重續(xù)前緣。內(nèi)缺兩段文字,據(jù)老藝人回憶,一為賣花女蘇愛卿的幽魂感嘆自己的不幸身世,生前嫁給毛結卵不久,遇天花橫行,染病身亡;死后陰魂不散,化為逝女,路遇上京赴考的書生趙國清,即前去引誘他。二為趙國清上京赴考,大清早一出門就遇到一位叫苦的婦人,他覺得不吉利,就往小路走,不料這位婦人也往小路走,并死死地纏住他不放,無奈,只好與她相認了,她就是逝女蘇愛卿。出場腳色依次為:趙國清(正生)、趙寶(老外)、張氏(老旦)、院公(外)、蘇愛卿(旦)、家院(末)、妝婆(占旦)、毛吉卵(丑)、楊知縣(二丑)、包拯(凈)等。
《溺水殤》。演浙江湖州府德清縣秀才周德欽上京赴考得中文狀元,相爺五覺見其才貌雙全,強行招贅,周已有婚配,拒不從命。王懷恨在心,時值西番邦入侵,王乘機奏本,命周掛帥出征,企圖置之于死地。周被困大洋江,危在旦夕,幸虧觀音命柳樹精化一小舟搭救才得以脫險,其他落水而亡的冤魂亦獲得超生。周德清因平番有功全家受封并團圓。本劇為俞惠傳抄本,屬單篇。末附“招贅”、“觀音”、“超生”三折,分別演宰相王覺招狀元周德欽為婿、觀音命柳樹精拯救因戰(zhàn)敗失水的周德欽、鬼王超度在大洋江大戰(zhàn)中陣亡的周德清靈魂。出場腳色依次為:周德清(小生)、周袍(老外)、張氏(老旦)、陳氏 (旦)、周德完 (末)、王覺(凈)、唐后 (外)、觀音 (正旦)、柳樹精(凈)、鬼王(二花)。另有表兄、小童、探子、赴考人、小鬼等。以上兩本均為永康石柱鄉(xiāng)俞溪頭村醒感班老藝人俞惠傳抄于民國元年。本劇另有抄本,名《張?zhí)鞄熜l(wèi)國征番》,劇情相同,唯主人公周德清改名裘德欽,屬音近而誤,劇末演張?zhí)鞄熓┓ㄐg驅水淹沒番兵并超度溺水者幽魂。
《精忠殤》分《順精忠》 《倒精忠》上下本?!俄樉摇费菰里w屢折金兵之后扎營朱仙鎮(zhèn),策劃救回被金兵俘押的徽、欽二帝。番邦金兀術為奪我中原,派軍師哈米嗤潛入宋室勾結奸相秦檜隱害岳飛。賣國求榮的秦檜接到金兀術的蠟丸密旨后,竟假傳圣旨,連發(fā)十二道金牌召岳飛返京。岳飛就范關押在大理寺,秦檜以克扣軍糧、私通金邦、按兵不動三條罪狀加害岳飛,并騙岳云、張憲進宮,父子三人就義于風波亭?!兜咕摇费菰里w妻女聞兇訊投河而死,地藏王菩薩化身瘋僧揭露其東窗陰謀及種種罪惡,勸其改邪歸正。秦檜驚愧成疾而亡,其幽魂被押赴陰司游地府,受到應有的征罰。秦妻王氏不思悔改,閻王乃出票命無常及牛頭馬面等捉拿歸案,割去舌頭,并命雷公、電母打入十八層地獄。最終以張?zhí)鞄煶仍里w等眾冤魂升天而謝幕。出場腳色依次為:岳飛(正生)、張憲(小生)、岳云(武旦)、張保(二花)、岳夫人(正旦)、周三畏(小生)、太白金星(老外)、何立(小生)、金山寺和尚(小生)、門房(花旦)、門子(四花)、下書人(扎旦)、圣旨官(小花)、地藏王(小花)、岳飛女(乍旦)、老院(付末)、探子(大花)、金兀術(大花)、哈米嗤(小花)、金兀魯(四花)、秦檜妻王氏(花旦)、秦檜(大花)、木其雪(小花)、萬俟卨(小花)、右諫議大夫(小花)等。本劇為老藝人俞惠傳抄于民國元年。另有石柱鄉(xiāng)池宅村醒感班老藝人池瑞荃抄本,抄于20 世紀六十年代。
《毛頭殤》。又名《毛頭花姐》。演永康縣錢婆塘村姑娘錢花組因家道貧窮,自幼賣給毛火龔家做童養(yǎng)媳。二十歲時被迫與七歲的毛頭成親,精神極度痛苦。后與表兄貨郎羅三培私通,被毛頭瞧見并告訴父母,遂被趕出?;ń愫ε?,找姑姑王氏商量,王氏唆使花姐上吊以相威協(xié),不料因失手吊死?;ń汴幓瓴簧ⅲB聲叫屈,驚動閻王。閻王親自審案,放花姐還陽與羅三培成親。此劇一度盛演,廣為流傳,民間有多種抄本。出場人物依次為:毛頭(小花臉)、花姐(花旦)、羅三培(小生)、王氏(扎旦)、毛頭爹(二花)、毛頭娘(老旦)、閻君(末)。此外尚有陰公、陽公、老太公(無常)、判官及小鬼若干。本劇為老藝人俞巖法、李忠林口吐本。另有永康唐先鄉(xiāng)前山村醒感班老藝人呂有庭抄本。2011年12月1日永康縣唐先鎮(zhèn)醒感班尚演出此劇,徐蘭梅飾毛頭,胡蘇央飾花姐,演得妙趣橫生,滿座喝彩,有人作詩贊毛頭一角云:“七歲孩童入洞房,老婆歲數(shù)大于娘。捉奸猶如玩游戲,床后床前躲迷藏?!庇仲澔ń阋唤窃?“二十妙齡七歲郎,空房難守約情郞。事明被逐尋短見,執(zhí)法閻君判返陽?!?/p>
《撼城殤》。又名《孟姜女》 《長城記》。演秦始皇暴政,書生范杞良在孟家花園與孟姜女偶遇,二人結為夫婦。此后,孟姜女萬里尋夫。四處覓夫無著,哭聲撼天,終于哭倒萬里長城。此事驚動玉帝,使范杞良與孟姜女夫妻二人最終升天團圓。全本已佚,此為旦腳單篇。演孟姜女年方二八,未成婚配,其父許下諾言,貴者不嫁,富者不配,觀見孟姜女育身者配為夫婦。一日,孟姜女在梅香景云、春英陪同下進花園玩賞,正值天氣炎熱,視四周無人,便脫衣下池洗澡,不料被逃難躲進花園池塘邊柳樹上的范杞良看個正著,于是二人喜結良緣。未有半月,范杞良被官軍捉拿去筑長城,于饑寒交近中托烏鴉送回家書。孟姜女隨神鳥將寒衣送到長城時,范杞良已被埋入長城中,尸骨滿地,不知何人是丈夫,她以血認夫,撮土還鄉(xiāng)。出場腳色僅旦角孟姜女一人。本劇為永康石柱鄉(xiāng)俞溪頭村醒感班老藝人俞夢蘭抄本,抄于民國十八年。本劇歷來為俞溪頭醒感班的看家戲。另有名《長城記》者,凡七出,依次為《游園》《抓丁》《起解》《逃難》《花園會》《拜堂》《做寒衣》。故事與《孟姜女》相同,分別為景云、圣旨官、解差、難民等丑腳的單篇。為老藝人俞惠傳民國元年抄本。
《斷緣殤》。又名《目連救母》。演目連之父傅相信佛甚篤,平生吃齋濟眾,卻于端午日被大鵬鳥啄瞎雙眼而亡。其母劉青因此破戒開葷,惹惱上天,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目連為救母親,出家金山寺修行。后得佛祖相助,救出母親。一家升天,終得團圓。全本已佚,僅存《拷打益利》 《觀音戲連》二折。前者為童大喜民國三十八年抄本,出場腳色依次為:益利(老生)、劉氏(正旦)、目連(小生)、金奴(小旦)。后者抄者不明,出聲腳色依次為:觀音(老旦)、目連僧(生)、小娘子(旦)。
《懺逆殤》。又名《桑孟一》 《雷公殤》。演處州麗水縣秀才桑孟二上京赴考,得中狀元而忘了父母。其父桑孟一,千里尋兒到京都,被拒之門外而不認,后來還活活被他打死。桑孟二終因天理不容,被天雷擊斃,桑孟一經(jīng)超度而還陽。劇作宣傳天道無私,因果報應。全本佚,僅存桑孟一單篇。出場腳色僅老生桑孟一。本劇為老藝人俞惠傳民國元年抄本。另有俞溪頭醒感班老藝人俞益壯抄本《桑孟科本》,抄于1951年。
《草集殤》。此為小戲集,包括《白虎》 《龍船》《神橋》《掘藏》《改妝》《無常》《關公》等。其中《白虎》較著名,據(jù)老藝人回憶,演一老叟年輕時能騰云駕霧,法力無窮,曾身佩赤金寶刀上山擒虎。晚年雖鶴發(fā)童顏,然氣力已衰,當?shù)赜邪谆⒊鰶]傷人,老叟仍以寶刀鎮(zhèn)之,終因法力失靈而喪生虎口。情節(jié)近似漢代百戲《東海黃公》?!毒虿亍费菸迓坟斏穹钣竦垭分迹刭n金銀財寶給累代積善的黌家后代,黌家兄弟二人于后花園掘得五藏金銀及兵書寶劍,全家拜謝天地。出場的腳色依次為:五路財神 (正生)、黌家兄弟 (二丑、付)、姑爺(小生)、母親(老旦)?!洞肌饭财叱?1.“改妝”。演書生史孟學妻單嬌容女扮男裝,改名史孟義與其夫一同上京求取功名。2. “起兵”。演黑水國大王苗金榜不服大明統(tǒng)治,聚兵十萬殺入京都,攪亂科場。3. “沖散”。演史氏夫婦于上京途中被苗軍沖散,史孟學被苗金榜收留做參謀。4.“尋夫”。演單嬌容被苗軍沖散后四處尋夫不著。5. “落廟”。演單嬌容于文昌廟避難,夢中文昌帝君賜其滿腹經(jīng)綸,囑其頂替史孟學混入科場,得中狀元后夫妻相會。6. “考試”。演翰林院吉天祥奉旨考試,單嬌容冒名史孟學應考,一舉中榜。7.“游街”。演單嬌容得中狀元奉旨游街,天下盡知史孟學,無人道破女狀元。
醒感戲劇本舊稱只有九種,即上述“九殤”。但據(jù)老藝人相傳說原有三十六種,合稱“三十六殤”。查水陸道場第五天下午內(nèi)壇所用科儀本《道德三十六殤科儀》列有“瘟疫”、“雷撼”等三十六殤名目,上述“九殤”正包括在其中。若果有三十六個劇目,則一殤一劇,內(nèi)壇演三十六種殤,外臺唱三十六出戲,內(nèi)外一致,亦在情理之中。最近,我們在上述“九殤”之外又查到一殤的提綱,描寫主人公韓六司奉旨赴南山取寶,因打壞神像及廟宇,喪身于天神所遣猛虎口中,觀音命韋馱南山打虎救回韓卿,結果韓卿三子得中魁名,父子榮歸故里??梢姛o論如何,“九殤”是不止的。[2]
醒感戲既然是道教儀式的產(chǎn)物,為內(nèi)壇科儀服務,其表演勢必有不同于一般戲曲的特殊性,可用三句話來概括:熔祭儀、戲劇為一爐;集道士、演員為一身;合科儀、劇本為一體。
首先,醒感戲熔祭儀、戲劇為一爐。醒感戲依附于道教科儀,演出目的多為超度亡靈,其中以夾在“鴻樓勝會”儀式中演出最為常見。道場常設內(nèi)外臺,內(nèi)壇做法事,外臺演醒感戲,法事做五天五夜,醒感戲也要演五天五夜,醒感戲的劇本也要與法事儀式相呼應,所以,民間有“內(nèi)壇法事外臺戲”之說。
其次,醒感戲集演員、道士于一身。醒感戲的演員也就是做法事的道士。永康的道教分為道教和師教兩大派,道教長于經(jīng)懺,師教善于科法。演醒感戲的演員都是師教道士。師教道士因搬演醒感戲而被人們稱為“醒感班”。著名的醒感班有池蘆章班、俞巖法班、鄭重庭班、姚大寶班、陳金雄班等。這些班社里分工明確,一般來說,有演員十二人,其中旦角四人,白臉四人,花臉四人;樂隊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弦、小鑼各一人;箱房三人,其中頭箱一人,盔箱一人,三箱一人;勤雜三人,其中扇茶一人,火頭一人,打雜一人。此外,還有堂中先生一人,領袖即行頭主一人。
3. 醒感戲合劇本、科書為一體。醒感戲的演出劇本都是由道士為配合法事而專門編寫或移植的。這些劇本具有劇本和科儀本雙重屬性。這首先表現(xiàn)在描寫的對象的相同,一般都是屈死的冤魂。其次表現(xiàn)在彼此宗旨相同,一般都是以超度亡靈為宗旨,以娛神、娛人之目的。
醒感戲的音樂,集民間小調(diào)、道士腔與地方戲劇諸腔為一個體。首先是吸收當?shù)氐拿耖g小調(diào),其中最著名的是【毛頭腔】,此腔因用于《毛頭花姐》一劇而定名。由于出自村坊小曲“毛頭花姐山歌”,故山風野味極濃,其唱詞均為七言句,帶有“啊”、“嘞”、“咿”、“來”、“啰”、“哩”等襯字,為一板一眼的羽調(diào)式四句體結構。徒歌干唱,不被管弦,末三字由人聲幫唱,句間以小鑼助節(jié),給人以清新悅耳感覺。其次是吸收當?shù)氐牡朗壳?。常見的有【開通冥路】、【叩頭奏啟】、【無惒觀音】、【佛在先天】、【志心朝禮】、【大道洞玄虛】、【十愿】、【唱花名】、【哭魂】、【游十殿】等。再次是吸收當?shù)貞蚯T腔。主要是高腔系統(tǒng)中的侯陽高腔、松陽高腔及西吳高腔。后來在《斷緣殤》等劇目中吸收部分昆曲與亂彈聲腔,又在《草集殤》中吸收了《賣青炭》、《走廣東》等時調(diào)劇目及其唱腔。然而,吸收并沒有被替代,醒感戲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唱腔,始終屬于曲牌聯(lián)綴體高腔,經(jīng)常使用的曲牌有:【駐云飛】、【江頭金桂】、【山坡羊】、【一封書】、【北駐云】、【下山虎】、【香柳娘】、【還魂調(diào)】、【錦堂月】、【孔細惡】、【風入松】、【北時路】、【裳花】等。其基調(diào)接近侯陽高腔,調(diào)式以商、徴、羽居多,幫腔部分大量使用“啊”、“咿”、“哎”、“呀”之類的襯詞及山歌風味的下滑音,具有獨特的風格。原先亦不被管弦,僅以鼓或小鑼助節(jié),后來才加進管弦伴奏。醒感戲的樂隊分工如下:堂鼓:主操單皮鼓、夾板,兼操大堂鼓;正吹:操曲笛、大哨吶;副吹:操胡琴、小哨吶,兼吹山火筒,即土制的管樂器,發(fā)音凌厲,多在出神出鬼時吹之,有如紹興的目連號頭;弦鑼,操大鑼、三弦;磬鈸:操大鈸,兼掌先鋒與磬;散手:操小鑼、小堂鼓,兼拿小道具。
總之,永康醒感戲源自道教儀式,起初是一種宗教儀式劇,配合內(nèi)壇法事演出,演員由道士兼任,既娛神又娛人,故有“內(nèi)壇法事外臺戲”之稱。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宗教意識的淡薄,道教儀式的減少,逐漸地脫離了法事而單獨演出。如今,早已完全脫離宗教儀式而成為純粹的戲曲,擠身于浙江八大高腔劇種之中,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與文化藝術價值,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分別作為重要條目列入《中國戲曲志·浙江卷》、《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等官修志書中。
[1]黃紹良. 省感戲盛衰考略[J]. 藝術研究,1986,12(6):262.
[2]徐宏圖. 浙江醒感戲[M].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7.